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怡
【摘 要】2018年底,广西开始扎实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2018年至2019年实现全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覆盖,开创出基层新闻舆论工作的全新局面。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全覆盖,打造一支既有传统媒体素养,又具有新媒体生产技能,还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县级融媒体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结合“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的建设,探讨如何破解县级融媒体人才匮乏这一难题。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困境;对策
“持续壮大主流舆论,全面整合资源,加快‘一朵云建设发展,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当好全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排头兵。”这是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对广西日报社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
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深度参与各级各行业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运维服务,是广西日报社当好全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排头兵的具体体现。2019年,广西日报社参与广西37个县(市、区)融媒体项目的建设;2020年,广西日报社参与推进的城区、单位、行业、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40多个。
一、县级融媒体人才的窘境
以贺州市为例,该市下辖八步区、平桂区、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昭平县,三县两区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比较早。2018年3月23日,钟山县委宣传部一行6人到广西日报社了解广西云建设进展情况。2019年3月中旬,广西日报社相关领导率队到贺州调研指导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5月底,贺州市在平桂区召开全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会。截止到2019年底,贺州市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部挂牌。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笔者在贺州调研时发现,各县区普遍反映人才匮乏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瓶颈。目前,该市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匮乏,引进人才异常困难。如平桂区融媒体中心,虽然是较早挂牌的两个融媒体中心之一,但由于没有编制也没有专门经费,目前有人才引进意愿却没有引进的能力,仍然依靠原先的平桂电视台原班人马,没有足够人手建设融媒客户端。挂牌至今没有实现媒体的真正融合。
二是人才结构老化,人才不断流失。如钟山县融媒体中心现有编制34个,22人在编。其中40岁以上的有12人,人员由原钟山电视台及钟山县电影公司整合而成,运营有钟山融媒APP,下载量有5600多次。昭平县级融媒体中心有31个编制,采编人员29人,聘用人员2人,人员由之前的昭平在线网站、广电网络公司人员整合而成。从目前情况看,多家县级融媒体中心每年都在经历人员的变动,不断有人辞职,不断进行招聘。
三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融媒产品质量较低。如投入300多万元建设的昭平县融媒体中心,当时各项硬件都按照比较高的标准来采购,由于人员从不同单位整合到一起,业务基础不扎实,融媒作品的创作能力偏低,导致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影响力还比不上当地社会化运营的个人公众号。
四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人员主观能动性不高。由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几乎都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没有创收政策支持,也无法发放稿费,员工每月工资在3000元上下,队伍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每年需财政投入,没有“造血”功能。
二、省(区)级党媒及高校下沉共建“培训场”
如何纾解县级融媒体人才之困?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省级党报和高校都在不断探索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2019年3月1日,由中共贵州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贵州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办的“天眼大学”挂牌成立,目的是给贵州重点培养传媒、文化领域领军人才。
2019年6月21日,湖南大学与湖南日报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高校融媒体中心,包含共建融媒体实战平台和融媒体实验教学平台、融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人才交流机制等。湖南日报社为湖南大学提供个性化的顶层设计实施方案以及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等。
