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院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析

2021-09-02 07:12王倩蔡泳蒋雪琴徐刚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戒毒毒品公共卫生

王倩,蔡泳,蒋雪琴,徐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25)

我国《禁毒法》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其具有成瘾性、危害性和非法性的特点。《2019 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截至2019 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约有214.8 万名,其中18~35 岁的青年吸毒人员约有104.5 万名,占吸毒人员总数的48.7%。在全球,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世界毒品问题报告》中规定毒品为受各项国际毒品管制公约管制的药物,如阿片剂、可卡因、大麻、苯丙胺类兴奋剂、以及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等。2021 年度《世界毒品问题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0 年至2019 年间,全球吸毒人数增加了22%;到2030 年,此人数将预计继续增加11%。该报告同时指出,由于戒毒治疗服务在许多国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全球平均每8 名吸毒人员中仅有1 名可以获得此项服务。面对吸毒人数的增加和戒毒医疗服务的短缺,如何有效预防吸毒显得尤为重要,而吸毒率与公众对吸毒风险认知较低有关。本文拟对我国毒品问题的公共卫生属性和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本校毒品预防公选课效果探讨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医学院学生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 公共卫生与毒品预防

1.1 毒品问题的公共卫生属性

公共卫生是一门涵盖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世界卫生组织将公共卫生定义为“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效益的科学与艺术”。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首次提出了我国公共卫生的定义,即“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共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通过国家与社会共同努力,防控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实现全社会的健康促进,创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吸毒成瘾是一种复杂且顽固的慢性复发性脑病,常伴随不同程度的个体躯体、心理、社会功能损害[1]。很长一段时间内,刑事司法制裁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禁毒策略。1998 年召开的第二次世界毒品问题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首次提出了应采用以公共卫生策略为导向的毒品治理体系,如将减少毒品需求纳入毒品治理策略等[2]。2016 年召开的第三次世界毒品问题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面对因毒品滥用导致的严重公共卫生负担,参会专家呼吁各国应从以刑事司法惩戒为主的禁毒策略转向完整、连续、平衡和包容的公共卫生策略,形成减少毒品需求和减少毒品供应的“二位平衡”策略[3]。其中,减少毒品需求针对的服务对象包括从未接触过毒品的健康人群、暴露于毒品环境的高危人群、以及吸毒人群,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公共卫生的三级预防策略来实现[4]。

1.2 毒品问题与公共卫生的三级预防策略

三级预防策略最早由美国学者Leavell 和Clark 于1965 年提出[5],后发展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基本原则与策略。三级预防是以人群为服务对象,以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为主要服务目的综合性预防策略。三级预防策略是贯穿全球各个国家公共卫生教育与实践的一条主线,将三级预防策略应用于吸毒防范是毒品治理问题与公共卫生专业教育和实践的完美衔接,可以通过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模式来实现。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通常以健康人群(暴露于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以降低或消除危险因素、促进人群健康、降低疾病发生为主要目的。在家庭层面,不良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涉毒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6]。对于无毒家庭,降低危险因素可以通过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加强亲子陪伴、父母监管、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等实现,同时可辅助加强青少年对毒品及其危害的认知及抵制毒品的个人素养和技能等。对于涉毒家庭,在家庭相关危险因素较高的情况下,如家庭功能缺失等,学校和社区有必要介入,纠正来自涉毒家庭的青少年对毒品的认知误区,引导其塑造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必要时为其提供监护或法律保护。在学校层面,作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应积极发挥其正向引导功能,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日常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传授毒品相关知识、社会规范、价值观,提高个体抵制朋辈压力和毒品诱惑等技能[7]。社区是个体和家庭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社区工作人员在毒品治理问题的第一级预防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应是创建无毒社区,包括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倡导“禁毒防毒,人人有责”的理念及营造全民禁毒的氛围等[8]。

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对象是已经出现病理、生理异常,但未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人群,主要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二级预防服务应以开始使用毒品但尚未出现成瘾的人。家庭、学校、社区应落实监测、排查社区人群毒品使用情况的职能,及时发现和报告涉毒人员,督促和引导吸毒人员自愿戒毒,配合相关部门(如公安、执法部门等)完成对涉毒人员的处理工作,通过认知矫正治疗、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支持网络等方式将其从吸毒边缘拉回来。

