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金融空间演变研究*

2021-09-04 23:37熊浩淼
南方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租界

熊浩淼,郑 颖

引言

天津是我国华北平原最大水系海河与南北大运河的交汇之处,具有联系南北区域的枢纽作用。从明代至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逐渐发展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商业城市和金融中心,此时天津本土已自发诞生了具有近代性质的若干金融组织。1860 年,英、法两国在天津建立了北方最早的租界地,使天津进一步成为中国北方广大腹地与海上联系的最重要中转站,并在租界内引进银行这一现代金融组织。本土自发与海外舶来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金融组织共同塑造了天津的近代金融社会。而过往关于近代天津金融的城市史研究较少关注不同类型金融组织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应的城市空间演变过程。基于此,本研究重点考察了各金融组织在天津近代重要历史节点下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应在城市物理空间中分析讨论,力图揭示在多种金融组织相互影响下,近代天津城市金融空间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对应着租界对天津城市形态的影响,更是天津城市近代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理解天津的城市近代化,为历史街区保护中的价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近代天津金融组织

1.1 近代天津主要金融组织

近代的金融社会中主要存在两类金融组织。一类是源于中国本土的银号和票号;另一类是海外舶来的银行,根据其资金来源可分为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

银号与票号均诞生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在近代有了新的发展。银号(图1a)的前身是钱庄和钱铺1),在1840 年鸦片战争结束后,伴随中国开埠逐渐发展为银号,此时主要业务为存放款和发行钱票,外国人称之为本土银行(native bank)或旧式银行(old-style bank)。近代天津银号的发展得益于为洋行解决中外贸易结算问题,银号发行的钱票成为洋行与华商交易的中介货币[1]。而与银号相比,票号由于其产生契机、经营方式等差异,在天津近代早期金融社会中一直占据更重要的地位2)。自天津开埠至庚子事变为止,票号曾得到巨大发展,主要得益于与当时官方政府的合作,特别在1851 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开始依靠票号汇兑官银,票号进入了一段发展巅峰期[2],1900 年时票号资本占据了天津总金融资本的三分之一[3],是当时传统金融组织的主导者。

图1a 天津老城东北角官银号

另一方面,作为海外舶来金融组织的银行(图1b),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下产生的现代金融组织,随中国城市开埠由外国资本引入中国社会。早期的外资银行主要为洋行在中国的商贸活动提供金融服务,由于洋行在中外贸易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外资银行也因此垄断了中国的外汇业务[4]。此后外资银行进一步投资中国的交通、采矿等基本工业,逐渐对中国政治及经济局势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中国人自身投资建设的银行机构也开始出现,标志着西方金融机构的本土化3)。在中资银行中,除少数由实力雄厚的银号演变而来之外,多数由政府建立,是近代化改革的成果,主要业务是为政府调配资金,往往资力雄厚。此后,由于民间兴起的投资办厂热潮,中资银行开始为民族工业提供大量融资业务。

1.2 近代天津金融组织关系

从1860 年天津开埠至1940 年代,天津各类金融组织呈现出复杂的交织关系,这一过程也充分表现在城市空间中,呈现出近代天津城市金融空间历史演变的多元特征。

进入20 世纪后,天津金融领域中银号、票号及中外资银行一度同时存在,至1914 年一战爆发时,由于票号消失和银号壮大,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和银号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因素。其一,中资银行取代票号成为政府主导的金融组织,而原本依赖官方合作的票号由于脱离工商业投资,缺少有效改革措施等原因,最终在1914 年前后基本消失。其二,银号在20 世纪初曾遭遇危机后经过改革而进一步发展。银号因自身固有的传统金融组织特征,难以广泛募集资金[5]。在20 世纪初,天津金融市场受到政局不稳的波动,银号遭受重大打击,1900 年至1911 年间共有上百家银号倒闭[6]。此后天津银号及时调整业务,放款投资民间工商业。随着天津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贸易港口,民间工商业融资需求增加,银号也得到发展壮大。

上述三类金融组织的服务对象、业务内容各不相同,共同构成天津近代金融市场。外资银行主要为洋行提供金融服务,中资银行以投资政府事业为主[7],银号则基本垄断民间工商业投资,三者此后的发展又可分为三个时期。1914 年至1927 年,从一战爆发至北洋国民政府执政结束,西方国家在中国政治经济活动影响减弱,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发展机遇。此时银号由于与民族工商业联系紧密得以进一步繁荣,以至于中资银行都难与之抗衡;从1927 年至1937 年,由于新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对银行的重视以及银行自身的组织优势,中资银行金融实力逐渐超过银号;最后,从1937 年至1949 年,外资银行受战争影响大规模停业,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中资银行成为近代天津金融领域的主导。

