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涵 李臣之
摘 要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是调整插图,旨在增进学生的历史认知与体验。插图作为历史教科书的关键要素,有着重要的学科育人价值,有助于增强学生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历史核心素养、培育历史审美能力,值得教师高度重视、挖掘与发挥。以插图为“教学点”,通过活化静态历史插图、提供具体用图策略、聚焦主题式教学等方式,综合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插图的育人价值,从而更好地改进高中历史教学。
关 键 词 统编历史教科书;插图;育人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1)12-0012-06
①项目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文化课程资源转化与利用研究”(编号:GD18XJY36)。
插图,是统编版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一大亮点,承载着教科书文本内容难以发挥的教育功能。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插图数量较大且内涵丰富,其育人功效如何实现是统编教科书使用必须正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历史教科书插图编排特点,探索插图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有助于深化对统编教材的理解,更好地推进教科书的高质量使用。在此,以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为例,作一探讨。
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不仅调整了文本叙述,而且在插图的量和质上都作出了全新调整。这启示教育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既要关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传递历史知识等工具性价值,更要理解和挖掘其本身所蕴含的育德、启智、润心元素。
(一)以史育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具有得天独厚的育德优势。“从学科属性上讲,历史以人类过去的经历为研究对象,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人类过往的经验,正是这些包含先人教训的经验,构成了后世道德教育的绝佳范本。”[2]历史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仅靠文本叙述是不够的,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插图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借助战争场景、政治活动、历史人物等插图,营造更加立体的道德教育情境,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这些插图渗透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达到“以史育德”的目的。
1.借助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文明
回溯历史,“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3]历史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对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中国古代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数百部文化经典令人骄傲与自豪,能够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力,激励人们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编有大量历史典籍插图,从数量上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古代史有8幅。其中,《吕氏春秋》反映了战国后期统一的历史潮流,《大唐六典》体现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四书章句集注》是古代科举的首要参考书,《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四库丛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这些历史典籍插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标示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从分布上看,历史典籍插图分布在导入、正文、探究与扩展等多个地方,旁边还附有相应的文字介绍,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对历史典籍的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历史典籍插图,进而撷取耳熟能详的史料进行讲解,学生将得以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尊重与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从中获得精神滋养,熔古至今,继承传统文化。
2.延续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尤其重视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学生形成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振兴民族的使命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插图系统介绍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斗争的历史,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近代史部分罗列了近30幅战争场景图和政治活动图,介绍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19位老一辈革命家,突出强调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胜利的重大意义。史事情节图和历史人物图在极大程度上还原了革命的真实性,展现了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在历史教学中,“空洞、虚假的说教绝不可能产生真挚真实的情感,只有摸得着、看得见的‘真人、真事、真物的史料才能触发学生真实的情感。”[4]意志品质、道德品行的培育并非仅靠语言鼓动就能实现,历史教科书上的插图更易于流露多面的情感因素,直击学生心灵,具有文字难以比拟的效果。
3.坚定制度自信,凝聚奋斗力量
统编历史教科书按“通史+单元+课”的体例,呈现了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史、新中国70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年实践史、科学社会主义170年发展史。《中外歷史纲要》下册世界史,利用插图生动、直观地展现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发展。据统计,下册世界史部分附有人物画像、绘制场景图等再创造性图片近80幅,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多位马克思主义者。这些插图大多是彩色图片,画面更加清晰,重点勾勒了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
