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倩
近年来国内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且呈现年轻化,患者预后较差,生命质量低下[1]。临床中晚期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焦虑、抑郁等心理特征,受性格、认知等个体差异影响,表现的情绪各不相同,但大多数患者希望能够安详度过生命中的最后阶段[2]。因此有必要给予患者心理治疗,提高患者最后阶段生命质量。积极心理干预作为一种心理疗法,主要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指导理念,要求医护人员挖掘患者固有或潜在的积极能量和品质,调动积极情绪,从而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收获更加满意的护理服务效果[3]。本文就积极心理干预对晚期肿瘤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72例。纳入标准:①病理检查明确为恶性肿瘤;②肿瘤分期Ⅲa~Ⅳ期[4];③患者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沟通障碍;②认知功能障碍;③精神病;④临床资料缺失;⑤参与研究期间死亡。采用红紫双色球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53~81 岁,平均年龄(67.26±5.49)岁;包括肺癌10例,结直肠癌7例,肝癌6例,胃癌5例,生殖系统肿瘤4例,乳腺癌2例,其他2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54~83 岁,平均年龄(67.49±5.37)岁;包括肺癌11例,结直肠癌8例,肝癌5例,胃癌3例,生殖系统肿瘤4例,乳腺癌4例,其他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含心理疏导、生活护理、疼痛管理、对症处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积极心理干预。①成立积极护理小组:由心理治疗师、心理学专家、责任护士组成,小组护士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落实各项护理措施。②教育干预: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通过语气、语言、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表示对患者的理解,通过教育讲座为患者讲授心理减压方法。③指导患者掌握放松训练技巧:在光线柔和、安静整洁的房间内,以放松的姿势斜靠在躺椅或沙发上,播放旋律优美的轻音乐,引导患者闭目休息20 min,得到内心的平静,摒除杂念,缓慢深呼吸,吸气时尽力收紧肌肉,再屏息4~5 s,直至将要无法坚持时再呼气,使患者体会肌肉松弛的感觉,放松心理情绪。④正念练习:指导患者感受当前身体内部感觉和外部刺激。以一个旁观者角度观察自身的内在,学会认知自我、评价自己、接纳最真实的自我,将心理能量从自身的负性情绪、消极心理中抽离出来。⑤希望灌输:安排心理治疗师对患者展开一对一的单独沟通,使患者在支持、理解的氛围内尽情倾诉对恶性肿瘤的认知和对希望的认知,阐明自身对死亡和生命的真实想法,激励患者发挥内在勇气和力量配合治疗。⑥感恩训练: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通过记日记、口述记录等形式,引导患者回忆积极事件,发现生活的可贵。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护理满意度。①采用生命质量测定问卷(QOL)评价患者护理前和护理1 周后的生命质量,包含社会能力、物质生活、躯体、心理4 项内容,使用5 级评分法加以评价,得分转化成百分制,评分越高提示生命质量越高[5]。②参照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价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1 周的心理情绪,两种量表各包含20 项,采用4 级评分法评价,得分转化为百分制,SAS 临界值为50 分,重度、中度、轻度焦虑的分界值分别为70、60、50 分;SDS 临界值为53 分,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的分界值分别为53、63、73 分[6]。③护理后1 周,采用院内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实行满意度调查,评价内容包含心理护理、护理过程、受尊重程度、整体评价等,按照百分制评价,非常满意:90~100 分;基本满意:60~89 分;不满意:<60 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临床中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和检查会加重患者身体负担,降低患者生命质量。相关报道显示,晚期肿瘤患者受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常伴有明显疼痛感、呼吸困难等,加剧了患者身心痛楚[7]。为此应着重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最后阶段的生存质量。董丽丽等[8]研究后发现,晚期肿瘤患者常伴有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通过实施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人生最后阶段的生存质量。晚期肿瘤患者通常经历了否认、愤怒、协议、抑郁、接受5 个阶段,采用积极心理干预能够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并在科学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导下,通过放松训练、正念训练、希望灌输、感恩训练,提高个体幸福感,鼓励患者发挥自我潜能,调动主观能动性,从而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命质量。
张春晓等[9]实践后发现,对晚期肿瘤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护理满意度为90.0%,有助于患者以正确态度接受生命的结束,缓解患者内心压力,提高自我效能。本文中观察组生命质量改善效果更加理想,护理满意度更高。研究后发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辅助患者挖掘自身潜藏的积极情绪,促使患者感受到自身内心的感情,学会认知自我,缓解因病情产生的不良情绪,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水平。
综上所述,晚期肿瘤患者积极心理干预有助于调控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