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伟
脑血栓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缺血性),是由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从而致使脑供血不足,脑组织长期缺血、缺氧进而引发损伤及坏死。在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脑血栓以中老年群体为疾病主要发生对象[1]。偏瘫、感觉、语言功能障碍是脑血栓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身心健康遭受严重影响。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压力明显增大,在老龄化趋势等因素的推动下,脑血栓患病率、病死率居高不下,现已成为一种广泛性的脑血管疾病,因此需对此类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和根本[2]。为研究在脑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法的价值,特将本院2019 年1 月~2020年6月内科收治的42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内科收治的42 例脑血栓患者,男、女分别为22、20 例;年龄61~80 岁,平均年龄(74.89±8.41)岁。纳入标准[3]:符合临床对急性脑血栓的诊断标准,有溶栓指征;且收治入院时间<6 h;入院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无精神发育迟缓;无癫痫病史;无精神疾病;无认知障碍;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和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合并其他并发症;其他类型肾病;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抑郁障碍;癫痫;严重躯体疾病;帕金森病;头颅CT示脑萎缩者;中风;强迫障碍;亨廷顿病;韦尼克脑病或科萨科夫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静脉滴注100~130 万U 尿激酶+100 ml 生理盐水,滴注时间控制在30 min 内。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临床疗效 判定标准[4]:显效:单侧肌力提升Ⅰ级,神经功能评分幅度降低>80%;有效:单侧肌力提升Ⅰ级,神经功能评分降低40%~79%;无效:单侧肌力、神经功能评分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安全性 主要对肠胃不适、全身皮疹、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记录,发生率越低表示治疗安全性越高。
1.3.2 神经功能 从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进行对比,采用NIHSS 进行评价,总分0~42 分,0~10 分记录为“受损轻”,11~20 分记录为“中度受损”,21~42 分记录为“重度受损”[5]。
1.3.3 肢体功能 采用FMA 进行评价,分值0~66 分,评分和肢体功能成正比。
1.3.4 活动能力 评价活动能力用Barthel 指数,总分0~100 分,评分和活动能力成正比。
1.3.5 生活质量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分值0~100 分,评分高则生活质量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42 例患者,治疗后显效33 例、有效6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高达92.86%。
2.2 安全性 治疗后,患者肠胃不适1 例、全身皮疹1 例、出血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
2.3 神经功能 治疗前,患者NIHSS 评分(35.33±3.23)分;治疗1 周,患者NIHSS 评分(26.25±2.12)分;治疗3 周,患者NIHSS 评分(16.11±1.22)分;治疗4 周,患者NIHSS 评分(10.20±0.23)分;治疗1、3、4 周,患者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肢体功能 治疗前,患者FMA 评分(33.40±1.24)分;治疗1 周,患者FMA 评分(40.26±2.12)分;治疗3 周,患者FMA 评分(50.23±3.56)分;治疗4 周,患 者FMA 评 分(62.23±3.56) 分;治 疗1、3、4 周,患者FM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活动能力 治疗前,患者Barthel 指数(69.59±2.23)分;治疗1 周,患者Barthel 指数(72.23±2.56)分;治疗3 周,患者Barthel 指数(80.26±3.44)分;治疗4 周,患者Barthel 指数(88.56±5.66)分;治疗1、3、4 周,患者Barthel 指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生活质量 治疗后,患者躯体功能、活力、心理卫生、躯体角色、社会功能、肌体疼痛、情绪角色、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2 例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1 42 例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
脑血栓是一种局灶性神经系统疾病,同时也是临床常见、高发性疾病,调查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红细胞增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使脑血栓临床发病率逐年攀升。患者多在睡眠、静息时发病,以口眼歪斜、肢体麻木无力等为临床主要症状。该病具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等鲜明特点,并且诸多患者在经治疗后会出现后遗症,所以导致其身心健康、日常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0 年就明确指出:对脑血栓患者开展早期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提升临床疗效,还可有效降低致残率。临床研究指出,脑血栓呈进行性的恶化趋势,且绝大多数患者极易合并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状,从而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既往对脑血栓患者给予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动脉硬化斑块,但以上药物并不能有效改善脑组织病变坏死症状,所以临床治疗效果欠佳且远期疗效不高。为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措施,临床工作人员逐渐将关注热点转向了尿激酶[6]。
尿激酶是一种来源广泛的蛋白水解酶,可产生在人体肾脏细胞内,并从人类尿液中提取,进而可以直接作用于蛋白溶解系统,对纤维酶原可以催化和裂解,其产物纤溶酶可对血循环中的凝血因子Ⅴ、Ⅷ等进行降解,进而有效发挥溶栓作用[7]。临床研究指出,尿激酶治疗脑血栓具备“起效快、疗效好”等优势,可在短时间内促进全身血液流动的同时有效降低红细胞凝集,且尿激酶价格亲民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所以临床应用范围明显增加[8,9]。
此研究共纳入42 例患者,治疗后显效33 例、有效6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高达92.86%。治疗后,患者肠胃不适1 例、全身皮疹1 例、出血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治疗1、3、4 周,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FMA 评分、Barthel 指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躯体功能、活力、心理卫生、躯体角色、社会功能、肌体疼痛、情绪角色、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在脑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法的价值。提示:尿激酶是由肾脏细胞形成的蛋白水解酶,治疗脑血栓患者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激活纤溶酶原进而促进血栓溶解,同时尿激酶的使用还可以迅速恢复血液流动性,降低血小板聚集的同时促进红细胞的凝集[10,11]。且从经济角度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经济安全且可靠,可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
综上所述,治疗脑血栓患者更建议推广尿激酶溶栓疗法,可有效提升临床效果,并确保用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