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021-08-31 00:17:52王李洋
河北画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大篆小篆楷书

王李洋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汉字的产生

关于汉字的产生,现在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它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之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3000 多年地逐步演变,由象形文字发展到甲骨文,又由甲骨文演变为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印刷字体、电脑字体。

中国文字的演化,始终维持着原始的绘画或符号内容,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时,在原有文字构成的基础上,加以种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二、汉字的古今演变历程

(一)古文

秦统一文字以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还是从应用角度而言,都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地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1.甲骨文: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2.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老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

(二)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三)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由宰相李斯在史籀(西周史官)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标准字体。它取消其他六国异体字,把偏旁作了改换归并,添加曲折,笔势匀圆齐整,形体偏长规正。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是古体变今体的重要里程碑。小篆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小篆流行到西汉末年,因其字体优美,官方印章一直采用。今存泰山刻石即为小篆代表作。

(四)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是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由无角变成有角,形体向两边撑开成扁方形,这称为“隶变”。经过隶变,汉字初步完成了由线条化向笔画化的过渡,也基本奠定了方块式字体外形的大致格局。

(五)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楷书始于汉末,盛行于东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唐以后,楷书既是用以书写官府文书和科举文章的正规字体,也是蒙童读书习字的标准字体。此外,印刷术发明之初,刻印书籍也大都采用楷书字体。

(六)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

(七)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演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洁,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八)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九)电脑字体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三、汉字的发展演变对社会的影响

(一)书同文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 年统一六国,兼并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建国伊始,他就采取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措施。与其他社会措施实行的同时,秦始皇也进行了文字统一的工作,他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利用中央集权的行政力量对文字进行了规范:规定了秦所使用的官方文字为小篆,同时允许秦隶在民间流行使用。这种规范从汉字构形学的角度看,正是一次对当时汉字出现的字体风格差异、异写字的规范。异写字和异构字的存在不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影响到文字正常功能的发挥。这种情况与当时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是不相适应的,对于极力谋求大一统的秦帝国自然也是相当不利的。郭沫若曾有评价说:“秦始皇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1]

(二)活字印刷术

经历了五代的大动荡之后,我国封建社会在宋代进入了经济和文化的巅峰时期。宋代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生产、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得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汉字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2]。在通俗文学作品中,接近口语的白话被广泛运用,简体字也开始在各种书籍中频繁出现。北宋工匠毕昇改进了前人印刷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由于服务对象多为下层百姓,并且多以短期的阅读行为为目的,而不是为了传之流传后世,印板的刻写就显得较为随意,每行字数不定,字形大小不一,点画缺乏规范,草率错讹之处时有所见,带有很强的民间特色,与上层文人刻印的文集明显不同。这样,在印刷术的推动下,“简体字”开始“流行”,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对宋代的文化事业空前发达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汉字简化

汉字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逻辑结果。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两次汉字简化工作。第一次简化工作从1950年——1964 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尊重科学,循序渐进;重视传统,客观求实,为文字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第二次简化从1977 年——1986 年,纠正社会用字的混乱,便于群众使用规范的简化字。汉字的简化,减轻了初学者的学习负担,为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便于少数民族人士和外国人学习汉语;为印刷汉字确立了规范,改变了过去印刷汉字字形不一、一字多体的混乱局面,更有利于汉字的机器处理和现代化。

(四)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85年,我国自己的一项伟大发明引起了一场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印刷行业的命运,这便是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它的发明使中国的印刷事业彻底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了“光与电”的时代。他被公认是“汉字激光照排之父”。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五)对其他民族的影响

历史上,唐、辽、宋、金、西夏、女真、大理多民族政权并存时期,中原王朝作为文化的输出国,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建设有颇多影响。如辽文化即以根植本土的土著文化为主体,以中原唐文化为依托,吸收西域、东北等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内容,构成了博大精深、恢弘壮观的契丹文化,开辟了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历史文化的第三次高峰。西夏文是当时的统治者命大臣根据宋朝的汉字创制的文字。除此之外,汉语作为历史时期中华大地的主宰民族,其对其他民族的文字也产生了影响,例如,壮文,白文,苗文,水书等。

四、结语

我们所熟知的汉字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演变成今天集艺术、民族文化等特色为一体的文化产物。在众人眼中,汉字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每一个中国人甚至世人也不得不承认,汉字是华夏文明,更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发明。我们对汉字所结下的深厚情谊是难以言喻的,我们也深信,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一种语言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文化。

猜你喜欢
大篆小篆楷书
宋伯军小篆作品
艺术品鉴(2021年24期)2021-09-10 03:59:50
书法(大篆)
篆书、隶书赏析
楷书的笔势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2:54
楷书
大篆的临摹与创作
世界家苑(2018年1期)2018-04-27 11:42:06
李斯造小篆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4
小篆的四个特点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4
文以载道——大篆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