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2021-09-02 07:51方佳懿张宇光王丽雅朱晓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肉芽肿皮疹皮损

方佳懿 张宇光 王丽雅 朱晓芳

1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44;2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扬州,225001;3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皮肤科,江苏扬州,225001

海分枝杆菌是一种非典型分枝杆菌,主要存在于水生环境中,但会通过受损的皮肤导致感染,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炎症及慢性肉芽肿。1926年,海分枝杆菌首次从费城水族馆的咸水鱼中分离出来,1951年首次报道了人感染海分枝杆菌病例[1]。海分枝杆菌感染临床上不常见,但感染病例数有明显的增多趋势。近年来我国也陆续有相关报道。我科现诊治一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女,73岁。右上肢皮疹3个月。患者出疹前半个月,在家中处理深海海鲈鱼后曾把右手食指刺破,简单消毒处理伤口后,未再重视。半个月后于受伤食指出现红肿,曾在外院就诊予以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随后右手腕部、右前臂及上臂相继出现红色丘疹,结节,逐渐增多,串珠状排列,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出现破溃,遂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发病以来一般情况正常,精神和食欲尚可,二便正常,无发热。既往有右手食指指甲甲癣史,未治疗。既往无其他系统性疾病,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系统体格检查无异常。皮肤科专科检查:右手食指远端甲板增厚,残缺不全,近端甲沟红肿,右上肢可见数枚半球形红色丘疹和结节,直径0.3~1.5 cm不等,沿淋巴管分布,部分皮疹中央破溃(图1)。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及尿常规无异常,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皮损组织病理示:棘层不规则增生肥厚,真皮内可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炎症细胞浸润,以及脓疡形成,偶见多核巨细胞(图2)。

图2 2a、2b:表皮棘层不规则增生肥厚,真皮内可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炎症细胞浸润,以及脓疡形成,偶见多核巨细胞(HE,2a:×40;2b:×400) 图3 微远IDseqTM检测样本碱基含量分布图:横坐标为测序序列的碱基位置,纵坐标为单碱基所占的比例;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碱基类型

病原宏基因组学检测:皮损新鲜组织病原宏基因组学检测,测得该样本序列数为214,病原体相应分类中基因组相对比例得出其相对丰度为24.3%,通过微生物专用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经过智能化算法得出其属为分枝杆菌属,其中特异性序列数21条,精准定位其种为海分枝杆菌。根据序列对比,鉴定置信度为99%。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阳性,对此次检测进行检测质控,其Q30比率为96.1%(图3),证明此次检测测序数据质量合格,结果可信。

图11a:右手食指远端甲板增厚,残缺不全,近端甲沟红肿;1b、1c:右前臂伸侧及屈侧以及右上臂屈侧串珠状排列的红色丘疹、结节,大小不等,部分中央破溃,表面有鳞屑,皮损边界较清

诊断:海分枝杆菌感染。予以克拉霉素0.5 g日1次、利福喷丁0.45 g,每周两次口服。1个月后复诊,患者皮疹缩小,色转暗红(图4), 同时复查肝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目前患者仍在治疗随访中。

图4 治疗1个月后,皮疹变小,部分皮疹颜色转暗红

讨论海分枝杆菌感染是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炎症性慢性肉芽肿,1962年之前海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的肉芽肿与游泳池污染最为密切,因此也曾命名为游泳池肉芽肿,随后这种污染减少后,90年代又被发现,84%的海分枝杆菌感染与鱼缸感染相关,因此也叫鱼缸肉芽肿[2]。海分枝杆菌是一种缓慢生长的光照产色菌,自然栖息于水中,常致鱼类患病,对人类而言是条件致病菌,不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本病与从事海水相关职业人群有关,可以说是鱼类接触者的职业病[3]。该病最早由国外学者Norden和Linell于1951年首次报道[4],近年来我国也出现较多病例,海分枝杆菌感染逐渐引起国内临床医生的重视。海分枝杆菌感染最常累及手指尤其是右手的手指(多数人右手是优势手),感染常常首先发生在受伤的部位[5]。潜伏期为2~3周,最初损害是孤立的结节或脓疱,在数月内逐渐扩大,以后破溃形成有痂的溃疡或疣状外观损害,偶尔皮损可多个,沿引流淋巴管呈串珠状排列。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发生播散性感染,躯干、四肢出现孢子丝菌病样或狼疮样损害等,此时可有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不破溃,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很少见[3]。海分枝杆菌感染有四种临床表现:I型为孤立的丘疹、结节或斑块,表面糜烂、溃疡、结痂或疣状表现;II型为数量不等的皮损像孢子丝菌病样沿淋巴管播散;III型为深部感染(滑囊炎、腱鞘炎、关节炎、骨髓炎)伴或不伴皮肤感染;IV型为全身性感染和菌血症,几乎仅限于免疫低下患者[6]。

