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格 卢晓灵
摘要目的:探究大学生的合作、竞争人格倾向与攻击性的关联。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测量量表”和“攻击性人格特征量表”对六盘水师范学院多个专业的109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四种人格类型中,高竞争者、高合争者、低合争者、高合作者的攻击性逐次下降;回归分析发现,过度竞争、超越他人因子可正向预测攻击性,合群意愿可负向预测攻击性水平。结论:过度竞争、合群意愿、超越他人可以预测个体的攻击性水平,应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竞争意识,并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合作;竞争;攻击性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4.048
Association between Cooperation,Competition Personality Tendency and Agg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YU Ge,LU Xiaoling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Liupanshui,Guizhou 553004)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personality tendency and agg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Using the method of random cluster sampling,1098 students from various majors in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Personality Tendency Scale and the Aggressiv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Scale. Results:Among the four types of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personality types,the order of aggressiveness was high competitor,high cooperation - competitors,low cooperation - competitors and high cooperator.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actors of excessive competition and surpassing others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the level of aggression,while the willingness to fit in could negatively predict the level of aggression. Conclusion:Over competition,willingness to fit in,and outdoing others could predict an individual's level of aggression.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to make use of competitive consciousness reasonably and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team spirit and cooperation ability.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cooperation;aggression;competitive personality
合作與竞争是当下这个时代的主题,也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竞争与合作既可以视作一种外在情境性因素,也是一种稳定、独立的个体性倾向,构建了人格底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行为、人际互动、社会适应。例如,竞争性较强的个体有着较为强烈的求生欲和社会对比心态,注重输赢成败,追求成功,也更容易受到结果的影响,产生受挫等消极心理;[1]合作性较强的个体性格更为顺从,不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2]以往研究关注了合作、竞争两种人格倾向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发现合作倾向较强的个体,攻击行为水平往往较低,竞争人格倾向较强的个体,攻击行为水平往往较高,两种人格与攻击行为的关联呈相反的趋势,[3]其他研究也支持了这个论点。[4]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合作、竞争人格倾向与攻击性的关联,这对于我国人格心理教育理论研究和大学生心理干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六盘水师范学院多个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星的形式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98份,其中,男生494人(44.99%),女生604人(55.01%),汉族453人(41.26%),少数民族645人(58.74%),城市来源172人(15.66%),农村来源926人(84.33%),独生子女88人(8.01%),非独生子女1010人(91.99%)。
1.2研究工具
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测量量表,[5]合作人格倾向包括包容性、互惠性、合群意愿3个因子,竞争人格倾向包括过度竞争、自我成长、超越他人3个因子。本研究中,6个因子的alpha 信度分别是0.793,0.619,0.751,0.658,0.831,0.674。
攻击性人格特征量表,[6]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5个维度。本研究中,5个维度的alpha 信度分别是0.778,0.696,0.794,0.790,0.743。
2研究结果
2.1四种合作、竞争人格分组的攻击性差异
合作与竞争是两个独立的维度和人格倾向,根据全体调查对象在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排序,以最高分和最低分的27%为界限进行分类和组合,筛选出不同的合作竞争人格类型。本次调查中,高合争者、高合作者、高竞争者、低合争者,人数和比例分别是118人(10.75%)、62人(5.65%)、43人(3.92%)、113人(10.29%)(见表1)。
四种合作、竞争人格倾向分组的攻击性得分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经事后检验(LSD)发现,在攻击性各个维度得分和总分上,呈现的总体趋势为高竞争者>高合争者>低合争者>高合作者。由此可见,高合作者和低合争者均属于竞争性不突出的个体,攻击性水平相对较低,而高竞争者和高合争者均具有较高水平的竞争性,表现出了较高的攻击水平。
