孙迎吉 邵敏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共识。科普影视作为科学普及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当前我国科普影视片故事化叙事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国内科普影视片为例,通过剖析经典科普片的叙事手法,探讨促进我国科普影视故事化叙事的应用策略,为新时期科普影视片的创作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科普影视片; 故事化叙事;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113-002
“十四五”规划纲要“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一节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将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颁布实施,以一系列措施活动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科普电影电视作为现代观众普遍使用的传播媒介,凭借科普影视直观易懂、感染力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探究我国科普影视片故事化叙事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对策,为改善科普影视片的创作手法,提高科普实效提供针对性建议。
一、叙事学理论下的故事化内涵
叙事学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是对叙事现象的一种理论研究。一般来说,叙事就是通过使用某种特别指定的方式方法来重现在之前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的事件。在影视创作中,叙事一般来说就是讲述故事。故事总是与该故事的叙述行为相互依存的,而故事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注重情节的有趣性和顺序性。并且故事是公众喜爱和乐于接受的文化形式,一般都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渴望认识世界、认识自然,于是想象着世界上的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故事的发生。讲故事与故事息息相关,故事化是故事的一种动态延伸,在影视的设计创作中,参考“故事”的主要元素和创作技巧来表现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在这一点上以何种方法使用哪些叙事技巧来阐明故事,就变得非常重要。
二、科普影视片中的故事化叙事
故事化建构目前已成为科学教育普及片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这样方式的表述可以把许多难懂的科普知识点简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画面更加有生活情趣。故事成为贯穿科普作品始终的轴线,在故事的进行中将科学道理、文化知识抽丝剥茧式地层层展开,一步步答疑谜团,使观众在欣赏故事情节、欣赏影片艺术性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融合。科普影视片中的故事化叙事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故事型、记录型和真人秀型。故事型是在敘事结构和方法中以讲故事的形式制作而成的科普影视作品,其中通过设置悬念、添加故事细节、制造冲突来增强故事性。同时运用人们可以容易理解的语言特色,向观众传播科学信息,使不同层次的受众能够理解故事中所讲述的科学现象。记录型也称为纪录片型,主要采用纪实的创作方式,再添加创作者的审美思维和剪辑技巧,煽情的话语使整部影片连贯有序,让观众有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从而能发自内心地欣赏它。真人秀节目近几年来风靡一时,很多综艺节目都采用真人秀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节目效果。
三、科普影视片故事化叙事存在的问题
(一)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偏离
一方面,科普知识的错误会直接导致科普片的科学性偏离。科普影视片的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对于科普内容的科学性需要严格的把关,然而科普影视片在故事化叙事过程中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科普内容的科学性离不开影视片内容的准确性,而准确性受限于节目导演、拍摄技术,以及后期剪辑人员的个人认识和风格,这种选择性的呈现势必具有主观性,稍有不慎便导致观点片面等常见问题。另一方面,科普内容的陈旧同样会带来科普内容科学性偏离的问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许多科学原理不断改善和更新,科普影视片的制作者们往往只依赖于前辈专家的看法,但求证精神不足,不积极主动地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对科普内容理解不透彻,这导致节目组对科学真伪的辨别力差,类似数据陈旧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把关能力整体偏弱,容易造成呈现给大众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过时的,从而引发受众的质疑。
(二)科普内容的人文性缺失
长期以来,科普影视片的叙事较为客观、严肃,虽然科普影视片的制作者们越来越意识到故事化叙事对于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重要性,但实则仍摆脱不了说教的方式向大众传递科学知识。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对影视片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大,而科普影视片缺乏与受众的互动,不能及时接收受众的反馈来调整节目策略,势必流失不少目标群体。此外,一些科普影视作品在描述某科学家生平做了哪些成就方面较为细致,而在体现人物的科学思想、人文精神等方面就显得相对薄弱。部分科普主体和科普受众对科普影视的认知还停留在认为只要作品完成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就是好作品的阶段,在科普传播中忽视科学方法、思想、精神等方面的普及,导致人文性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中国是一个有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科普影视片的创作过程就是要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融合到现代科学文化之中,用科学的严谨精神去锻造整个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品格,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因此,科普影视作品不仅是要对科学进行讲解,也应该对人文社科进行普及。
(三)叙事效果过度渲染
