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福,吴宏,祝普利
1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普外科,西安 710043
2西电集团医院普外科,西安 710074
目前,结肠癌的发病率仍较高,其中左半结肠癌是结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由于早期结肠癌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患者难以察觉,近年来有统计数据显示,结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治性手术是早期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实际治疗中,根治性切除术的手术路径尚没有完全统一,其中中间入路应用最多。但右半结肠的解剖结构较复杂,周围相邻的血管及组织也较为复杂,增加了术中周围淋巴结的清扫难度。而鸟苷酸环化酶C(guanylyl cyclase C,GCC)作为一种局限表达于正常肠黏膜的大肠杆菌内毒素受体,仅当机体处于肿瘤细胞转移状况的情况下,才能被检测到,故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的GCC,成为评估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探讨尾侧入路腔镜根治术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胃肠激素、免疫功能和转移风险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P
﹥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采用尾侧入路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于脐下3 指处做穿刺气腹针,置入腹腔镜头,建立气腹后,术中首先探查完腹腔,确定本次手术术中所需要切除的部位、大小或范围。调整患者为头低足高位30°,左侧倾斜,将手术部位的小肠轻轻推移至腔内左上腹内,以充分暴露小肠系膜,待腹腔内小肠系膜与患者的后腹膜形成黄白交界线后,沿其交界做手术切口,并进入Toldt 间隙,从尾侧开始向头侧轻轻拓展,包括肠系膜上血管、胰腺、十二指肠等至头侧,右至升结肠的旁沟系膜,左至肠系膜上静脉的左侧,彻底清扫淋巴结。调转患者体位为头高足低位,解剖肠系膜上静脉左侧,并与分离的Toldt 间隙相通,迅速以电切刀充分切开回肠和右侧结肠、中结肠上的血管。调整患者体位为平卧位,于上腹部正中处做一5 cm 切口,取出术中标本,彻底切除肿瘤组织。缝合回肠、结肠,将缝合好的肠道置于原解剖位置,并用化疗药物彻底冲洗腹腔,留置引流管。
对照组患者采用中间入路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患者仰卧位,术中建立五孔法气腹,与观察组操作相同,并进行相同的腹腔探查操作,以明确手术需要切除的部位、大小或范围。调整患者为头低足高位,30°左侧倾斜,于回结肠动脉投影下方切开肠系膜,进入Toldt 间隙后,分别向左、向右对其拓展,直至腹腔肠系膜上静脉、生殖血管外侧;沿肠系膜,从尾侧向头侧解剖结肠血管、胃结肠血管,对腹腔内的右结肠、回结肠及中结肠血管进行有效处理,彻底清扫淋巴结。然后充分离断距回盲部10~15 cm 处的回肠,于脐上方做一纵形切口,有效游离、切除右半结肠。调整患者为头高足低位,有效游离结肠肝曲。调整体位为平卧位,于上腹正中做切口,取出病理标本后有效吻合横结肠、回肠端,放回腹腔后关腹。其余操作同观察组。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管损伤情况、引流管拔除时间、术中中转开腹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手术阵痛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等。②手术前后,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GCC-mRNA 的表达情况。③手术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两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包括胃肽、胃泌素和胃动素。④手术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包括辅助性T(helper T,Th)1 细胞、Th2 细胞、Th17 细胞、调节性T(regulatory T,Treg)细胞。
P
﹥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血管损伤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
P
﹥0.05)。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GCC-mRNA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49%(33/41)、63.41%(26/4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患者GCC-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本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6.682,P
=0.009)。P
﹥0.05)。术后,两组患者胃肽、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胃肽、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2)表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胃肠激素指标的比较(±s)
P
﹥0.05)。术后,两组患者Th1细胞计数均低于本组术前,Th2、Th17、Treg细胞计数均高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Th1 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Th2、Th17、Treg 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3)表3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s)
右半结肠癌是一种原发于结肠右侧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黏液血便等,但上述症状均缺乏特异性,易被患者忽视。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纤维结肠镜的普遍应用,近年来,结肠癌的诊断率明显提高,早发现早治疗,可明显降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病死率。目前,手术仍然是右半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临床关于手术路径的选择尚没有达成一致,因此,临床手术方案较多。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规范手术操作,可最大程度上降低手术对周围脏器的损伤,明显影响患者的预后。右半结肠根治术操作较为复杂,这与右半结肠癌的解剖结构复杂、相邻脏器较多有关,其中肠系膜上的根部淋巴结还涉及结肠的重要动脉,这些因素均明显提高了手术风险。临床腹腔镜根治术多选择中间入路或尾侧入路,但仍无法明确哪种手术入路的效果更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中中转开腹率、引流管拔除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手术镇痛时间、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血管损伤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这两种手术入路方式的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但与中间入路相比,尾侧入路手术能够优先进入Toldt 间隙,具有一定的手术操作优势,术中能够减少体位变换,提高了手术的操作效率,降低了对术中对血管的损伤。但两组患者的引流管拔除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也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种入路对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此外,本研究对术后肿瘤转移风险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GCC-mRNA 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本组术前,这可能是因为尾侧入路手术视野充分,便于术中血管处理,有利于降低术后转移风险。而对照组患者GCC-mRNA 阳性表达率与本组术前无明显差异,中间入路手术术中操作难度较高,对患者自身条件要求较高,且术中肠系膜上动静脉、胃结肠静脉干还存在个体化变异的可能,手术操作同样难度较大,虽然观察组患者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术后转移风险,但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GCC-mRNA 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49%、63.4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入路的选择并不能明显降低术后远处转移风险,尚需要结合放疗、化疗等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进一步发现,术后,观察组患者Th1 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Th2、Th17、Treg 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尾侧入路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较小,可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与鲍新民等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尾侧入路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术中血管损伤率较低,对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