2.2大学生合作、竞争人格倾向和攻击性的关系
为了更进一步探究这两种人格倾向对攻击性水平的影响,以攻击性总分为因变量,以合作、竞争人格倾向的6个因子分为自变量,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过度竞争、合群意愿、超越他人等3个指标纳入到了攻击性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之中,竞争人格倾向中的过度竞争、超越他人因子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攻击性水平,合作人格倾向中的合群意愿因子可以负向预测个体的攻击性水平,其中,过度竞争因子的预测作用排在首位,个体越是过度追求竞争,注重结果和成败,攻击性水平就越高。
3讨论
作为相互独立的人格倾向和类型,高竞争者更强调力量、成功,追求个人主义,高合作者注重和谐、包容和友好,注重集体主义,高合争者与低合争者则同时具备或者缺乏两者的特征。谢晓非等和岑延远的调查都发现,在被调查的群体中,高合争者所的比例不高,但本研究的高合争者所占比例是10.75%,在四种类型中居于首位,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调查取样的不同,也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00后大学生展现出更加强烈的合作与竞争倾向,高合争者的比例也较先前的被试群体有所提升。本研究中,在攻击性各个维度和总体水平上,不同人格类型也出现了趋同的排序,攻击性由高到低分别是:高竞争者、高合争者、低合争者、高合作者,高竞争者的攻击性水平最高,高合作者的攻击性水平最低。个体人格中的竞争性成分越多,攻击性水平就越高,但随着合作性成分的融入,攻击性水平有所降低,而不注重对比和竞争的高合作者,表现出来的攻击性水平最低。
后续的回归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合作、竞争人格倾向对于攻击性的影响,6个因子中,过度竞争、超越他人可以正向预测攻击性水平,合群意愿可以负向预测攻击性水平,其中,过度竞争对攻击性的预测作用排在首位,个体的胜负欲越强烈,求胜心越强,注重与他人的社会对比和成败结果,攻击性水平就越高。过度竞争表现为,个体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甚至不惜通过压制和操控他人的方式,以获得成功和胜利,超越他人表现为,注重与他人的比较,希望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加优秀和突出,拥有这种心态和行为方式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中会拥有更多的斗志和好胜心,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也更容易将日常学习、工作情境中的他人视作竞争对手,引发更多的攻击行为。合群意愿则表现为,注重、追求与他人的合作,能够享受群体协作所带来的满足感,这样的个体往往更加温和亲切,在团体中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不易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降低了带有攻击性的情绪和行为表达。
4研究启示
第一,合理利用竞争意识。竞争心理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竞争条件下,潜能可以达到最大的发挥,个体会激励自我不断奋进和提升自我,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注重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同时,过度的竞争心理也会引发焦虑、紧张、自卑等消极情绪体验,过于关于与他人的横向对比,忽略了与自身的纵向对比,甚至会容易滋生受挫、倦怠、无助等消极的心理感受。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竞争难以避免,因此攻击性干预的关键应是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积极参与到各项学校和社会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自我成长和心理发展,并学会调适过度竞争可能带来的不良情绪体验,不断提高个人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任何一个生物群体中,合作都是群体内的主要互动方式,也是人类世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合作情境下,个体的情绪体验更积极,人际关系更和谐,攻击行为也会相应地降低。因此学校教育中,需大力倡导团队精神的培养,培养“共赢”的意识,并通过相关课程或校园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式参与,提高人际互动的技巧与能力,领会团队合作的力量与优势,不断提升自我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大学生个人也应注重合作人格的自我培养,意识到合作是适应环境、融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与其他同学的互助、合作,多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多方位地调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和合作技巧。
参考文献
[1]岑延远,聂衍刚.论个体竞争性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3):125-128.
[2]谢晓非,陈曦.合作意识的认知成份分析[J].心理科学,2002(03):314-317+383.
[3] Choi J,Johnson DW,Johnson R. Relationships among coope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s,social interdependence,children's aggression,victimization,and prosocial behaviors[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1,41(4):976-1003.
[4]卢晓灵,李海君,王荣燕,等.贵州省中学生攻击性结构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04):550-553.
[5]谢晓非,余媛媛,陈曦,等.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测量[J].心理学报,2006(01):116-125.
[6]王声湧,林汉生.伤害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0-203.
[7]岑延远,聂衍刚.大学生合作竞争倾向与社会适应、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J].心理研究,2009,2(05):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