2 近代天津金融空间格局

2.1 城市近代金融空间

本文所指近代金融空间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在城市近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金融作用的空间,二是在城市中金融组织相对聚集的区域。

金融空间的近代特征与资本主义的产生直接相关。无论是本土产生或是海外舶来,近代金融行业均源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根据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论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追求在既定空间内生产和消费的结构化连贯性(structured coherence)[8]。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原有的社会空间内容和物理空间形态必将随之改变,并相互协调作用以促进并完成城市空间的近代化(modernization)。因此近代金融空间的产生有赖于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这一逻辑使商品贸易高度发展,带动资本货币大量流动,从而催生出对金融功能的现代性需求,并在相应城市空间中分离出专门开展金融业务的近代金融单位。

区域性辐射范围是近代金融空间的另一重要特征。依托城市商贸空间的繁荣,近代金融空间在货币交易量最雄厚的商埠首先发展,并进一步巩固城市原有商贸地位,为其开拓出更大范围的经贸腹地,使城市成为区域性乃至跨区域的金融中心。本文所讨论的金融空间即是为天津在金融领域完成近代化及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金融中心起到最关键作用的城市空间。

2.2 本土近代金融中心

天津曾先后在运河沿岸的老城厢和海河沿岸的租界区存在两个金融中心,这两个金融空间曾在1900 年庚子事变之后至1914年一战爆发前并存,形成近代天津独特的双重金融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其中本土金融组织票号、银号和中资银行多以老城厢为中心,而外资银行则集中于原英法一期租界区(图2)。

图2 1870、1900 年天津地图中英法一期租界位置

2.2.1 本土近代金融中心

天津本土近代金融中心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位于老城厢运河沿岸的三岔河口地区,由传统商贸中心发展而来。这一经贸中心的形成得益于三岔河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天津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三岔河口地区泛指天津老城厢东侧和北侧,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区域。此处由南运河可通向中国的经济中心南方的广大区域,由北运河可抵达中国的政治中心京师,是中国内陆通航南北的必经商埠,天津的传统商贸中心。自“康乾盛世”后,中国的商业贸易达到封建社会顶峰,特别是各大商埠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4)。在此背景下,天津逐步成为全国性商业城市,并在上述区域分离出具有近代特征的金融组织银号和票号,服务内陆埠际商贸。

天津本土近代金融中心中主要分为西街和西街区域,二者功能定位有所不同。西街主要由估衣街,竹竿巷、针市街、锅店街等街道及其临近区域组成,靠近南运河,是天津自古以来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金融业务主要以存放款为主;东街主要指位于老城厢东侧天后宫南北的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其业务主要是黄金、白银、银元等货币的买卖与兑换(图3)。西街金融地位要高于东街。在空间形态上,与东街相比,西街长度较长;在资力水平上,西街也明显强于东街。1900 年之前,票号在本土金融组织中占据主要市场,而天津21 家票号均地处西街,其中估衣街3 家,锅店街4 家,针市街14 家。此外当1900 年至1914 年间银号逐渐兴起时,银号的主要帮派主要帮派本地帮也多选址于西街。近代天津银号行会组织的钱业工会的历任会长也多来自西街银号[9]。

图3 天津老城厢主要金融街分布

2.2.2 舶来近代金融中心

天津近代海外舶来金融中心位于天津最早的租界区,原英法一期租界。这一金融中心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租界的选址建设,以及租界内繁荣的海运贸易。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获胜后,出于对天津战略和商业位置重要性的深刻认识[10],英国和法国与清政府签订条约,在天津划定租界,即英、法一期租界,这一街区成为北方地区的首个租界区域,选址于老城厢东南方向的海河下游不远处,同时满足了控制入海口和便于联系原有城区两个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各大洋行纷纷入驻,并以此为根据地开展海运贸易,再借助天津原有的内陆水网打开中国北方市场倾销商品,一套更加成熟的资本主义运作体系迅速在租界内建立起来。作为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链条,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各大外资银行也开始入驻,为洋行的海运贸易提供金融服务,由此在几十年内迅速形成近代天津海外舶来的金融中心。

位于原英、法一期租界内的海外舶来金融中心围绕中街展开。在这个南北长、东西窄的街区中,中街由于贯穿街区其中而得名,也是英法一期租界中最重要的道路。在空间形态方面,中街具有重要的城市交通作用,中街方向与海河平行,交通便利,是穿过两国租界内部的唯一道路和街区内最宽阔的道路;在城市建设方面,中街是租界建设中最受重视的道路,这一街道不仅是租界内最早铺设沥青的道路,并且租界的政府权力机关也多位于街道两侧;最后,在道路命名方面,中街的命名级别更高。中街官方名称分别为法租界路段的大法国路(Rue de France)和英租界路段的维多利亚路(Victoria Road),以国家和女王命名。

