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奎 张治平 夏志雄 杨诗源
铁科院(深圳)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34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因加工简单、安装拆卸方便和施工便捷,在建筑、边坡加固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1]。JGJ 130—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规定,敞开式满堂脚手架高度不应超过36 m,而超高陡边坡加固用脚手架的搭设高度须超过规范值才能满足需要。对于高脚手架的设计,残余应力、初偏心、初弯曲、节点刚性等因素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2-5],荷载也不仅仅是施工人员、模板和架体的重量,还要考虑材料运输、施工中的荷载[6-7]。
以往对脚手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房屋建筑方面[8-10],对于超高陡边坡加固用脚手架研究极少。本文针对坡度超过80°的铁路超高陡边坡加固中搭设高度超百米的脚手架,采用分级、分离式工字钢悬挑结构,并在渝怀(重庆—怀化)铁路超高陡边坡上应用,验证其效果。
①脚手架整体高度超过规范值,计算方法没有经验可参考;②边坡高度超过百米,坡度超过80°,脚手架的立杆基础须单独考虑;③高陡边坡不可避免出现危岩,脚手架须适用于危岩段;④架子高且非房屋建筑上封闭式脚手架,其两端是敞开的,整体性差,受风荷载影响大;⑤架体的载重大,设计时须考虑各种荷载,并采取必要措施减小荷载;⑥须考虑现场施工的可行性和脚手架的稳定性。
脚手架的设计既要满足施工需要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整体安全稳定又要施工便捷。充分考虑脚手架设计难题和应具备的功能,采用分级、分离式悬挑结构。脚手架主要由悬挑平台和架体组成。悬挑平台采用工字钢制作,架体采用钢管搭接,如图1所示。分级高度21 m,上下两级之间完全分离。脚手架立杆的横向间距1.0 m,纵向间距1.5 m,步距1.5 m。
图1 脚手架断面(单位:mm)
1)悬挑平台的设计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选用2根12#工字钢制作悬挑平台,一根水平,另一根倾斜,倾斜角度尽可能大些,受钻机施工影响很难超过30°。实际上因为角度太大,不仅施工难度大,而且斜向工字钢太长整体稳定性差。工字钢的锚固段、嵌固段钻孔注纯水泥浆。现有小型钻机的钻孔直径很难超过180 mm。悬挑水平工字钢采用8#槽钢(开口朝上)通长布置满焊连接,槽钢间距和脚手架立杆纵向间距一致,确保脚手架立杆能坐落在工字钢和槽钢的交叉部位,并立在槽钢内部。这样既能满足架体稳定性需要,又能限制脚手架立杆的移动空间。
2)立杆排数的选择
正常情况下需要3排立杆,坡度较大或近直立时需要4排,主要是满足脚手架的功能需要,同时考虑经济性。
3)坡面脚手架立杆基础的设计
陡立坡面脚手架立杆的基础采用斜向钢锚管制作而成,通过设置双立杆和大横杆的方式进行连接;斜向钢锚管与大横杆连接,2根立杆分立于斜向钢锚管的两侧。
4)连墙件的设计
连墙件通过斜向钻孔,插入钢管并注纯水泥浆的方式形成,其与小横杆采用扣件连接。
5)安全储备的设计
φ16斜拉钢丝绳一端设置在钻孔中,另一端设置在悬挑平台的端部,起到限制悬挑平台端部变形,进而增加悬挑结构整体稳定性的作用。其仅作为安全储备,计算时不予考虑。
对于超高陡边坡加固用脚手架,风荷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为尽可能降低风荷载的影响,设计时脚手架最外侧未按规范要求布置密目安全网,而是采用安全立网。
对于直立段边坡,若脚手架仍采用3排立杆无法满足其功能需要。对于不能清除的危岩,必须在其上部加固施工时,脚手架的悬挑平台不能直接设置在危岩上。对直立段、危岩段脚手架应特殊设计,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特殊地段脚手架设计(单位:mm)
采用MIDAS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图3),对脚手架的安全性进行验算。脚手架长45 m,高21 m,立杆步距1.5 m,横向间距1.0 m,纵向间距分为1.25、1.50 m两种。立杆底部按铰接处理。纵杆端部按自由约束处理。对于小横杆端部的约束处理如下:①连接连墙件的小横杆的杆端按铰接约束处理;②未连接连墙件的小横杆的杆端按自由约束处理;③所有立杆和横杆节点处均设置纵杆,除端部节点外,内部节点按刚接处理。
图3 悬挑脚手架计算模型
1)荷载传递路径
荷载传递路径为脚手板→纵向水平杆(大横杆)→横向水平杆(小横杆)→立杆→工字钢。
2)荷载类型和取值
①永久荷载
一般情况下应选择钢管外径48.3 mm,壁厚3.5 mm的钢管,考虑到实际使用中钢管的外径和壁厚均不能得到保证,设计计算时钢管外径取48 mm,壁厚取3 mm,重量取39.7 N/m。永久荷载以线荷载形式施加。杆件、直角扣件和对接扣件总重49.98 N/m,栏杆和挡脚板总重171 N/m,安全网重20 N/m。