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其对象是已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人群,目的是防止疾病恶化、减少残障。由于吸毒成瘾往往对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如可使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引起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9-10],可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导致个体易得梅毒、淋病、艾滋病、丙型肝炎等传染性疾病[11],可对泌尿系统如输尿管、膀胱、尿道、肾脏等造成巨大负担[12],可破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导致性功能减退[13]、内分泌失调[14]、不孕不育等,并能破坏消化系统器官功能使得吸毒成瘾者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15],因此治理毒品问题的第三级预防服务应以吸毒成瘾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戒毒康复治疗为主要策略,目的是帮助吸毒人员脱离毒瘾,改善其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增强其防复吸技能,并协助其重新回归社会等。家庭和社区往往是戒毒人员重新回归社会的第一场所,家庭和社区应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支持体系,如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评价支持、物质支持、行为支持等,使戒毒人员能从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彻底与毒瘾断绝关系。社区还应鼓励戒毒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协助其改善躯体和心理健康。

1.3 毒品问题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现状

目前,毒品问题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毒品问题的主要属性是其刑事司法属性,因此承担毒品治理工作的主体是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但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其他部门和公众对治理毒品问题的主体责任意识[16],无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服务模式。在学校层面,除公安类院校外,绝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一些医学院校将毒品预防教育穿插在药理学等某一章节的内容中,且只介绍部分精神活性物质[17],极少数医学院校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毒品预防教育课程,但受到公共选修课性质的制约,课程难以受到足够重视,缺少合适教材,且一些学生对公选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获得学校规定的学分为主要目的,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投入精力不足[18]。部分高校偶尔在6 月26 日国际禁毒日前后开展禁毒宣传活动,但由于此类宣传活动被动性和临时性强,较难达到稳固的预防教育成效。同时,由于重视程度不足,毒品预防教育的配套经费和师资严重匮乏,不能满足开展学校预防教育的要求[17]。在社区层面,治理毒品问题三级预防模式中较受重视的是第三级预防,即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虽然我国许多社区建立了社区戒毒康复机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面临专业队伍缺乏、复吸率高等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同时,社区在治理毒品问题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工作上表现出重视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监督排查工作不到位、配套医疗资源匮乏等情况,尤其在当前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社区相关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19]。在家庭层面,由于学校和社区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许多家长可能自身对导致毒品使用的家庭危险因素不知晓,不能将构建良好家庭关系、加强亲子陪伴等摆在首要位置。第二,我国公共卫生学科定位不清晰,目前仍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公共卫生是反映国民健康水平、国家公共安全、卫生服务水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许多国家是独立于医学专业、与医学专业地位平行的一门学科。在我国,公共卫生学科多以预防医学的形式设立在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大一统模式的氛围下,公共卫生专业较少受到医学院重视,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20]。除此之外,公共卫生专业的教学内容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缺乏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人文综合教育,缺乏对“医防融合”理念的重视[21]。毒品相关内容在公共卫生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习中几乎不会涉及,使得学生无法认识到治理毒品问题是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不能深刻理解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治理毒品问题上应当承担的专业职能,如建立建全人群毒品使用监测系统、开展群体健康教育、熟悉毒品使用及成瘾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等。由于我国《禁毒法》对戒毒模式做出了明确规定,目前为吸毒人员提供的卫生服务也以戒毒康复为主,即毒品治理问题的第三级预防工作。许多吸毒人员在被要求戒毒时才首次接触医疗服务,如精神卫生中心,药物依赖治疗中心或门诊部、以及康复中心、强制戒毒所等提供的戒毒医疗服务。无论是由于自身回避还是客观条件限制,吸毒人员也较少会使用如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传染病和慢性病健康管理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 医学院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2.1 持续推进“6·27 工程”的需要

2015 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中宣部、教育部等14 个部门联合制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规划(2016—2018)》(以下简称《规划》),即“6·27 工程”,旨在“以10 岁至25 岁的青少年为目标人群、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构建完善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体系,使青少年禁毒意识明显增强,新滋生吸毒人数明显下降”。《规划》中明确对高校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要在新生入学后和毕业生毕业前各开展一次毒品预防教育”;二是要求“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毒品预防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因此,高校作为“年轻人踏入社会前最后一次系统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发挥该职责,将系统全面的毒品预防教育课程纳入其日常教育教学中。