2.3 小结

天津20 世纪初的双重金融中心是特殊时代背景的产物,本土近代金融中心源自中国传统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的延续,舶来金融中心源自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介入,二者的金融组织构成、分布特点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近代天津的双重金融空间背后体现着城市近代化转型的不同模式,均属于天津城市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近代天津金融空间演变

从1860 年天津开埠至1945 年二战结束,天津近代金融空间随时代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演变过程中包含多种金融组织间的交织作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

3.1 外资银行空间演变

近代天津外资银行的空间演变表现为在租界区内部选址的调整。

1881 年和1890 年,天津最早的外资银行英资汇丰银行德资德华银行均选址于租界海河沿岸。此时以洋行为主体的租界内部组织为开展海上贸易首先建设出靠近码头的城市空间,而最初出现的两家外资银行初期主要业务也是投资洋行海上贸易。19 世纪80 年代,汇丰银行对洋行的投资使天津洋行开始具备货物不经上海转运而直接从产地进口的能力,直接进口贸易由之前的80 万海关两上升至200 万海关两[11]。因此最早出现的两家外资银行选址于租界海河沿岸更便于利用已有城市空间与洋行进行业务联系。

此后外资银行集中选址于中街。1895 至1914 年街区内新出现的6 家外资银行中有5 家设置在中街两侧,另外一家也不再选址于海河沿岸,此时租界可确定准确位置的8 家外资银行中有6 家位于中街(图4a)。此外,最初位于海河沿岸的德华银行和汇丰银行也分别在1906年和1925 年迁址至中街两侧。外资银行在1914 年一战前夕已初步演变为基本沿中街分布的格局,此时这一金融街成为舶来金融中心的主要空间。1927 年后,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实力最强的几家外资银行,均集中分布在中街靠近英法租界边界的路段,使这一区域在银行分布的数量上和金融实力上均成为街区内的金融核心区域。

图4 1860~1927 年天津英法一期租界内银行分布

外资银行选址调整原因与自身功能定位的转变以及租界的城市建设相关。20 世纪后,外资银行与洋行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主要业务转变为向中国官方借款投资中国核心产业5),成为列强在华进行金融殖民活动的工具和金融实力的象征。而此时中街已建设成为租界内等级最高,最重要的道路,因此外资银行在中街开业最能显示自身地位。至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街区内所有营业外资银行均沿中街两侧分布(图4b),这一状态一直延续至1945 年二战结束(图5a)。

3.2 中资银行空间演变

与外资银行相比,近代天津中资银行的空间演变过程更为复杂,可主要概括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3.2.1 初期(1897~1914 年):本土选址

由于中资银行特殊的性质,中资银行在诞生之初几乎均选址于城厢地区。中资银行组织架构仿照外资银行设立,但设立之初在人员构成、资金往来等方面与本土金融组织银号联系更加紧密6)。此外,中资银行作为新成立的金融组织,实力尚远不及银号,当市面银根紧张时,中资银行常需要银号提供资金支持,拆借款项[7],这一局面一直持续至民国初年。从1898 年天津成立第一家中资银行至1914 年一战前共有15 家中资银行开业。因上述原因,在13 家可确定具体地址的中资银行中,除1912 年中国银行在创立之初就将行址选在法租界中街外,其余12 家银行均选址于东街和西街这一以银号为主的天津近代本土金融中心7)。

3.2.2 中期(1914~1927 年):中心迁移

随着历史环境变化,中资银行中期呈现由本土向舶来金融中心迁移的趋势。1914年一战爆发后,受战争影响,以英法为首的各国外资银行金融垄断能力下降。在这一时期,中资银行多利用自身官方背景投资政府主导的大型资本,实力大幅提升,与银号业务关联减弱。为进一步发展,中资银行由老城厢向租界内迁移。此前12 家位于老城厢的中资银行在1927 年前有5 家陆续迁至英法一期租界内,其余仍在城厢营业的7 家中资银行则在1914年至1927 年间全部停业[12]。与此同时,1914 年后新开业的中资银行也大多选址于英法一期租界。

