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联合形成性评价在神经病学全景式教学中的应用

2021-08-31 13:09李晓玲王满侠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神经病教学模式试验

李晓玲,王满侠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神经病学是一门临床二级学科,内容相对抽象,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解剖知识体系复杂,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一直以来是各专业医学生学习的难点,有学者将其称之为“神经恐惧”[1]。其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不同于其他临床学科。神经病系统疾病诊断强调定位诊断和定性,要遵循“MIDNIGHT”诊断原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神经解剖、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无论是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是专科查体,以及分子影像学和脑电图的相关知识,都是医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另外,目前的考试侧重于理论测试,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如何将神经病学的抽象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顺利地由理论向实践转化,帮助学生成长为医生是神经病学床旁教学的重点。

雨课堂是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产物,是将幻灯片和微信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全景式采集数据,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2]。形成性评价是一个注重过程的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3-4]。形成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在学习中的体验,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雨课堂的出现为形成性评价提供更为便利的平台,有利于学习过程的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神经病学的床旁教学中发现,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预习内容,课后可以看回放便于复习,学生还可以在其中与教师和同学随时交流,克服了对神经病学学习的“恐惧”。本研究通过将雨课堂联合形成性评价应用于神经病学床旁教学中,观察其评价和实践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农村定向班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前期学习课程均一致。将60名学生按配对法分为两组,每组30人,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床旁学习,男生16名,女生14名;试验组应用雨课堂联合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男生15名,女生15名。

1.2 施教方法

两组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阶段,总学时、讲授内容、授课教师均相同。

对照组教师以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为主,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共5组,每小组由1名带教教师负责进行床旁教学,以讲授、演示为主,包括诊断、鉴别诊断和体格检查等。学期末进行一次考试,评定成绩后结束学习。

试验组教师以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为主,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共5组。由1名带教教师负责,授课教师均经过形成性评价教学体系培训课程学习。学生选出5名小组长。教师通过雨课堂创建一个授课班级群,形成一个二维码,学生扫描二维码进入班级。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住院患者的住院号、床号,提出需要预习及查阅的资料。在床旁教学过程中,每小组选1名学生进行问诊、查体、分析鉴别诊断等,其余学生与教师一起评分。先由每个小组的组长统一汇报各小组对组内学生的自评。课后由教师再次进行评分,统一以小组为单位在雨课堂发布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针对每个问题,由教师进行引导并讲解,最后将所有问题解决。学期中共进行4次阶段测试,在学期末进行最终考试,教师评定成绩后学习结束。

1.3 教学质量评价

1.3.1 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实施阶段考核 本研究围绕神经病学床旁教学目标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课堂表现、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课堂表现占30%,包括出勤率占10%,病例分析占20%,病例分析为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的病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选一人上台讲解并回答同学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每人至少上台一次,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打分。阶段考试占30%,笔试占15%,临床技能操作占15%,共测验4次。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测试形式同对照组。

1.3.2 制定期末考试量化指标 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考核,内容涉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30%),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论述题等。临床综合能力考核(40%):综合考评学生的沟通能力,对疾病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病历书写、判读影像学检查资料等临床思维过程;临床技能操作考核(30%):考查学生对神经内科临床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如神经系统查体、腰椎穿刺术等。

1.3.3 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期末由试验组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包括基础知识掌握、临床操作技能掌握、主动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感兴趣度5个方面。采用匿名方式填写,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教学模式评价后所得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后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阶段测验得分(见表1)

表1 试验组学生单元阶段测试得分比较(±s,分)

表1 试验组学生单元阶段测试得分比较(±s,分)

课堂表现评分 测试得分1 2 3 4χ2值P值90.28±2.1788.06±1.6889.63±0.5986.58±1.0486.90±2.312.3210.052

试验组学生课堂表现评分为(90.28±2.17)分,4次平时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s,分)

组别 专业理论84.74±1.21 85.91±1.86 0.475 0.059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临床思维83.69±2.01 89.58±1.64 2.731 0.015操作技能85.28±1.93 90.25±1.57 2.659 0.004

试验组学生的专业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学生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的临床思维、操作技能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高于后者。

2.3 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n(%)]

学习结束后对试验组学生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试验组总满意度为96.67%。93.34%的学生认为对自身基础知识学习掌握有帮助;96.67%的学生认为对掌握临床操作技能有帮助;86.67%的学生表示对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96.67%的学生认为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帮助;90.00%的学生觉得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自身兴趣度。

3 讨论

3.1 雨课堂联合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克服“神经恐惧”

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是一种教师单方面输出的传统保守教学模式[5],强调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尤其不适用于神经病学这门内容较为抽象的学科。因此,需要在神经病学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医学生克服“神经恐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雨课堂是一种智慧教学工具,学生可以进入班级群,教师将授课PPT以及复杂的神经系统解剖动图、影像学检查结果储存其中,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视频来加深理解,提升学习兴趣[6]。形成性评价采用随堂测试、单元检测、期末考试的方式,教师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7],通过雨课堂随时随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使其克服对神经病学这门课程的“恐惧”[8],提高对学习的感兴趣度[9]。试验组总满意度达96.67%。总的来说,试验组学生对雨课堂联合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高。

3.2 雨课堂联合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通过本课题研究发现,提前通过雨课堂发布下节课讨论的患者病区、住院号、床号,提出需要预习及查阅的资料;形成性评价中采用的组内讨论,选学生上台发言等方式,大大增加了本节课的授课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提问,以便准确掌握知识点;课后教师在雨课堂上与学生继续交流,对有争议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这样,可以显著提高神经病学的床旁教学效率。在本研究中,采用雨课堂联合形成性评价的试验组学生的专业理论成绩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临床思维、操作技能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雨课堂联合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更适用于床旁教学。

3.3 雨课堂联合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雨课堂的应用在国内刚刚兴起,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需要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使教师克服对新教学工具的抵触心理。其次,临床教师需要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将相关资料通过雨课堂发布。最后,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要高频使用电子设备,可能会分散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提高整个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时效性,加强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督促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内和课后学习中。因此,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联合形成性评价的雨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神经病学床旁教学中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神经病教学模式试验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CS95
驭胜S330
越测越开心
C-NCAP 2016年第八号试验发布
试验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