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干预联合产后康复按摩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分析

2021-08-29 02:44林少新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下肢血栓产后

林少新

下肢深静脉血栓即下肢静脉血液存在非正常凝结,导致患者静脉血液无法正常回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产妇行剖宫产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几种并发症就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后患者会出现下肢肿胀、疼痛,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会发展为急性肺栓塞,不仅对产妇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对新生儿也存在影响。剖宫产技术已经有了明显进步,人们在选择分娩方式时,偏向于剖宫产的产妇逐渐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随之增加。因此,可采用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加以预防,降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保障产妇的生命健康不受威胁[1]。此次研究选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来本院分娩的剖宫产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体位干预联合产后康复按摩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来本院分娩的10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最小22 岁,最大36 岁,平均年龄(26.45±3.22)岁。观察组产妇年龄最小21 岁,最大37 岁,平均年龄(27.11±3.36)岁。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产妇对研究内容完全知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字确认。排除标准:①产妇资料有缺失;②产妇患有精神疾病,意识模糊;③产妇的重要脏器存在病变,患有严重的内分泌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产妇产后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常规产后按摩,常规护理包括心理及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常规产后按摩内容具体如下。①自然分娩产妇:分娩后可适当下床活动,可自主大小便,参与新生儿护理培训活动,在康复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做康复按摩,并进行适量活动;②剖宫产产妇:让产妇家属掌握正确的按摩及翻身训练的方法,让家属参与到产妇产后护理中,按摩5~10 min/次,按摩1 次/h,每2 h 翻身1 次,在麻药失去药效后可引导产妇适当活动下肢,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对产妇小腿进行按摩,按摩时间以产妇的实际情况为判断依据[2]。产妇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下床做伸展、抬臀、膝胸等活动。

1.2.2 观察组 产妇产后实施体位干预联合产后康复按摩,具体如下。①自然分娩产妇:可在分娩后指导其进行适量运动。②剖宫产产妇:术后送回病房,头部枕高度适中的枕头并向一侧偏,产后6 h给予心电监护,意识清醒后由护理人员为其实施肢体活动,垫足后跟,悬空小腿,避免对胖肠肌造成过大压迫,促进静脉血液顺利回流。术后2 h 由护理人员为其活动肢体,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按摩小腿肌肉,揉捏小腿肌肉,力度要轻柔,反复按摩双侧小腿,尤其是左下肢,需按摩10 min左右。术后3~6 h 同时进行活动操,每2 h 1 次。活动操包括足背屈伸运动,足部内收外展运动、双下肢抬高运动,膝关节及踩关节活动,重复进行8~10 次,直至术后6 h。术后6 h 引导产妇自主翻身[3]。次日指导产妇自主锻炼,包括下肢肌肉收缩运动,足背屈伸运动,3~4 次/d。上下肢关节活动20~30 次,逐渐增加活动量,直至产妇可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产妇下肢疼痛、浅静脉曲张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②检测并比较两组产妇产后3 d 下肢股静脉内血流速度平均值和峰速度。③比较两组产妇干预10 d 后凝血指标,在空腹状态下静脉采血3 ml,对其APTT、PT 及FIB、D-D水平等凝血指标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干预10 d 后凝血指标比较 干预10 d后,观察组产妇APTT、PT 长于对照组,FIB、D-D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干预10 d 后凝血指标比较()

表1 两组产妇干预10 d 后凝血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产妇产后3 d 下肢股静脉内血流平均速度和峰速度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3 d 下肢股静脉内血流平均速度及峰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产后3 d 下肢股静脉内血流平均速度和峰速度比较(,cm/s)

表2 两组产妇产后3 d 下肢股静脉内血流平均速度和峰速度比较(,cm/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论

处于产褥期的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非常大,原因在于产妇在分娩后无法在短时间内下床活动,长时间卧床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受阻,血液存在凝结情况,损伤静脉内膜,不利于产妇术后恢复。尤其是对于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进一步增加了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与阴道分娩相差5 倍左右。原因在于临近分娩期时,产妇的血小板功能与正常人体相比存在差异,凝血因子持续增加,FIB 也是如此,抗凝血酶水平则相反,呈下降趋势,使得其静脉血液凝结在短期内无法得到缓解,分娩时产妇需接受静脉治疗,而静脉穿刺和手术均会给产妇带来不同程度的创伤,血管壁中的胶原蛋白无法得到隐藏,产妇术后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避免发生血液凝结[4]。所以,给予产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避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传统的护理干预也可以改善产妇产后的不良症状,然而无法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导致产妇在产后的恢复情况不理想。所以需对传统护理理念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改变护理结局,有助于剖腹产手术实施的有效性提升,预防产妇产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现如今,剖宫产技术已经发展成熟,而且受到观念转变的影响,剖宫产手术成为产妇选择分娩方式时的重点考虑对象,剖宫产率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该疾病不利于产妇的身体健康,需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在血液流动过程中会推动栓子进入肺部,引发肺栓塞,也可能会影响产妇的其他脏器发生栓塞。除此之外,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还会导致患肢湿疹、皮炎、色素沉着等情况的发生,威胁患者的肢体功能导致残疾,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

体位干预的实施,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引导其积极进行肢体活动,加快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情况,以此来避免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体位干预联合产后康复按摩护理可以为产妇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人性化的护理干预,获得产妇及其家属的普遍认可,缓解产妇紧张、焦虑等情绪,并且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剖宫产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妊娠期女性血液中的促凝因子较正常人体高出很多,FIB 水平也是如此,一旦血管壁受到破损,血液很难避免出现凝固;②妊娠期孕妇下腔静脉受到子宫压迫,阻碍静脉回流速度;③产妇在分娩时受到静脉穿刺、分娩损伤、药物作用、肥胖等影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产褥期产妇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分娩后需及时进行康复按摩,提高血液回流速度,恢复下肢的感觉神经,消退麻痹感,提高产后康复速度。此次研究中,采用康复按摩的同时,实施体位干预,产后将产妇的下肢悬空,垫高足跟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通过按摩产妇下肢肌肉,达到理想的微静脉扩张效果,加快肢体血液循环速度,加快恢复可以在短时间内下床活动,同时配合活动操,更好的改善下肢血液流动,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6]。

综上所述,对于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在产褥期时给予体位干预联合产后康复按摩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在临床中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下肢血栓产后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