最初迁移至英法一期租界的中资银行难以在中街立足。中街此时已成为外资银行聚集的金融中心,准入门槛较高,而英租界内与中街相交道路空间较为局促,因此这一时期中资银行主要选址于法租界内与中街相交道路两侧。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法租界巴斯德路(Rue Pasteur,今赤峰道)开始成为中资银行集中分布的道路,此后该道路在各时期均成为中资银行最集中分布的横向街道。统计1927 年和1937 年街区内不在中街两侧的银行分布状况显示,街区内各时期位于中街以外的银行基本均为中资银行(图5b)。

3.2.3 后期(1927~1945 年):主导中街

中资银行演变后期可概括为与外资银行竞争后占据中街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45 年二战结束后,体现在业务拓展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

在业务拓展方面,由于银行代表现代金融组织的发展方向,并已经在中国取得成功,因此中资银行得到政府和民间财团更大力度支持,其中以官办的中央银行和民办的中南银行的发展最具代表性。20 世纪30 年代,中央银行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银行从汇丰银行收回外汇的挂牌定价权,此外,中南银行凭借来自东南亚华侨的雄厚资本联合金城、大陆、盐业等四家中资银行成立四行储蓄会,打破了外资银行对储蓄业务领域的垄断。

在空间分布方面,中资银行也逐渐占据了街区内最重要的金融空间中街。上述提及的实力雄厚的中央银行、中南银行、金城银行、四行储蓄会等中资银行开始在外资银行形成的中街金融核心区域开业,至1937 年,街区内11 家银行中已出现4 家中资银行(图5a)。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被日本接管,外资银行大量停业。战后仅有少数外资银行复业,至天津解放前,中资银行在中街两侧的分布数量超过了外资银行,最终成为近代天津金融中心内的主要金融组织。

图5 1927-1945 年天津英法一期租界内银行分布

中资银行的空间演变对近代天津金融空间格局造成深远影响。首先,中资银行跨中心迁移带动银号也逐渐向租界内迁移,成为本土金融中心衰败的决定性因素。至1931 年,城厢东街和西街的金融组织数量大大衰减[13],1937 年天津营业的142 家银号中,仍在城厢地区开业的单位仅剩24 家,至此城厢地区不再是天津的金融中心。此外,中资银行在英法一期租界中街相交道路的分布拓展了这一金融空间的边界。使近代天津金融中心的空间形态不仅是由中街组成的金融街,而是以中街为主干,相交道路为支干的整片金融街区。

3.3 小结

依托于老城厢和租界,近代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而随近代化过程的推进,天津的双重金融中心最终演变为单一金融中心。老城厢地区的本土金融中心逐渐消失,英法一期租界成为近代天津唯一的金融中心,这一过程始终伴随多种金融组织的交织作用。外资银行的空间演变奠定了金融中心的基础,中资银行起到了金融中心的转移和空间拓展作用。各金融组织在不同时期的选址分布与当时的发展策略密切相关(图6)。

图6 天津近代金融组织及空间演变时间表

4 近代北方金融中心

天津最终演变形成的以中街为主体的金融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这一金融空间主要特征是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聚集在中街两侧分布,使中街被誉为“东方华尔街”。1934 年,街区内外资银行共有17 家,资本额共4.3 亿,占全国外国资本总额的16%。街区内中资银行共有29 家,银号共有269 家,资本总额共3.6 亿,占全国本土资本总额的12.7%[14],使天津成为外国和本土资本总额均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金融中心,极大改变了对应街区的城市景观面貌,其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背后蕴含深厚的遗产价值。

4.1 建筑空间

天津近代金融空间演变塑造出所在街区独具特色的城市历史景观,这一特征在以中街为主要道路的英法一期租界最为明显,可分为城市外部空间特征和建筑内部空间特征两部分。在外部空间,早期外资银行多采用各自国家的民族风格,如保存至今的华俄道胜银行(图7a)和德华银行(金城银行前身)(图7b);而建于20世纪20 年代之后的银行则多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利用柱式划分立面的构图强调银行的权威和实力,由此形成街区内柱廊构图与多国风格并存的空间特色(图8);在建筑内部,为配合现代化的业务运作方式,新式银行多以营业大厅为室内主体空间,办公及会客室环绕两侧布置。营业大厅多以通高形式处理,顶部开设天窗满足采光(图9),这一室内布局成为新式银行发展成熟后的基本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新式银行的建筑空间涉及的功能流线要求,内外风格统一,天窗桁架等结构问题均需聘请专业事务所的建筑师和结构师解决,银行雄厚的资本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必要保障,由此成为中国引进发展近代建筑科学技术和建筑师制度的重要驱动力。

