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期货自今年1月8日挂牌上市以来,备受市场关注,期货主力合约和现货价格的走势逐渐开始同频,市场对于价格的充分竞争,也导致了基差开始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尤其是在近两个月,基差的波动幅度开始收窄。
据和合期货分析,一方面,现货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究其原因,从农业农村部4月份的统计报告上可以看出端倪,主要因素是供给过剩、需求疲软和养殖成本过高。首先,供给上,从统计数据来看,根据当前能繁母猪的数量预测,我国2021年生猪出栏量约为6.9亿头,跟往年对比没有太大变化,甚至略有萎缩。但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上述的出栏生猪是指“标猪”,也就是115千克/头,这与养殖企业的生猪出栏重量具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对局部地区大、中、小养殖企业的实际调研来看,普遍出栏重量应该在140kg左右。尤其是恢复产能以来,二次育肥、三次育肥屡见不鲜,所以造成了实际供给过剩。其次,随着夏季的到来,从国民饮食结构上来看,生猪需求更加疲软。最后是养殖成本,从期货上来看,虽然玉米、豆粕在近一个月以来有所调整,但仍处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从而导致饲料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养殖企业愈发困难。
和合期货从实地调研出发,了解养殖企业的现实状况,并进一步分析生猪的养殖成本。目前,养殖成本大体分为:仔猪采购、保健和防疫、设施和人工、饲料等。
以部分地区的调研为基础,简单计算一下当前的养殖成本的下限。其中,人工成本受到疫情的影响,有了较大幅度增加,环保成本也在大幅增加,各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酌情估算。
首先是防疫成本,猪瘟疫苗和伪狂犬病疫苗,约为15元/头,保健和驱虫50元/头左右;其次是场地费用和人工成本,中小型养猪企业的养殖场地标准要求不高,折合成本也维持在70~80元/头左右,智能型养殖基地成本会有所不同,而人工费用则随着国内疫情的变化,不断增加,以往15元/头·月的费用恐怕难以雇佣到经验丰富的饲养员;最后是饲料成本,猪饲料根据配方不同,所需要的豆粕、大麦、玉米、膨化大豆等不尽相同,但豆粕、玉米价格居高不下,替代品价格也不会很低,这就造成了饲料成本不会有太多下降的空间。调查显示,全价料的价格在3.8元/千克还是能够被一些中小养殖企业所认可的。
在以上估算模型中的成本控制下,要想从20kg仔猪育肥到140kg,估算的普遍成本也会达到约16.2元/千克,而上述讲的两个重要变量——人工和环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殖成本,个别地区成本可能会达到接近20元/千克左右,即20000元/吨。
众所周知,现货价格是期货价格形成的基础,生猪期货挂牌以来,市场各路资金竞争充分,在现货基本面疲软的前提下,期货合约开始增量下跌,从24000元/吨至17600元/吨,一路下滑,几乎少有多头反抗。而商品期货具有金融属性的同时,也同样具有商品属性。因此,利用商品期货来规避现货市场价格风险是十分必要且切实可行的。若在生猪期货挂牌初期(价格在30000元/吨以上)养殖企业即开始进行卖出套保,面对市场的不利因素,将会更加从容。当然,这是后话,此刻,我们不妨进一步探讨更加实际的当下和未来。
上文提到的生猪养殖成本在20000元/吨左右,而期货价格却远低于这个价格,当前生猪养殖企业还能支撑得住吗?还能撑多久?是压栏还是尽快安排出栏?而在当前期货价格上,很明显已经不具备卖出套保的空间,卖出套保的“上半场”已经结束,风险管理的实务工作该向哪个方向走呢?
根据和合期货一直以来在期现结合、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方面的实务工作,关于生猪养殖企业如何利用期货市场,做好“下半场”的准备,和合期货有三点建议。
①不要根据以往猪周期的长短来赌当前猪周期。因为生猪期货的上市,猪周期可能会被大幅度地延长,至少在2022年6月以前,可能会出现漫长的下跌之路,其间的表现很可能是整体价格中枢下移伴随着局部的季度级别的反弹。
②当前市场,要着重做好小猪出栏的调研和跟踪。大猪出栏后,一些体质量较小的猪若急于出栏,可以从某种角度上证明,市场的悲观情绪达到了较高水平,对于一些养殖企业来讲,未尝不是一个市场扩张和整合的机会。但考虑到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等实际因素,实体的扩张风险要远大于期货市场的扩张风险。换言之,可以考虑于合适的时机,在期货上先“养猪”。