2020年5月9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天目融媒体学院正式上線,该学院致力于短视频传播研究、着力构建用户内容生态圈、助力县级融媒体发展,为各地融媒体中心和相关单位做好新媒体采编人员的技能培训。2021年4月15日,天目融媒体学院台州(黄岩)学院揭牌成立,据当地媒体报道,该学院以办学、办会、采风、办赛为抓手,深度打通政府、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渠道,助力浙江台州地区媒体融合发展。
2020年9月28日,由贺州市委宣传部、广西日报社和贺州学院三方融合共建的“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在贺州市揭牌成立。与其他地方的模式不同,贺州融媒体学院开启的是广西首个部校媒三方融合共建融媒体人才培养基地的先河,目标是建设全区一流的高校全媒体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岗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基地、行业融媒体宣传培训基地。
“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成立8个多月以来,主要做了几方面工作。
(一)空间建设方面,秉持“融”理念
在充分节约集约的前提下,对融媒体校园进行“园区化”设计,共分为四大区域——融媒创客指挥中心、集装箱融媒创想驿站、融媒绿地广场、融媒教学实践交流室。其中,融媒创客指挥中心、集装箱融媒创想驿站、融媒绿地广场以“室内+户外”呈环绕半开放式连成一体,目前成为学院“网红”打卡地之一。
(二)顶层设计方面,探索出“云部校站心”联结模式
学院成立融媒体学院建设领导小组,共建三方都落实了具体办事人员。搭建一个广西云、市委及各县区宣传部门、贺州学院、《广西日报》贺州记者站、各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联通桥梁。还制定了人员交流互聘的机制,推动学校老师到新闻单位挂职,新闻从业人员到学院担任外聘教师。
(三)建立实践机制方面,开辟实习绿色通道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为融媒体学院开辟实习绿色通道,在贺州市各新闻单位、《广西日报》贺州记者站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单位设立实习实践基地,并成立创客中心,满足学生常态化社会实践的需求。
(四)师资配备方面,一线编辑记者加入教师队伍
广西日报社有7名一线的资深编辑记者加入学院外聘老师队伍,同时,文传院的教师也统一纳入广西云智库。双方为学生整理出8门精品课程,为岗职培训整理出28门培训课程。
(五)人才培养方面,大力开展培训
2021年至今,学院共为学生开设17堂讲座和课时,约2000人次参加培训;还先后接下来自全区的社会化培训共4期,包括全区消防系统2021年新闻宣传培训班、梧州监狱系统融媒体人才技能提升培训班、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公司南宁机务段融媒精英宣传业务培训班等,有超过500人参训。从各场问卷调查看,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均超过90%。
三、“政校媒”推动县级融媒体发展的启示
“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的成立,是围绕自治区“融入一朵云、共建一矩阵、织就一张网、形成一盘棋”的“四个一”媒体融合战略布局的一次有益探索。
“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依托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最初的设想是在文传学院选出200名学生开设融媒体专业方向。隨着不断探索,该学院将三方优势资源导入进行全方位融合,努力达成一种“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共赢合作。
作为广西第一所融媒体学院,其运作成功的经验有三点。
(一)“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是“政校媒”合作的一个典范
刚开始,广西日报社与贺州学院探讨的只是一种“校媒”合作的形式。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显然都不够。而当贺州市委宣传部参与推动之后,三方很快达成共识,找到各自的“赢点”,从而形成稳定的“扣环”。
通过三方合作,贺州学院引入广西云一线资深编辑记者的师资力量,改善了实操课程不足的现状,同时通过融媒体学院,每年可以为贺州乃至全区培养一批“即插即用”的融媒体中心适用人才,满足各地人才的需求。另外,广西日报社通过输送人才,做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后续服务,就是努力当好全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排头兵的生动体现。
(二)“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探索的“云、部、校、站、心”共建共训共享机制,从上至下畅通了各方联结渠道
在融媒体学院没有成立之前 ,广西云、市委宣传部、县区宣传部门、贺州学院、《广西日报》驻地记者站、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并不是紧密联结的。而有了“云、部、校、站、心”机制,各方形成“米”字形结构 ,哪一方都可以通过融媒体学院无障碍地联系到任何一方,这样的好处是使各方的优势资源得到迅速且高效的整合。
(三)“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 探索构建具有融媒体时代特色的培训体系,培养“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融媒体人才
贺州融媒体学院的课程优势体现在实操化、个性化及定制化等方面,既有行业大咖的集体授课,又有一线行业从业者手把手地辅导,受到客户好评 ,逐渐将培训作为一项产业,使融媒体学院具备一定的“造血”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创客中心”,发掘学生的融媒体创作能力,通过社会化项目,增强他们创新创业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西“一朵云”建设发展的工作方案》,广西云融媒体生态系统上升为自治区发展战略,成为全区唯一的媒体融合省(区)级技术平台。这也为融媒体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之前没有任何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它建设的思路和经验值得借鉴和探讨。
(责任编辑:黄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