图7a 天津原华俄道胜银行现状

图7b 天津原德华银行(金城银行前身)现状

图8a 天津中街20 世纪30 年代城市景观

图8b 天津解放北路(原中街)当代城市景观

图9a 天津原汇丰银行营业大厅

图9b 天津原横滨正金银行营业大厅

4.2 遗产价值

天津近代金融空间的演变不仅形成了城市重要的物质遗产,这一过程本身也包含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中街和英法一期租界所对应的天津解放北路和解放北路历史文化街区如今已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反映着天津近代金融中心的城市面貌。街区不仅记录着天津近代在北方地区的金融核心地位,而且也反映着天津近代金融空间由传统的老城厢向租界转变的过程,以及现代化的租界区建设与城市传统区域的复杂关联。这段复杂的历史,不仅是理解天津城市空间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线索,还为研究城市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是城市珍贵的精神记忆。

4.3 影响因素

天津近代金融空间的演变是城市近代化过程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可概括为:以租界为代表的近代城市运作方式引入开埠城市后,常对城市原有传统社会形成冲击和压制,使其逐渐解体,并引发原有社会向租界学习与竞争。有学者将这一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总结为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传统的共同作用[15],对应天津近代金融空间演变中,外资银行的扩张直接得益于充当列强在华进行金融殖民的工具,中资银行的创立和发展则是出于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制度,并与之竞争的民族主义动力,而天津近代出现的本土金融组织则完全来自传统社会下自发现代性的继承和延续。因此各金融组织间相互交织,反映出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传统因素间包含依存、合作和竞争等复杂关系,共同作用形成近代天津的金融空间面貌。

结语

近代天津金融空间的个案研究,对于中国城市空间的近代化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理解天津金融空间和城市空间的现代化过程,为近代中国各开埠城市的近代化转型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来源

图1:仇润喜.邮筒里的老天津[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4:135。

图2:作者改绘自宋昆,冯琳,胡子楠.地图中的近代天津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12,28。

图3:作者改绘自聂世超.1860-1920 年代天津老城厢及周边地区城市功能与形态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4。

图4、5:作者根据《全国银行年鉴》、《银行周报》、《银行月刊》、《天津商会档案汇编》、《中国储蓄银行史》、《天津通志·大事记》等自绘。

图6a、图7b、图8:王超拍摄。

图6b:张建.老建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45。

图7a:近藤久义收藏。

注释

1)钱铺和钱庄诞生于16 世纪(明朝中叶),发展初期资本额较少,营业模式简单,主要金融业务包括经营货币、兑换金银。

2)票号起源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大型贸易商铺,专为大型商铺的异地汇兑服务,在1822 年首先在天津诞生。参见参考文献[15]:86。

3)19 世纪末,第一家由清政府投资的中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 年在上海成立。1898 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天津分部,成为近代天津第一家的中资银行。

4)在1662 年至1795 年,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执政时期,国力达到最高峰。此时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史称“康乾盛世”,西方社会将这一时期称为HIGH-QING。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进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废除贱籍”等有利于提供生产力的改革;在人口方面,中国人口历史上首次突破1 亿并最终达到3 亿;在经济方面,国库财政常年保持在6000 到7000 余万两,最高年份达8000 万两,占当时世界三分之一,工业产量占32%,手工业产值占30%,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领域在这一时期已具有明显资本主义特征。相关内容参见N Kim,The last 3000 years in China.Chapter 9:CHANGE OR NO CHANGE IN THE LATE EMPIRE? FROM THE MING TO THE HIGH QING (1368 -CA 1850).

S Jia,The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music through Catholic missions in High Qing China (1662-1795):“This special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is called the High Qing。”,University of Bristol,2012.

Ulrich Theobald,14 Monetary and Non-Monetary Military Rewards in the Early and High-Qing Period (1673–1795),Brill,2015:398-419.

H Dunstan,The Finance of Imperial Munificence:How Simple Quantitative Work Can Help Us Rethink High-Qing History,Toung Pao,2014,100(1-3):164-236.

5)以铁路交通为例,1908 清政府借款修建的最长铁路津浦铁路是由汇丰银行和德华银行共同投资,英国和德国因此获得了铁路的运营管理权。汇丰银行还在1880 年至1927 年的近50 年间向中国官方借款计3.38 亿两白银,由此取得盐业与海关两大税源总管权等。

6)银号原有从业者富有业务经验,市场消息灵通,因此中资银行起始时职员也多从本地银号选聘,此后也多有银行界人士兴办银号。

7)中资银行选址资料来源文献[13]。

猜你喜欢
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租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中资银行“直面”挑战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与外资银行同行
中德并购最新的特点以及中资银行在其中的作用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外资银行适合你吗
外资银行四家首获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