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四位一体”大学美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2021-09-03 21:28薛子平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美育

薛子平

摘 要:美育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美育”教育应是内容健全、各环节协作配合的体系教育,以大学美育通识教育课为核心,以艺术教育、学科美育、美育实践为支撑点,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血脉贯通的美育内容体系。“四位”既相互独立,又交互作用。其中学科美育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其既是学科融通的具体形式,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专业自信,以审美的心胸、人文的关怀从事未来工作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美育; 四位一体; 学科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162-002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基石作用。

美育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美育教育,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4月11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些文件的制定与印发都显现出党和国家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2021年,“十四五”规划提出在学校的建设方面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以上背景,高校大力发展美育教育势在必行。

高校“美育”教育应是一个内容健全、各环节协作配合的体系教育,绝非是由一门“大学美育”通识课程即可占据全部空间与角落的单一课程教育。

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大学美育通识教育课为核心,以艺术教育、学科美育、美育实践为支撑点,形成“四位一体”的血脉贯通的美育内容体系。“四位”(通识课、艺术教育、学科美育、美育实践)既相互独立,又交互作用。

一、核心:美育通识课

在整个美育课程体系当中,大学美育通识教育课处于核心地位,对美育内容的实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其内容含括较广,如中西方美学思想精华、各类艺术鉴赏、学科美育等。

美育通识课的重心一是在于感性素质的培养,二是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三是在于文化自信的树立。

美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性素养。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感性素养固然不能立杆见影般为学生带来具体功效,但是却能长久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使其不断地完善、修正自己,进而达到“当下圆满”的境地。即便是在专业研究领域,感性通常也会对学生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提高洞察力、预见力、判断力、预感力,给学生的专业研究带来启发与思路。

美育课程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今的时代,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方涉猎,往往会获得一些碎片化的知识,较易先入为主,从而造成其看问题的角度与立场可能较为偏颇、存在问题。只有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文化思想的讲授,学生才能够全面立体、客观公正地看问题,系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至于被碎片化的知识所误导。墨子曾经对染丝者发出感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1”美育课目的之一即在于提点学生“慎染”。

美育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大学生在读期间视野不断开阔,但与外来思想、西方文化的接触面也在不断扩大。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学生固应有全球化视野,但是也应当有自己的文化立场。美育课程重在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古今优秀思想,在无形中增加他们血脉中的文化积淀,使其在洞悉中西方思想范式的前提下,避免陷入用单一西式思维审视问题的误区,能够用中式思维审视问题,既了解西方艺术的核心理念“主客对立”,又能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理念“天人合一”,懂得欣赏中国艺术的意味、灵魂之美。如此,高校方能够培养出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高素质人才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同时,也致力于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高校应当具备这种人才培养的全球格局、世界胸怀。“最好的大学也是最为国际化的学府,此等学府不仅具备胸怀天下之志,也应具备‘让世界更加美好的实力2”。

二、支撑:艺术教育、学科美育、美育实践

美育尤其是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在艺术世界中徜徉,享受艺术之美带来的最高的快乐、真正的自由,从而赋予学生足够的心理弹性,使其能够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阻力。艺术教育相对于美育通识课中的艺术鉴赏部分,类别更具体,内容更深入,对提高学生的美商、综合素质能够起到直接的作用。“素质是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它揭示了人的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大小。良好的素质使人们能够成功地立足于社会,适应各种需求,并可在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中创造性地工作。3”高校应当开设多样的艺术类选修课供非艺术系大学生选择习学(有些高校规定非艺术系大学生必须选够2学分的艺术类选修课),以使学生身心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既拥有强健的体魄,也拥有飽满的精神。

美育实践,则是独立于课程之外的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情感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艺术实践,经由艺术之“美”的浸染与熏陶,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有助于其自由、快乐的人格的塑造。在人们的通常认知中,理性推动科学不断往前发展改变这个世界,感性推动艺术不断往前发展美化这个世界,但实际上感性在改变世界这个层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通过美育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提高学生鉴赏、创造艺术的能力。

艺术教育是美育体系的理论层面,美育实践是美育体系的实践层面,而学科美育则是理论与实践的混合层面。

三、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学科美育

“学科美育”是美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美育”自身内容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分别为美育通识课程中的“学科美育”和专业课程的“学科美育”,二者相辅相成。美育通识课程中的“学科美育”注重从外部、从整体审视学科专业之美,专业课程的“学科美育”注重从内部、从细节审视学科专业之美。本文中的“学科美育”如无特别标注,皆指专业课程的“学科美育”。专业课程的“学科美育”是内容相对独立的部分。