2.2 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与临床医学以个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不同,公共卫生的服务对象是人群,服务内容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因此,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需要的是有综合教育背景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毒品治理问题作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有必要在我国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中有所体现。从事第一级预防的公共卫生人员应当承担人群毒品使用情况监测、毒品预防教育等工作。从事第二级预防的公共卫生人员应当承担毒品使用的早期排查与识别、为初涉毒人员提供的早期干预预防服务等工作。从事第三级预防的公共卫生人员应当承担为戒毒人员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工作,协助其改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而承担三级预防工作最重要的前提是在公共卫生专业教育阶段接受系统的毒品预防教育,能充分认识全球毒品问题的公共卫生属性,深入了解公共卫生人员在毒品治理问题上应承担的职责。由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缺乏配套的经费、师资、以及课程规划,“恐吓”或肆意夸大毒品危害等教授方式普遍存在,这种教授方式可能激发某些学生对毒品的好奇心,适得其反[17]。因此,系统全面的毒品预防教育课程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框架,以事实为基础。针对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毒品预防教育课程应该以三级预防理论为指导框架,其中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重点讲授内容。一级预防的讲授应侧重毒品的种类、作用特点、成瘾机制、健康危害、流行趋势、监测系统、贩卖途径、与毒品使用有关的危险因素、以及“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模式和措施等。二级预防的讲授应侧重对毒品使用情况的排查和识别,以及给未成瘾吸毒人员提供的早期干预预防服务内容等。三级预防的讲授应侧重我国《禁毒法》规定的戒毒模式,戒毒人员面临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和修复,以及戒毒人员需要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

3 医学院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情况

为了积极响应《规划》对高校毒品预防教育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公共卫生学院面向全体医学生开设了毒品预防教育公共基础选修课,共30 学时,每周1 次,共7 周,每次3~4 学时。选课学生是来自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检验医学、以及营养专业的本科生。本课程目前共开设了四轮,对于课程的设计等仍处在探索阶段。下面拟结合该课程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建议等对医学院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3.1 教学目标

由于此课程是在本医学院开设的首门针对毒品预防教育的通识选修课,因此,课程设计之初的教学目标是以提高学生对毒品问题的认知和态度为重点,包括以下4 个方面内容:①对毒品危害健康的认知;②对吸毒人员社会定位的认知;③对毒品预防教育的态度;④对戒毒治疗服务的态度。

3.2 教学内容

根据目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本课程在内容上从介绍毒品的种类、化学结构、作用特点、成瘾机制、健康危害,过渡到介绍毒品的来源历史、流行趋势、贩卖途径、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与毒品使用有关的危险因素、以及“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模式和措施,最后以如何辨别、诊断、处理吸毒人员,依据我国《禁毒法》的规定应给吸毒人员提供的戒毒医疗服务,以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课程内容以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理论为科学指导框架,旨在提高医学生对毒品问题的认知、对吸毒人员社会定位的认知,塑造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改变医学生对毒品预防教育的态度、以及对戒毒工作的态度。

3.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为主。讲授法采用口头讲授的方式将概念性、原理性、事实性知识传递给学生,重点内容突出强调,如针对大麻是否应该合法化的问题从支持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讨论,邀请学生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踊跃发言,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完所有的教学内容后,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真实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3.4 教学手段

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主,融合书本资源和网络资源(如图片、禁毒教育视频、国际和国家政策法规、新闻报道等)形成丰富、连贯的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并将内容以PowerPoint 的形式进行展示,便于学生们理解和记忆。如在介绍新型合成毒品(如冰毒、K 粉)时,在PowerPoint 中插入由我国公安部禁毒局拍摄的禁毒警示教育纪录片《与死神共舞》的片段,可极大丰富学生们对真实世界中新型合成毒品使用情况的了解,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等的局限短板。

3.5 教学效果

本课程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开课前和开课后,使用同一份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如本次调查内容采用知-信-行理论模式为框架[22],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用特殊编制的号码组合识别同一名学生的两份问卷。问卷数据录入后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比开课前后学生以下4 大方面的变化是否有统计学意义:①对毒品危害健康的认知;②对吸毒人员社会定位的认知;③对毒品预防教育的态度;④对戒毒治疗服务的态度。此外,通过观察课堂教学行为如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以及学生在课堂的情感体验如注意力、与教师互动程度、参与教学程度、面部表情等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3.5.1 本课程存在的不足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如表1 所示。本课程为公共选修课,研究对象为2019 年秋季和2020 年春季学期完成本课程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生,主要来自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检验医学、营养等专业,平均年龄为20.31 岁(标准差=1.08)。由于此课程主要面向的人群是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且本医学院学生数量有限,选课无任何强制性,因此样本量较小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未来需要更多的样本量来验证本次研究的结果。