故事化叙事能够以更轻松易懂的方式将科学原理阐释出来,知识与趣味并蓄,从而拉近人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为了迎合受众,科普影视片的制作者不惜违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原则,在情节安排上刻意向“故事化”靠拢[1],在荧幕上放一些恐怖、猎奇的画面,博取眼球。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会提高收视率,但长时间如此也会产生弊端,不仅降低了自身的节目品位,也拉低了节目的口碑。《走近科学》在初期只是纯教科书式的普及科学知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收视率并不乐观[2]。因此,节目组不断探索并调整策略,慢慢地开始采用悬疑小说式的故事化叙事,收视率确实得到了增长。不得不承认故事化叙事给科普影视片带来了渲染效果。但凡事都讲究适度原则,科普影视片中的故事化叙事也不例外,过度地渲染科普影视片的神秘氛围,导致画面效果的呈现与科普影视片的调性有所分离,久而久之,反而影响了观众的体验感,也与科普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科普影视片故事化叙事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科普内容的求证
从科普影视片的制作者角度而言,开始创作科普之初,就要整体提高创作队伍素质和科学素养,要求创作团队用科学的态度谨慎对待科普。要知道作品是要向大众传播的,决不能传播错误的观点和言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进一步规范。制作者要想制作出优秀的科普影视作品,良好的科学求真精神和专业媒体素养两者必不可少,對于作品中要表现的科普内容要多向专业领域的专家求证。从科普影视片的受众层面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普影视片的受众都处于被动的地位,观众只能坐在荧屏前聆听解说词和观看画面,被动地接受科学知识,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想法也缺少反馈的渠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科普影视片不仅可以在电视等传统媒体上播出,在视频网站等新媒体中也可同步收看,受众可以通过评论、发弹幕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提出质疑,受众不应再把自己仅作为影视片的接收者,更应拿出审视者的姿态,强化问题意识,积极参与到辨别科学真伪的队伍中。
(二)注重对人文精神的挖掘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科普的过程需要融入各种人文因素[3],科普影视片不能仅停留在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传授上,还要注重对人文精神的挖掘,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和人文需求。科学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用人文精神感染受众,培养受众的科学精神,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如央视一档以答题为主叙事逻辑的科学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在第三季总决赛关于可燃冰的任务中,节目不急于揭晓可燃冰的相关知识,而是先将室外实验中科学家航行的艰辛过程和从海底寻找可燃冰的曲折过程真实地记录和呈现了出来,这不仅让受众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让受众对科学家们肃然起敬,科学家们迎难而上的探索精神更是感染受众。优秀的科普影视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教会人们科学知识,而且在情感上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受众,它可以让受众有思考的过程,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提高受众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受众科学文化涵养。在科普影视作品制作中一定要坚守人文精神,它必须和人文关怀有所联系,以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三)促进叙事艺术性与科普科学性的融合
科学性是科普影视片的基本原则,也是影视片所有环节所要服务的对象[4],而故事化叙事是在科普真实性基础上的美化与修饰,其目的也是为了将科学知识更有效地传达出去。叙事艺术性与科普真实性相辅相成,二者的完美融合才能将科普影视片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使其既有价值,又有流量。以《从地球出发》科普综艺节目为例,该节目由观看科幻片和与嘉宾谈想法穿插进行的方式呈现,嘉宾阵容包含多个群体,主持人负责综艺节目节奏的把控,科普网红达人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将科学知识传递出去,研究员则代表着权威,发表一些有深度的观点或纠正补充他人的观点,明星从受众的视角提出一些疑问,同时给节目带来流量,新闻主播作为科学知识的解读人和传递者,也是科普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科幻片由实力派演员出演,虽然在情节编排及制作方面还不够成熟,但其采取的“知识+剧”的故事化叙事模式还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创新故事化构建,力求叙事艺术性与科普科学性的融合,让受众在妙趣横生的剧情中轻松地掌握科学知识。
五、结语
作为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学精神的有效媒体,科普影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故事化叙事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能够使得严肃的科普影视片变得生动有趣。同时,科普影视片在故事化叙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偏离、科普内容的人文性缺失、叙事效果过度渲染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对国内经典科普影视节目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对科普内容的求证、注重对人文精神的挖掘、促进叙事艺术性与科普科学性融合的对策,为科普影视片的创作提供借鉴与思考,更好地推动我国科普事业发展,潜移默化地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新时代下,我国科普影视业及相关从业人员要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号召,结合新媒体创新科普影视发展理念和模式,合理运用故事化叙事手法,牢牢抓住时代机遇,勇敢地面对挑战,推动中国科普影视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花晓晨.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科普节目的传播策略分析——以《未来架构师》为例[J]视听,2019(11):33-35
[2]潘希鸣.当代中国科普电视节目与科普短视频之叙事差异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05):96-103
[3]熊小秦.科普轻喜剧《青年旅舍》的创作与传播[J]出版广角,2019(05):68-70
[4]马秋齐.纪录片叙事性与真实性的平衡——以纪录片《生门》为例[J]艺海,2020(07):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