其中,“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占冬宫”等插图,揭示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伟大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揭示了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的发展趋势;“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苏联坦克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宫”图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等插图,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教科书中的插图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坚定制度自信、凝聚奋斗力量,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史启智,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学习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更重要的是锻炼历史思维,明理启智。这里的“智”既包括尊重历史现实,揭示历史规律的认知智慧、正确辨析史料、科学评价历史的行为智慧,还包括借鉴历史经验,引领时代前进的创新智慧。在历史教学中,“智”不同程度对应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利用插图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正是发挥“学史启智”的技巧所在、关键所在。
1.尊重历史事实,把握历史规律,形塑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培育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首先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尊重历史事实,把握历史规律。受史料的真实性、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阶级立场等因素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或多或少都带有主观性。为了减少主观性,历史教科书要尽可能多占有史料,挖掘史实,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真相。因此,教科书插图选用注重遵循科学性原则,“其科学性不仅指插图本身内容科学,还包括图文相关性、切适性、时效性,以及隐含的价值导向性、普适性等。”[5]教科书插图只有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才能让学生不断接近历史理解历史,自觉尊重历史事实。
从插图内容上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地图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分社绘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历史文物、历史人物和史事情节图一般是画作或照片,标注了详细出处,十分注重图注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从数量上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原始性历史插图有158幅,下册有75幅,占比共计60%。[6]原始性历史图片在古代史部分占比较大,主要呈现为历史遗址图、历史文物图,表明教科书注重以原始材料再现历史现象,有助于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再现历史的“真实”状态,贯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培育等教学目标。
2.正确辨析史料,科学评价历史,掌握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方法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途径,要求学生正确辨析史料,去伪存真;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以史料为基础,运用可靠、可信的史料对历史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价。正确对待历史、科学评价历史需要学生有效整合文本和插图内容。研究表明,对图片进行精密的研究可以提高回答特定问题的能力,正确回答许多问题的参与者也经常在文本和图片之间分配注意力。[7]这表明了问题启发、文本-插图整合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插图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解释和概括能力。例如,与旧教材相比,统编教科书中历史地图的数量显著增加,《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共有80幅,占比21%,而人民版必修教材的历史地图仅有18幅,占比4%。[8]历史地图的数量大量增加,有力地配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的培养。基于历史地图,教师便于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从插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尝试回答特定问题。学生以插图为依据,结合相应的文本描述解读插图,有助于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正确理解历史、科学评价历史事件,对文-插图的链接过程也是习得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方法的过程。
3.借鉴历史经验,培育践行家国情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国破家亡的失败教训,还是国家繁荣稳定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代国家治理和个人生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中引领时代前进。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十分注重内容的前沿性,尤其是插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中,“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宣传画”等插图都以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思考,世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进入21世纪后世界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是什么?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贡献什么样的智慧与方案?基于现代史的一系列插图,学生可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将历史知识学习与当代国家发展、世界发展联系起来,以史为鉴,鉴古知今,提出应对时代大潮的策略,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切实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
(三)以美润心,培育历史审美能力