表1 社会人口学因素(n,%)

3.5.2 医学生对毒品危害健康的认知

课程前后医学生对毒品危害健康认知的变化情况如表2 所示。约有67.8%的学生在课程开始前赞同“所有毒品对健康都有危害性”,虽然该比例在课程结束后略有上升(6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4),且仍有超过30%的学生不赞同此说法或对此保持中立。在课程开始前,已有75.9%的学生赞同“一旦尝试过一次毒品,就很快会上瘾”,该比例虽然在课程结束后上升至87.5%,但此变化也无明显差异(P=0.073),以上两项结果表明,认可毒品成瘾性的学生稍多于认可毒品健康危害性的学生,且这种认知程度较稳定,在课程前后变化不显著,提示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强化毒品的三个基本特征:“危害性”“依赖性”“违法性”,以及依赖性本身对健康的危害等。

表2 课程前后医学生对毒品危害健康认知的变化比较[n(%)]

此外,不赞同“偶尔使用摇头丸等致幻剂不会造成真正危险”的学生比例由开课前的77.0%显著上升至96.6%(P=0.001);不赞同“偶尔使用大麻不应该被视为危险行为”的学生比例由开课前的79.3%显著上升至85.1%(P=0.031),表明学生对“偶尔使用毒品”的健康危害认知有显著提高。虽然不赞同“经常使用大麻和经常使用海洛因对健康造成的影响是等同的”的学生比例由开课前的46.0%显著上升至开课后的65.5%(p=0.008),但仍有超过30%的学生对此表示不赞同或中立,提示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更清楚的辨别不同种类毒品的健康危害性。同时,开课前和开课后赞同“偶尔使用海洛因不应该被视为危险行为”的学生比例均为零,说明学生对成瘾性极强的海洛因对健康的危害已有基本认知。

3.5.3 医学生对吸毒人员社会定位的认知

课程前后医学生对吸毒人员的态度变化如表3 所示。虽然不赞同“吸毒人员是罪犯而不是受害者”的学生比例由开课前的39.1%上升至课程结束后的49.4%,且变化显著(P=0.042),但仍有超过40%的学生对此持中立或者赞成态度。同样,不赞同“很多吸毒人员夸大他们处境以赢得别人同情”的学生比例由开课前的33.3%上升至课程结束后的59.8%,且变化显著(P<0.001),但仍有超过40%的学生对此表示赞成或中立。同时,赞同、中立、不赞同“我国社会对吸毒人员太宽容了”“吸毒人员只能怪罪于自己”及“几乎所有吸毒人员都是危险的”的学生比例总体变化微小(P>0.05)。以上结果说明学生对吸毒人员的社会定位认知有稳定的差异性,提示在教学中应反复强调吸毒人员具有“病人”“违法者”和“受害者”的三重身份,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尤其是从医学的角度看,吸毒人员存在大脑神经功能的严重损伤,所以又是脑疾病患者,从社会学角度看,吸毒对躯体、心理都造成严重损害,所以吸毒人员又是受害者,从而降低学生对吸毒人员的歧视和偏见。

表3 课程前后医学生对吸毒人员的态度变化比较[n(%)]

3.5.4 医学生对毒品预防教育的态度

课程前后医学生对毒品预防教育态度的变化如表4所示。通过课程学习,认为“花费在毒品预防的钱是值得的”和“毒品使用问题受到绝大多数人关心”的学生比例显著升高(P<0.05),说明学生们对毒品预防教育必要性的认知有一定提高。赞同“严厉惩罚吸毒人员是遏制毒品传播蔓延的最好方法”的学生比例从50.6%下降到36.8%,而对此持中立态度的学生比例由12.6%上升至27.6%(P>0.05),虽然这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说明了在课程结束后,一部分学生对以刑事司法为主要惩罚方式的禁毒策略持有更加中立的态度,提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突出强调以公共卫生策略为导向的毒品治理体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其意义所在。在课程开始前,已有高达85.1%的学生赞同“毒品预防教育从小学就应该开始”,该比例在课程结束后只有略微上升(86.2%)(P>0.05),但仍有超过10%的学生不赞同此说法,或对此说法持中立态度。然而,《规划》明确提出毒品预防教育应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因此提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强调毒品预防教育开始的年龄,以及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内容。虽然更高比例的学生不赞同“年轻人使用毒品的程度被媒体夸大了”(80.5%),即更清楚的认识到毒品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流行现状,但此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仍有超过10%的学生对此说法保持中立,提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清晰地阐述青少年人群中各类毒品的流行趋势。

