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骨骨折患者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VAS 评分及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8-30 09:09张杰霍力为王广伟陈春城许宜栋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3期
关键词:掌骨夹板手部

张杰 霍力为 王广伟 陈春城 许宜栋

掌骨骨折属于常见骨折类型之一,主要是由直接或间接接暴力因素而导致,多数发生于握拳时掌骨遭受冲击传达暴力时,通常由于第5 掌骨容易暴露和易受打击骨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第2~4 掌骨。骨折后掌骨断端在骨间肌、蚓状肌牵拉作用下,在背侧突起成角,而掌骨头朝着掌侧屈转,因暴力扭转造成斜形骨折,如治疗不及时,将直接影响患者手部功能,对其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该病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如夹板外固定、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微型钢板内固定等[1]。本次研究以2016 年1 月~2020 年1 月64 例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64 例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 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26∶6;年龄最小16 岁,最大72 岁,平均年龄(50.52±11.54)岁;病程0.5~8.0 h,平均病程(2.14±1.98)h;第3 掌骨干骨折6 例、第4 掌骨干骨折9 例、第5 掌骨干骨折9 例、第2~3 掌骨干骨折1 例、第2~4 掌骨干骨折1 例、第2~5 掌骨干骨折1 例、第3~4 掌骨干骨折3 例、第4~5 掌骨干骨折2 例;骨折类型:斜型骨折16 例、横断型骨折16 例。研究组中男女比例26∶6;年龄最小16 岁、最大72 岁,平均年龄(50.57±11.58)岁;病程0.7~10.0 h,平均病程(3.26±2.47)h;第3 掌骨干折6 例、第4 掌骨干骨折9 例、第5 掌骨干骨折9 例、第2~3 掌骨干骨折1 例、第2~4 掌骨干骨折1 例、第2~5 掌骨干骨折1 例、第3~4 掌骨干骨折3 例、第4~5 掌骨干骨折2 例;骨折类型:斜型骨折14 例、横断型骨折1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与临床掌骨骨折诊断标准相符,且经临床检查确诊;②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创伤;③本次研究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支持;④事先告知患者及家属研究内容及风险,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大脏器功能不健全者;②近期手部外伤史、手术史;③凝血机制异常者;④意识、认知、精神严重障碍者;⑤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⑥合并恶性肿瘤者;⑦处于妊娠和哺乳阶段的女性;⑧病历资料残缺、无法配合及中途脱离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指导患者取合适体位,明确手术切口,使骨折端充分暴露,将骨折间隙软组织清除,骨折复位后,在骨折两端置入钢板+螺钉内固定,对掌骨膜进行修复并缝合处理,术后给予患者石膏制动。叮嘱患者定期复查。

研究组实施手法复位小夹板内固定治疗,手术方法:无需麻醉,体位取仰卧位。因骨折多向背侧成角,在掌指关节屈曲90°位侧副韧带紧张时,术者一手握着患指近节向背侧用力推,另一手将掌骨断端近侧向掌侧压平成角骨折端;斜形骨折在牵引下先矫正向背侧突起成角,然后术者用拇指及食指在骨折的两旁自掌侧及背侧分骨挤压,矫正断端斜形旋转。当确定手法复位成功后,于背侧相邻掌指间各放一个分骨垫,以防发生侧方移位,在患掌的掌侧及背侧上下各放一块杉树皮小夹板,加绷带外固定。定期复查照片及每周调整夹板松紧度。外固定约4 周后当照片显示骨痂生长后拆除外固定,给予活血散瘀、舒筋活络中药外洗,进行功能锻炼。为期1 年开展康复跟踪。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VAS 评分、患侧掌握力、患肢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

1.3.1 VAS 评分、患侧掌握力 采取VAS 评定疼痛程度,分值0~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为剧烈疼痛,其中1~3 分、4~6 分、7~10 分分别表示轻微、中度、重度疼痛[2]。分别于治疗前后采取握力器评估患侧掌握力。

1.3.2 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采取美国手外科协会(TAFS)手部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估,优:掌指关节、指间屈曲度>220°;良:掌指关节、指间屈曲度为180~220°;差:掌指关节、指间屈曲度<180°[3]。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患侧掌握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患侧掌握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患侧掌握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患侧掌握力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患侧掌握力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n,%)

2.3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比较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比较()

表3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消肿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掌骨是人体手部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掌骨骨折发生率较高,需给予患者有效、正确的治疗手段,可最大程度降低对手部功能的影响,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多数掌骨骨折是由暴力因素导致,骨折类型包括斜型骨折、横型骨折、螺旋型骨折、粉碎性骨折等,在发生骨折后,骨折端受到骨间肌、蚓状肌牵拉作用影响,导致骨折端呈背侧成角畸形。如果及时有效复位、固定,则可恢复良好,如治疗措施不当,极易造成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影响患者手部功能及正常生活[4]。针对掌骨骨折治疗,国际内固定协会提出要求:尽可能解剖复位、轻便牢固固定、功能锻炼、早期活动。合理有效的固定方法是影响掌骨复位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治疗时远侧骨折端向近侧骨折端的复位要求较高,一旦出现骨折旋转或成角误差,将致使手部畸形,后期愈合困难。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效果相对理想。经临床实践探究发现,该治疗手段具有操作便捷、可行有效、患者易接受等明显优势[5,6]。

使用小夹板固定可以最大程度保证骨折稳定性,小夹板外固定可良好复位,给予牢固固定,形成稳定空间力学体系,以免出现偏移,降低误差,以防术后手部畸形或部分手功能丧失,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小夹板外固定对患者皮肤无刺激,不会破坏韧带,能够充分保证组织完整性,且有利于手部功能锻炼及恢复,以防发生缩短、旋转等移位情况,进而促进骨折快速愈合,降低肌健与软组织粘连等并发症发生风险[7,8]。患者无需住院。将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外固定相结合,用于掌骨骨折治疗中,因手部软组织较少,实施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可取得理想疗效。患者掌侧小夹板需要抵住掌骨头,以防骨间肌收缩而引起掌骨下垂,在完成复位固定后,患者可进行轻微握拳、活动手指作早期功能锻练,并采取上肢悬吊位,从而促进局部消肿。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具有操作复杂、需要住院等特点,会破坏韧带及骨膜,对骨痂生长、骨折愈合不利,经济费用高。该固定方式需管理好手术切口,术后外固定石膏因此早期易出现疼痛增加、手术切口感染,后期可能会出现骨折愈合过长,且对手部早期功能锻炼不利,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9,10]。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对掌骨骨折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疼痛感,促进骨折尽快愈合,同时能有效改善手部功能,实现显著治疗效果。但需注意,在治疗后应叮嘱患者可进行轻微握拳、活动手指作早期功能锻练,做好日常护理,并详细告知相关注意事项,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入院复查[11]。

综上所述,对掌骨骨折患者应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感,促进患肢功能早日恢复,值得推荐应用。

猜你喜欢
掌骨夹板手部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谁是创意大玩家——创意手部彩绘
指掌骨T形钢板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疗效观察
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多发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定义风格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的四分之三夹板
发生于手部的硬下疳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