个体的审美意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機组成部分之一,是其人生志趣与社会理想在审美方面的体现。[9]审美意识作为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认识历史、评价历史,这一学习过程反过来也会影响个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学习中,个体的审美能力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包括历史文物的审美能力、科技文明的审美体验,以及真善美的历史审美追求。
1.鉴赏历史文物,提高审美意识
发挥历史教育的审美价值,首先要通过鉴赏历史文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培养审美意识。历史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呈现了历代名家书法绘画作品、珍贵文物、手工艺精品等多幅插图,为历史美育奠定了基础。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艺术成果,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凝聚了制作者的思考,蕴藏丰富的艺术色彩,展现了独特的制作工艺,是人民群众劳动和实践的重要成果。
依托插图资源和历史学科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鉴赏文物,在鉴赏中增长认知、丰富情感,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意识。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金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呈现了“宋朝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元朝青花瓷和青花釉里红外开光镂花罐”两幅文物插图,并附带文字说明古代高超的制瓷技艺,从侧面反映了宋元时期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通过分析这两幅插图,师生可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陶瓷艺术,对中国陶瓷艺术、文化及美学价值获得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2.理解科技文明,丰富审美体验
事实上,历史的审美体验不局限于鉴赏书法、绘画等历史文物,对科技文明的认识同样离不开审美的参与。受个体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审美会有意、无意地参与历史认识过程。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对科技文明所蕴含的价值挖掘不够,不能从审美的视角理解科技文明,导致科技历史的学习变成了科技历史知识的记忆。”[10]因此,历史教学需要以审美视角认识现代科技文明,正确理解科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美育,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因素,不断丰富审美体验。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科书插图也在不断更新,《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9课“改革開放以来的巨大成就”选用了“复兴号与和谐号交会”“2011年-2017年中美日国民生产总值柱图”“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港珠澳大桥掠影”等插图,以最新数据、最新成就展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插图凸显了时代特色,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学生从审美的角度理解和认识人类现代科技文明,从科技文明中汲取精神力量,领略新时代的科技美,可以丰富美的体验。
3.辨析历史美丑,升华审美境界
历史研究包罗万象,一切喜怒哀乐、善恶美丑都是历史研究的对象。当前,一些学生热衷恶搞历史图片,甚至对“一战墓地”“20世纪80年代,饥饿的非洲儿童”等插图毫无感触。从根本上讲,这是学生关于人性善恶美丑的审美观问题,也反映出历史审美教学价值的缺失。教师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辨析历史美丑、追求历史的真善美,不断提升审美境界。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插图呈现的是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了数不清的审美对象。“古今中外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高尚气节、优良品质、雄才大略和献身精神,对青年学生来说,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这说明人物形象美与人的内在品质有密切关系。”[11]历史杰出人物所体现的英雄气节和崇高精神,永远闪烁着美的光辉,给学生带来一种感染力极强的精神美。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插图既展现了英雄人物的精神美,也蕴藏着历史斗争的真实美。以情节插图为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东北人民革命军同日军作战”“平型关战斗结束后的第115师一部”等插图,展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统一的勇气与决心;“美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南京大屠杀的现场”等插图,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的丑恶嘴脸和军国主义灭绝人性的行为。一系列抵御侵略、捍卫和平的历史斗争插图,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奋勇前进、蓬勃向上的无限动力,唤醒学生美的喜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辨析历史美丑,认清侵略战争的丑恶本质,更加珍惜美的价值,在历史的体悟中增强对美的认同,提升历史的审美境界。
基于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插图的编写意图,教育工作者需要以插图为“教学点”探索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
(一)多元活化静态插图,厚积爱国情怀与国家认同
教科书中的插图从本质上来说属于静态插图,有待“活化”使用,其中,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至关重要。“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的语言能够启发智慧,引发学生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12]当学生读图目的不明确时,教师生动形象、饱含情感的语言描述能够很快带领学生走进图片深处,探索图片背后的知识。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插图以史实为依托,通过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建设强大祖国的不懈努力,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教师可围绕爱国教育这一主线,用生动的语言诠释教科书插图,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呈现了两张“南京大屠杀的现场”插图,教师可先用语言描述下这张图片:
1938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在南京城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烧杀抢掠,上到七旬老人,下到刚满周岁的婴儿都没能躲过日军的刺刀。屠刀上留下的鲜血滴落在日本军靴上,到处都能听到哭喊声、求救声,遭日军集体屠杀的中国军民尸积如山,三十万无辜的男女老少平民屈死在日军的残暴里。这些照片的背后是生命,是鲜活的历史,也是这场浩劫的铁证!