③国家层面不断地提出要做好大宗商品的价格管理工作,对农产品的利润、价格进行保护等政策。如何保护?“保险+期货”是一个较好的实践,而期货又是“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玉米、大豆等猪饲料主要成分,远期价格上会趋于平稳,至少会有价格中枢平滑下移的可能,也为养殖企业降低成本带来了希望。但这种希望是建立在“远期”的基础上,如何能抵达“远期”,则又要求养殖企业能够顺利渡过眼下这一关,利用期货手段,控制好风险,平稳经营。
7月1日,国内商品期市收盘多数上涨,生猪尾盘跳水跌逾2%。消息面上,农业农村部此前预计短期内猪肉价格仍将下跌。生猪产能恢复超过预期,恢复的产能正逐步兑现为出栏肥猪。规模以上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同比增幅超过四成,加上终端消费需求没有明显增长,市场供应整体宽松,短期内猪肉价格预计仍将下跌,但跌幅有限,且可能出现阶段性反弹。
中州期货生猪分析师章佩英表示,6月底以来生猪期价盘面连续收涨,且远月涨幅明显。在2021年产能恢复的大趋势下,猪价较难因一轮收储便成功筑底,收储工作将在增强行业信心的基础上,与下半年的需求增长形成共振,起到“托底”猪价的作用。因此6月下旬至7月中旬猪价仍有低位整理的需求,且不排除近端大猪出栏时点早于收储工作展开,猪价继续被拖累向下调整,这也是今日生猪期价跳水的主要原因。
“我们预计收储政策落地前,市场均有一定的炒作空间,且空头短期避险情绪较高,盘面下挫压力减轻,因此建议空单离场避险,近期观望市场情绪变化,激进者日内短线多单参与。长线策略则需继续跟踪政策落地与否以及收储规模;如收储规模有限,则供需结构不能成功扭转,产能恢复预期下,盘面将再次转弱。”章佩英说。
6月25日,生猪主力合约2109报收18925元/吨,上涨5.26%。此前,该合约生猪期价6月22日曾下探至16675元/吨的历史最低点,随后逐步反弹,反弹最高点为18940元/吨,接近19000元/吨整数关口。
伴随生猪期价反弹,同花顺猪肉板块也出现触底反弹,成分股牧原股份、温氏集团、正邦科技等出现一定幅度上涨。
华融期货表示,近日不少地区报道养殖户已经开始主动减产,超大肥猪清场也逐步接近尾声,叠加猪肉价格回跌至低位促进居民消费增加,猪价在下半周出现适度反弹行情。
此前中国畜牧业协会发布倡议书,提出三点倡议:按照正常生产计划有序出栏,在价格下行阶段不要恐慌,更不要听信谣言以赌博心态安排生产;建议在炎热天气下更注重饲养管理,防止生猪应激引发疫情;建议加快淘汰低产母猪,特别是淘汰留作种用的三元肥猪,提高母猪繁殖效率,提高饲料转化率,增强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猪企后期出栏量仍出现逐步增长态势。温氏股份近期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显示,公司今年肉猪出栏量目标约1200万头,上半年和下半年出栏比例约1∶2,明年约2000万头,后年再增加800万~1000万头左右。不过该公司也表示,在猪价行情较差时,公司出栏节奏有可能适当调整。
机构预计7月中旬大猪存栏量将会探底,生猪供应量或下降,供应过剩的压力将逐步缓解。中长期看,国内生猪产能恢复良好,猪价进入下行通道,生猪仍以弱势思路对待,后期重点关注南方梅雨季节非瘟疫病形势、存栏变化以及冻猪肉的投放情况。
6月28日早盘,猪肉概念股集体反弹。截至发稿,傲农生物涨停,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均涨超3%,整个板块指数涨2.72%,位列涨幅榜第一位。
生猪期货今日延续升势,截至发稿,主力合约LH2109报18980元每吨,上涨2.10%,较历史最低价已反弹近10%。
金信期货认为,由于2019年下半年到2021年一季度,生猪养殖利润丰厚,这使得整个产业对于价格下跌的容忍度提高。目前,生猪养殖产业已经进入全面亏损阶段,如果猪价持续低位,将倒逼产业出现部分能繁母猪产能的退出,从官方数据来说,建议关注6、7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的环比变化。从高频数据来说,建议关注每周的生猪出栏均重,初步认为临界值是126千克/头。一旦上述2个信号同时出现,猪价会有所反弹。但是,考虑到消费的季节性以及冻品库存高企,多因素共振推动猪价回升的最佳时间点或许还在9月底以后。
开源证券认为,近期价格反弹由四个因素共同催生:①节后恐慌情绪发酵至极点后出现情绪反转;②生猪价格下破13元后,产端的联合抗价;③6月底学校陆续放暑期,中、高考结束,升学宴及学生外出聚餐增加拉动需求;④猪价过度下跌,公共媒体对猪价低迷的报道频次增加,反身性带动需求增加。2019年至今猪企间养殖成本离散度大幅提升,非瘟疫情大幅抬升养殖门槛。建议重点关注符合行业转型趋势、管理效率突出企业牧原股份。
中泰证券认为,历史经验看,从第一轮低点至最终的底部历时不会低于两年。以正邦科技为例,本轮熊市的估值已经远低于之前两轮猪价熊市期间的估值水平,市场已经对猪价的底部时间做出了预判。推测,未来猪价反弹幅度越大,估值持续低位的时间会越久,因反弹幅度大反而会吸引更多的供给进入并拉长底部时间;反之,如果猪价反弹幅度小,估值反而逐步从低位抬升。既要在寒冬中生存,也要在寒冬中抢占市占率,熊市中企业间比拼的是成本控制、资金调配、防疫水平等综合能力,猪价大概率围绕行业的成本区间上下起伏,估值已相对合理,等待业绩底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