学科美育是学科融通的具体形式之一。高校有必要对学科进行融通,由原来的封闭式课程体系转为开放式,实现学科的开放式建设。

为了满足更立体地研究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要,并使办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高校应该打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育人的新格局。“把学生‘绑架在专业上,这是很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应该让学生与专业甚至学院进行一个适当分离,让学生在一个矩阵结构中成长4”。而学科、专业与美学的融合是最能彰显时代性的“融合”。例如管理学与美学相融合催生管理美学,法学与美学相融合催生法美学,更多的学科与美学相融合是否可以催生出更多的交叉学科?

学科美育能为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提供新的思路,例如每年以“快递”为关键词的毕业论文(设计),不仅出现在物流管理专业,还出现在电子商务、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审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专业,在这些专业的学生对“快递”进行研究的時候,多少融入一些美学元素,就有可能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不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加强“学科美育”建设,还志在引导大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并让学生发现自身专业背后的情怀、深度与责任,从而以审美的心胸、人文的关怀从事未来事业。各学科的学生,其服务的对象最终会落实到人,这就意味着学生应当以人为本,去研究、去创造、去发明,帮助人们“物物而不物于物”。因而可以说,在学科与“美”的融合过程中,学生既在探求,也在实践。

以数学学科为例,对美的元素的挖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了解数学的人文之美,即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中西文化史上的意义;体会数学的责任之美,即是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引导学生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注重美与善的结合;感悟数学的思维之美,即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既有严密的逻辑运算,又往往能够通过创造性思路解决问题的思维之美;欣赏数学的形式之美,即是教师引导学生单纯从形式上去体会数学模式、模型、公式、图表拥有的如希腊雕塑般的纯净、朴素的形式美;明晰功用之美,即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科技领域(尤其是信息处理)数学理论所起到的基础性与支撑性作用,这其中蕴含着数学应用的简单性与运算的精巧性的叠加与融合。

向学生传达学科所蕴含之美,是大学美育老师与专业课程的老师所应当共同承担的责任。无论是美育通识课程中的“学科美育”,还是专业课程的“学科美育”,都可以从以上角度出发去挖掘美的元素,不同点则在于是否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进行阐述。美育通识课程中的“学科美育”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专业课程的“学科美育”则引领学生充分领略门后的天地。

美育通识课程中的“学科美育”对于“美”的概括具有总结性,而专业课程的“学科美育”则需要将“美”的发掘和专业课内容相结合,即是在专业课课堂上真正地实现“和”,所谓“和”,晏子曾有这样一段形象的描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5”(《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所谓的和,就像调制羹一样,根据实际需要,用水、火、醋、酱、盐、梅各种元素,烹调鱼肉,味道搭配恰到好处。也即是说一碗美味的羹,是各个元素恰当搭配的结果,而不是各种元素的机械叠加。如果美育元素和专业课程机械叠加,就犹如在调羹的时候“以水济水”一样,谁能食之。所以专业课程的“学科美育”,对美育元素的发掘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其所蕴含的美的因素,科学合理、顺其自然地提高专业课程的温度,增加人文性,提升时代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更应当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以及职业观,进而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加砖添瓦。

本文旨在探求“四位一体”的大学美育内容体系,其中通识教育课为核心,艺术教育、学科美育、美育活动为支撑,核心统筹与协调着其他三个部分的运作。通过四个部分的相互协作,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认识、体验、感受、传递、创造美,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都能将“美”一以贯之。由此使得大学生理性与感性兼具,思想情感得到升华,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家国情感得到加深,人本意识得到巩固,也使得我们的国家的未来春华(艺术)与秋实(科学)并茂。

参考文献:

[1]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16

[2]李万寿译注.晏子春秋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332

[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西南财经大学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中心编.新时代·新文科·新财经高等教育新常态[M]成都: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53

[4]任友群.“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中国高等教育[J]2016(5):15

[5]梁宏,翟民.素质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论坛[J].2020(16):83.

注释:

1.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页

2.任友群.《“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5期,第15页

3.梁宏,翟民.《素质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4月第16期,83页

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西南财经大学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中心编《新时代·新文科·新财经高等教育新常态》成都: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版,53页

5.李万寿译注.《晏子春秋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页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ECPI”四位一体的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美育教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