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能够想象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场景,对这段沉痛的历史记忆也会有更真切的感受。此外,纸质版插图与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活用插图。近几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热播,教师还可用动态影像的手段,重新诠释静态的教科书插图,牢牢把握爱国教育,传播中华文明,发挥插图的育德功效。
(二)提供具体用图策略,提升历史思维与研究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当图片和文字提供一致或支持信息时,才能产生学习效益。装饰性插图虽然让文本更具吸引力或市场价值,但它们不太可能增强与理解、记忆或应用文本的预期效果。[13]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插图类型丰富、数量众多,但受教学内容和课时限制,教师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每一幅插图。因此,教师在挑选插图时应尽量选择与文本内容重叠的插图,或亟待进一步分析的解释性插图。只有让学生以预期的方式分析、理解插图的内容与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培育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仅要求学生注意插图是不够的,“对插图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比较研究表明,那种一般性的劝告不能明显地增加插图效果,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够具体,没能恰当地告诉学生在插图中应该领略到的东西。”[14]为发挥插图对学生可操作思维模式的建构作用,教师需要以插图为“教学点”,为学生提供使用插图的具体策略,不同类型的插图具有不同的读图方式。
例如:史事情节图需要回答时间、地点、人物等背景信息;历史地图需要识别图例、符号、注记等要素信息;历史文物图需要描述物品的造型、色彩、用途及其他细节;历史人物图需要解读人物的神态气质、服饰装扮和肢体动作等。教师不仅要利用语言传递插图承载的历史知识,更要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指导学生分析图片信息,询问相关问题:这幅图是什么?描述的是什么?处于什么时代背景?图片想表达什么?如何利用其他资料解释这幅图?在这种询问过程中,学生观察图片并联系课文表达对插图的理解。由此,课文、学生、插图之间构成互动关系、相互作用,有效提升学生识别信息的视觉能力,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认知技能。如果发现插图与其他资料存在矛盾之处,师生还可围绕插图进行拓展性研究,进一步提升历史研究能力。
(三)聚焦主题式教学,全面发挥插图育人功效
Eitel等人在一系列实验中证明,图片让人们能够快速掌握所呈现主题的整体结构,并作为初始心理模型构建的支架,即使是一张非常短的图片展示几秒钟,不进行密集的图片分析,也足以提高对主题的理解和学习。[15]根据插图开展主题式教学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历史教师可采用主题式教学,对插图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整合,设计有探究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最大程度地发挥插图育德、启智和润心的育人功效。例如,以“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为题开展主题教学,学生可搜集中国历代的疆域图,将不同时期的地图串联在一起,比较、分析运用地图信息,回顾和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程,把握古今中国疆域的变化,从历史角度认识到这些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
除了按历史发展前后联系进行长时段考察,教师还可从继秦朝大一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再到隋唐大一统时期的这一小段历史时期切入,以“六朝遗韵、盛唐手笔”为主题,指导学生整合这一时期从国家基建到生活日常、从书法绘画到雕刻艺术等方面的插图。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开展文物鉴赏、陶瓷技艺、名家书法等形式的主题汇报,多维展示这一时期的技艺、文化、审美和生活方式。聚焦主题式教学,整合插图育人资源不局限于教科书插图,还可适当开发网络资源。优化插图组合也不局限于综合活动课,也适用于课前预习、新课讲授、课后总结。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等实际情况适时安排,其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即整合插图为教学主题服务。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论证、成果展示等活动,提出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和看法,可综合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实现历史插图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制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2]张岩.历史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及其践行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0(01):39-44.
[3]江泽民.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N].光明日报,1999-9-6.
[4]金丽君.依托研学实践活动,打造家国情怀底色[J].历史教学问题,2020(04):125-127.
[ 5 ]常超.教科书插图的科学性问题及对策[ J ] .中国出版,2016(06):35-38
[6][8]代婷.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图片史料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7]Zhao Fang,Schnotz Wolfgang,Wagner Inga,Gaschler Robert.Texts and pictures serve different functions in conjoint mental model construction and adaptation[J]. Memory & Cognition,2020,48(1):69-82.
[9]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4(11):24-31.
[10]马维林.论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培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01):80-85.
[11]杨用成.高校历史美育浅探[J].中州学刊,2005(04):253-255.
[12]杨文位.三方面提升教师教学语言魅力[J].中国教育学刊,2021(02):108.
[13]Carney R.N.,Levin J.R..Pictorial illustrations still improve studentslearning from text[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20,14(1):5-26.
[14]李臣之,周業勤.怎样提高教科书中插图的功效[J].教学与教科书研究,1996(03):42-43.
[15]Eitel A.,Scheiter K..Picture or text first? Explaining sequence effects when learning with pictures and text[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5,27(1):153-18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