②施工荷载
每级脚手架的作业层只允许1层,禁止多层作业。按照JGJ 130—2011每个作业层施工荷载取3 kN/m2。
③风荷载
脚手架的外侧挂安全立网。按照JGJ 130—2011计算风荷载标准值wk,计算公式为
式中:uz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s为风荷载体型系数;w0为基本风压,kN/m2。
根据坡度和脚手架立杆纵向间距的不同,分为4种工况,分别建立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
工况1:坡面坡度83°,纵向间距1.25 m;
工况2:坡面坡度83°,纵向间距1.50 m;
工况3:坡面直立,纵向间距1.25 m;
工况4:坡面直立,纵向间距1.50 m。
按JGJ 130—2011第4.3.1条考虑荷载效应组合。
组合1:永久荷载+施工荷载;
组合2:永久荷载+0.9×(施工荷载+风荷载);
组合3:1.2×永久荷载+1.4×施工荷载;
组合4:1.2×永久荷载+0.9×1.4×(施工荷载+风荷载)。
脚手架受力的数值计算结果见表1。可见,各工况不同荷载效应组合下,除了连墙件的承载力,其他各项参数均在容许值以内,其安全性满足规范要求。连墙件的承载力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具体锚固长度,以确保其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表1 脚手架受力的数值计算结果
试验平台长18 m,高15 m。悬挑工字钢间距1.5 m;脚手架立杆纵向间距1.5 m,横向间距1.0 m,步距按1.2、1.8 m间隔布置。监测断面和位移监测点布置见图4。位移监测点分为纵向、水平和竖向三种。本文以水平工字钢竖向监测点PS-1—PS-4、斜向工字钢竖向监测点XS-1为例分析监测结果。平台搭设及测试仪器安装见图5。
图4 监测断面和位移监测点布置(单位:cm)
图5 平台搭设及测试仪器安装
采用成捆的钢管施加竖向均布荷载。断面2工字钢的竖向位移随荷载变化曲线见图6。
图6 断面2工字钢的竖向位移随荷载变化曲线
由图6可见:①脚手架工字钢的竖向位移随施加荷载的增大而增大。②水平工字钢的竖向位移明显大于斜向工字钢。③水平工字钢两端的竖向位移(PS-1、PS-4)小于中间部位(PS-2、PS-3),说明中间部位受荷载作用更明显。④荷载为155 kN时最大竖向位移为7.36 mm。此时脚手架未发生破坏,结构安全稳定。
边坡位于渝怀铁路武隆段一山体上部,加固长度约210 m,高度65~130 m,边坡坡度83°,部分地段近直立,见图7。边坡岩性为三叠系嘉陵江组(T1j)灰岩,弱风化,深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含少量燧石团块,间夹薄层生物碎屑,岩质坚硬。
图7 边坡原貌(单位:m)
边坡采用双锚固锚索框架和预应力锚杆框架加固,具体方案见图8。
图8 边坡加固方案(单位:m)
针对边坡加固需要对脚手架进行了设计,具体见图9。悬挑平台采用2根12#工字钢现场焊接而成,其锚固段、嵌固段钻孔直径均为180 mm,采用纯水泥浆浇注。脚手架沿边坡高度分层布置,同一层的脚手架通长布置,形成整体结构。脚手架每层高21 m,层高超过21 m时,再设置1层。脚手架宽:直立段不小于3.5 m,陡坡段不小于2.5 m。立杆的歩距1.5 m,纵向间距1.5 m,横向间距1.0 m。坡面立杆采用双立杆,主杆通长布置,副杆长6 m。连墙件采用二步二跨。脚手架的外侧立面采用剪刀撑防护。防护网采用安全立网。施工现场见图10。
图9 边坡中脚手架的布置(单位:m)
图10 脚手架施工现场
分级、分离式悬挑脚手架能满足超高陡边坡加固需要。现场施工过程中脚手架承受住了施工荷载和风荷载的检验,结构安全稳定。
1)采用分级、分离式悬挑脚手架设计,突破了边坡加固工程高度和坡度的限制。虽然分级又分离,但在同一层上悬挑平台通过槽钢连接成一个整体。若有条件可将悬挑架手架的斜向工字钢也连接在一起,增加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
2)搭设高度21 m,立杆步距1.5 m、纵向间距1.5 m、横向间距1.0 m时,在满足安全储备的前提下脚手架结构体系的受力已接近极限承载力。为提高承载力,须采取增设双立杆、斜拉钢丝绳、剪刀撑等措施。
3)本设计中斜拉钢丝绳仅作为安全储备,因为在21 m高度范围内施工难免出现临时双层荷载或荷载超限的情况,同时架体搭设太高,一旦出现险情后果严重。此外,悬挑平台的水平度要求非常高,斜拉钢丝绳可增加悬挑平台的水平度,从而增加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
4)脚手架立杆的下端坐落在8#槽钢内,便于应力调整,避免固定端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5)脚手架的外挂网采用安全立网而不是密目安全网,显著降低了风荷载的影响。
6)设计前,悬挑平台锚固、嵌固深度和连墙件的锚固长度须进行现场试验,获取承载力等相关参数。若不能及时试验,正式施工前须进行相关试验验证设计的可行性。
7)当脚手架发生一定的倾斜或变形时其可靠度会显著降低。若出现该情况,应对脚手架结构及时予以调整,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