本例患者出疹前有接触深海鲈鱼史,符合海分枝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皮损位于右上肢,数量大小不等且沿淋巴管分布,表现为II型。本病诊断主要根据病史(职业史、创伤史等)、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病原学检查等进行诊断[3]。海分枝杆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为皮损中检测到海分枝杆菌,但由于组织病理中抗酸染色阳性率低,海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低且培养时间久等,常常使得该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国内外学者认为若不能病原学确诊,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特殊的职业和外伤史,诊断性治疗也是一种可行的临床手段[7]。本例患者考虑到培养周期较长且阳性检出率较低,因此未进行分枝杆菌培养及抗酸染色,组织病理提示为感染性肉芽肿,同时采集部分皮损组织送至微远基因公司进行病原宏基因组学检测,本次检测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全面覆盖9945种细菌(含144种分枝杆菌和107种支原体或衣原体)、6760种病毒、1551种真菌和305种寄生虫,提取样本中的核酸序列,构建测序文库,测得该样本序列数为214,病原体相应分类中基因组相对比例得出其相对丰度为24.3%,通过微生物专用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经过智能化算法得出其属为分枝杆菌属,其中特异性序列数21条,精准定位其种为海分枝杆菌。根据序列对比,鉴定置信度为99%。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阳性,对此次检测进行检测质控,其Q30比率为96.1%,证明此次检测测序数据质量合格,结果可信。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也对诊断海分枝杆菌感染有一定的协助诊断作用[8],海分枝杆菌可激活结核特应性T淋巴细胞,通过T-SPOT.TB检测可见斑点形成细胞数增加,提示阳性。因此我们也对该患者进行结核T-SPOT.TB检测,结果为阳性,进一步证实该患者为海分枝杆菌感染。本病应注意与疣状皮肤结核、孢子菌丝病等鉴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宿主免疫缺陷时,延迟治疗可能会带来危害,目前国外已报道有7例患者因深部组织受累或播散导致药物治疗失败而被迫截肢[9]。

本病呈慢性经过,可迁延数年,部分患者也可自愈。目前国内外尚无明确的治疗指南,海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及吡嗪酰胺先天耐药,常用抗感染治疗的抗生素有利福平、克拉霉素、乙胺丁醇、四环素类等,但通常需要两联抗菌药物,平均治愈时间为3~6个月,最长18个月,对于深部的损害还需要联合手术切除[5]。本例患者也是采用此联合疗法,同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诊,1个月后可见症状改善,目前仍在治疗与随访中。国外也有学者采用单一抗生素治疗,Abbas等[10]使用米诺环素或克拉霉素单一药物治疗17例患者,16例皮损完全消退,平均疗程4.7个月;Ermertcan等[11]给予口服多西环素100 mg/d,治疗1例海分枝杆菌引起的手背慢性肉芽肿,2个月后皮损痊愈;我国李婷等[12]报道9例海分枝杆菌感染,其中8例采用盐酸多西环素单一治疗,1例因胃肠道不适改为口服左氧氟沙星治疗,最终患者全部治愈。此外不论是单一疗法还是联合疗法,都应在治疗的同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诊。部分局限性小皮疹也可选择手术切除或电灼,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肉芽肿皮疹皮损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结核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克罗恩病肉芽肿检出率相关因素分析
多层螺旋CT诊断在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的意义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A Doctor’s Visit
抗生素在脐窝的局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