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2021-08-30 07:58史明灿许焱焰李若芜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史明灿 许焱焰 李若芜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

一、問题提出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 万人,比2019年多40万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问题牵涉千家万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形势依然严峻。用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其实质就是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问题。新时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涉及内容多,时代性、创新性要求高,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有较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就业创业教育又存在较多的问题。课程思政与就业创业教育,都是为了推动大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职业观,促进其健康成长、稳定发展。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与就业创业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多的可融可补之处。本文对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进行分析、研究,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带来启发,推动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在新经济形势下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等全面提升,进而对促进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教育供给侧改善提供参考。

二、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现状

(一) 供需不匹配,教育内容亟需改革

教育是提升劳动技能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培养的劳动技能不满足市场需求,根本原因是教育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具体而言,表现为技能不足、专业不匹配。有学者对劳动市场用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存在的现象分析时,已经指出就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其原因在于技能短缺,即教育不足,普通高校毕业生也存在大材小用状况,即教育过度[2]。由于个人的技能具有复杂性,早期研究方法不够科学,往往以教育水平作为衡量岗位技能需要的影响变量。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开始从专业、职业的匹配角度来衡量岗位技能需要,即教育水平匹配问题。将教育供给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情况进行分类可以看出:供需不匹配,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教育亟需改革(见表1)。

(二) 与思政教育脱节,教学理念亟待革新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与思政教育是相对独立的,这就出现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就业创业教育的内容被思维定势,被定位为纯粹的就业指导教育,传授了劳动法、社保、法律常识等知识,但没有进一步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法律精神,缺乏价值塑造与引导,忽视了课程思政对就业创业教育的导向、提升;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教学任务以往是“两课”教师专门承担的,思政老师对就业创业相关的教育并不熟悉,其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专门涵盖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激发、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容,学生就业创业的困惑和困难无法得到引导,为思政而思政,教学效果并不好。因此,从事就业创业教育不懂思政教育,或从事思政教育不懂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进而都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状况[3]。

(三) 师资力量壮大,但仍待提升

教师是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一环,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法》(职教20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政策的出台、落实,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在不断探索,然而,部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仍显不够,尤其是在教师认知层面向操作层面转化时,存在较大偏差;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职教师,尽管部分学校也开展了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但师资队伍是由辅导员、就业部门人员、部分专职教师和行政人员构成,结构并不健全、业务素质仍待加强,师资需要教育学、心理学、职业规划、课程思政等专业知识的整合构建;另外,由于教师自身的创业阅历、企业管理、行业研究等与创业就业相关的行业背景缺失,教学显得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一) 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课程思政与高校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国家倡导开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思政教育,影响、促进大学生的世界观建设和内化吸收,推动大学生在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的设计、发展中,能够做到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党的方针政策,并树立个人理想信念。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准确实现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有科学、可行的规划,并能够落脚当下,积累知识、技能,提升自我,为大学生脚踏实地、朝向目标奋斗提供切实可行的落脚点和不竭的动力。因此,可以说其共同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 教学内容具有互补性

高校思政教学重在树立大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共同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品德修养。通过课程思政,让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重在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学习挖掘个人潜力,强化技能学习,同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人生的就业创业路线,开拓就业前景与岗位胜任能力。由此可见,两者在教育内容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 教学方法具有相似性

课程思政在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以历史经验为指导,结合古今名人案例教导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多样化手段,结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推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两者在教学方法上具有相似性。

(四) 教育功能具有互撑性

课程思政在教育上重在政策引导和理论感化,对大学生在思想上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和自我实现价值感。但缺乏生活感,无法近距离贴近现实生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偏重学生的就业前景、创业思路和创业方向以及创业政策指导等,关系到学生目前的实际需求,更贴近现实社会生活。故而,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把思政理论指导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之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思政教育在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找到具体归宿。同时,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内容,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化作用得以加强,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具有前展性和深刻性。进而使二者的统驭关系得到支撑。

四、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 融目标:坚持政治引领,提升学生就业技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时政,将个人理想与国家事业相联系,做中华民族复兴的推动者、实践者。新时期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提升,培养其爱岗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做到做一行、爱一行,做一行、专一行。这对提升就业技能,提升技岗匹配,提升就业创业成效,改善企业用工难问题都将有长远且深刻的影响。

(二) 融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方式

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高职生大多刚成年,对“大学”都还缺乏整体认知(见表2)。基于这样的情况,如果缺乏课程思政,学生势必会出现目标不明,迷茫、缺乏动力,学习、实践滞后等不良后果。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不能局限于原有的知识体系,简单传授规划、简历制作、应聘面试内容,还应改革教学方式,通過问题式、探讨式、启发式等方法,提升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利用新媒体、新教育技术,邀请企业、行业专家、精英、优秀学长进入课堂,线上、线下结合,课前、课中、课后一贯,让课程思政与同学们的就业创业梦想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创新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处处留心长本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敢尝试、勇担当、能作为,进而提升其就业创业创新能力。让学生了解国家最新的就业形势,有明确可行的就业创业目标,在工作岗位能够爱岗敬业,保持工作热情,承担工作责任感,筑梦青春[5]。

(三) 融课程:加强课程改革,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大学生在不同时期对就业创业的理解是不同的,当前,高职院校是“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两年在线理论学习、一年校外实习实践学习,针对这样的情况,借鉴思政工作“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理念,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课程的安排,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可以继续完善,采用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措施进行课程改革,大一可以继续开展专业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其中涉及:专业认知、自我探索、认知职业规划、工作世界探索、生涯决策、目标与行动、评价反馈;大二完善就业教育,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相关和帮助学生提升就业创业技能的知识与方法,树立正确、积极的职业观念;大三在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知识、方法,师生互动,共同完善、更新就业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大学期间接受的体系教育后,让大家不但掌握了就业技能、专业能力,还要提高精神境界,意识到这些不仅仅是就业谋生的手段,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生追求的价值。

(四) 融师资:改善师资力量,夯实育人阵地

必须扭转从事就业创业教育不懂思政教育,或从事思政教育不懂就业创业教育的师资状况,从课程思政提出发展至今,课程思政已然成为高校教师的执教能力组成部分。老师通过知识传递价值,将价值孕育知识之中,这是新时期、新经济形势下,对教师队伍的育人要求。不变、拒变、怕变,注定是不可行、不可取的,唯有积极应变、善变、乐变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改善,关键还是要有一支业务强、作风硬的师资队伍。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组成现状,成员复杂、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但如果把这支队伍建设好,成员复杂可以变为知识多层次、专业全覆盖的教师队伍结构,加上业务提升,势必会变劣势为优势。师资力量改善过程中,重点抓教研,通过入职培训、专业研讨、继续培训等形式,以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交流、学情分析等内容,开展交流,提升教研水平;同时,教师也要以身示范,从思想到行动上,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结语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问题,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三全育人”的指导理念,以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为突破口:坚持政治引领,提升学生就业技能;融入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方式;加强课程改革,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改善师资力量,夯实育人阵地。即做到融目标、融教学、融课程、融师资。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幸福感奠定坚实基础,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方法、扎实的技能,从容地应对未来持续变化的、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及经济环境。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