表4 课程前后医学生对毒品预防教育态度的变化比较[n(%)]

3.5.5 医学生对戒毒治疗服务的态度

课程前后医学生对戒毒工作的态度变化如表5 所示。在课程开始前,已有85.1%的学生不赞同“戒毒治疗应该只提供给打算永久戒毒的吸毒人员”,虽然此比例在课程学习后略有下降,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仍有超过10%的学生赞同或者保持中立,提示在教学中应围绕我国《禁毒法》规定的“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并且对于“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直接做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让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所有吸毒人员进行戒毒。此外,有65.5%的学生在课程开始前赞同“戒毒治疗应根据吸毒人员的个体需求提供”,虽然此比例在课程学习后略有升高,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强调《禁毒法》规定了吸毒人员根据个体需要可以自由选择戒毒方式,如社区戒毒或者自行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戒毒,即使被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时,《禁毒法》也规定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戒毒人员吸食、注射毒品的种类及成瘾程度等,对戒毒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理、心理治疗和身体康复训练”,即《禁毒法》为戒毒方案的个性化提供了法律政策支持。

表5 课程前后医学生对戒毒工作的态度变化比较[n(%)]

4 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讨论

由于本课程是绝大部分学生初次系统接触毒品相关知识,一些内容涉及的概念、观点等与学生们以往的认知和态度有一定差异,现将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总结如下。

4.1 加深学生对所有毒品基本特征的认知

毒品预防教育课程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毒品基本特征“危害性”“依赖性”“违法性”的认知[23]。例如教学时强调与精神活性物质包括非管制物质不同,毒品是受到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管制的物质,因此被定义为“毒品”的物质通常是具有违法性。虽然大部分学生习惯性地将成瘾和毒品联系在一起,但部分学生未能建立成瘾和毒品健康危害之间的联系,可能认为两者是不同的概念,而实际上成瘾本身是健康问题,可以导致躯体、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的损害,授课时应介绍每种或每类毒品的损害。同时,可以将不同毒品按照成瘾性、对健康危害的程度等分类进行比较,让学生能更好地区分辨别。

4.2 提高学生对吸毒人员社会定位的了解,降低或消除身份歧视

对吸毒人员贴上负面标签是世界许多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虽然已有研究表明[24],毒品成瘾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行为疾病,但仍有许多人认为吸毒成瘾是由道德或性格缺陷导致,因此吸毒人员是耻辱的象征。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对吸毒人员的社会定位认知存在稳定的差异性,因此,应在教学中强调吸毒人员具有“病人”“违法者”和“受害者”的三重身份,降低学生对吸毒人员的歧视和偏见。尤其对于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来说,今后将肩负三级预防的职责,正确对待吸毒人员、降低或消除对其的身份歧视将有助其及时寻求医疗服务、戒毒服务,以及重新回归社会等。

4.3 提高学生对毒品治理问题的公共卫生策略的认知

学生对毒品预防教育的总体态度较积极,但可能对具体措施的认知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中应围绕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策略深入细致讨论解决毒品问题的措施。在介绍一级预防时,要更加明确国家法律法规倡导的毒品预防教育开始的时间,适合各个学龄段的具体内容等。在介绍二级和三级预防时,应更加明确我国戒毒治疗的模式、通常采用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个体化的管理性质等。使学生们充分了解从预防到治疗的一套完整连续、全面、平衡和包容的公共卫生策略。

综上所述,在医学院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毒品使用问题本身是一种危害躯体、心理、社会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应当受到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的高度重视。除了上述建议外,笔者认为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有也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应该:①尽可能邀请奋战在一线的禁毒教育和缉毒专家做专题讲座,鼓励学生与专家直接交流,加深其对实际禁毒工作的了解和体会;②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们参观禁毒教育基地,如戒毒所、禁毒教育博物馆等,提升学生们对毒品危害性和禁毒必要性的认识;③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宣传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学以致用。

猜你喜欢
戒毒毒品公共卫生
销毁毒品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火烧毒品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