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与开发教育之外的教养及教化功能

2021-08-29 08:02王文琦
科教导刊 2021年34期
关键词:教化王阳明教养

王文琦

摘要从教育到教养,再到教化,是教育环节本应具有的三层题中之意,它们内在统一又层层递进。教育是知识领域的传授和对象化的培养;教养是内在修养的提升与人格化的塑造;而教化则是主体性的自觉及社会化的完成。王阳明对教育、教养和教化有独到的见解,对阳明教育观的总结和探索,在传统所重视的教育活动之外,应该积极探寻和开发教养和教化的功能,完成对现有教育体制张力的提升。

关键词教育;教养;教化;王阳明;传统与当代

中图分类号:G40-01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4.002

Explore and Develop the Function of Upbreeding and Edify beyond Education

——Taking Wang Yangming's View of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WANG Wenqi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19)

AbstractFrom education to upbreeding,and then to edify,is the meaning of the three-level questions that the educational link should have. They are internally unified and progressive. Education is the imparting and object- oriented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knowledge;Upbreeding is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l cultivation and the shaping of personality;Edify is the completion of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ization. Wang Yangming has unique views on education,edu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activities,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and develop the functions of upbreeding and edify,so as to improve the tension of the existing educational system. Keywordseducation;upbreeding;edify;Wang Yangming;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教育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是民众最关心的重要民生话题之一。从中小学到大学教育,教书和育人一直都是学校的两大核心任务,然而不难发现,由于中小学应试教育和内卷竞争日趋激烈,育人的任务甚至被推后到大学教育之中。在这种本末倒置、育人效果滑坡的形势下,大中学校纷纷提出“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等口号,足见是到了该认真对过去的“知识型教育”进行反思与改革的时候了。

从教育到教养,再到教化,是教育环节本应具有的三层题中之意。正是由于过分执着在教育的外在形式及教养、教化功能的相对缺失,我国的现代教育才出现格局狭小、有倒悬之危的困境。

教育是知识领域的传授和对象化的培养;教养是内在修养的提升与人格化的塑造;而教化则是主体性的自觉及社会化的完成。在传统所重视的教育活动之外,应该积极探寻和开发教养和教化的功能,完成对现有教育体制张力的提升。

1從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贵的教育资源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之一。以良知为教是阳明学最核心的特点,知人善教又是阳明的标签,那么阳明有没有对教育、教养和教化之不同面向有所自觉认知呢?答案是肯定的。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教育”至少有两层关注,即“教程”(教什么)与“教法”(怎么教)。阳明的反省首先是从“词章记诵”的知识型教育入手的——“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阳明认为明代的社会风气,就是因为天下的文人士大夫都以求知欲蛊惑人心,“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整个社会都是两张皮、说一套做一套,这是对明代社会的一种全面批判。程朱理学的问题就在于整天讲学,而把这些道理讲得太多了。由此他主张向“以人伦为教”的“先王之教”复归。至于“教法”,阳明大体经历了“静坐体悟”“动处省察”“致良知教”等阶段。自龙场悟道后,阳明先是以“知行合一”教人,但由于“知行合一”受朱子和前人说法的影响较大,引发了不少争议。阳明便开始教人以“静坐息思虑”的方式来拴缚心思,可惜学者们随之出现了悬空静守的倾向,故阳明又以“省察克制”的事上磨炼教人。在50 岁时他终于提出了“良知教”,并以之统摄了之前的种种教法,“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阳明在教法上经历了“三变”,最终发现“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体现了他对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深层原因则是因为他在教育之外,也关注到了教养的层面。

阳明的教养意识,同样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修养上的提升”与“人格化的塑造”。今天我们在谈到教养时,关注更多的是前者,即一个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修养状况。阳明则以“成德之教”来表达他对教养的重视:”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显然,成德既有别于成才,又超越于成才,它是比成才更为根本的目的,当然也会反映在人之修养和外在行为之中。“形色,天性也”,孟子的践形理论使阳明的成德之教不只是一个目标,而是可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加以呈现的具体性提升。事实上,阳明的教养理论,更多体现为一种人格化的塑造。例如他在讨论《大学》的“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时,就喜欢用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来做比喻。“‘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王阳明的教养是以“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来完成“民胞物与”的追求。他说:“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可见,教养是一个“成己成人”的过程,这里的教养显然已经大大超出对个人修养的简单评价,而是直指从为己之学所辐射出的体国安民。这样一个方向的最终完成,正是由阳明的“教化”理论来承担的。

王阳明对教化的理解也有两个层面,即强调“主体的自觉”和“社会化的完成”。首先,完成教化的第一步即是唤醒受众的良知。“良知”作为“学问大头脑”代表着主体精神的觉醒。”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可以“知善知恶”,只要“信得良知”,就可以产生无穷的妙用和扩充,甚至还能参与造化“生天生地,成鬼成帝”。其根本依据在于《中庸》所描述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教”能促进人实现“化育”,如果说教养的意义在于转化个体生命情感和精神意志,那么教化则是在人人对本有良知的自觉中,形成民众一致的精神信仰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阳明的良知学绝不仅限于主体的自觉,而是带着“拯父兄于断崖,救亡子于道路”的担负,他尝试唤醒“昏睡懵懵”的民众,以“誓向高楼撞晚钟,不信人间耳尽聋”的转世精神来成就良知教的最终目标。

“讲学”居于阳明一生经历中最为核心的地位。教育、教养和教化在阳明学的理论中是内在统一、层层递进的关系。教育活动始终承载着教养和教化的重要功能,也正是在教养和教化的目标之下,阳明的讲学教育才始终体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而王阳明关于教育的这种系统性思考,究竟会对当代教育的困境提供什么样的经验呢?

2当代教育中教养和教化功能的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当下的中国,不少地方多措并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保护和传承中,为优秀传统文化插上“活化”之翼,赋予其新的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一个国家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是教育。”科技创新与人才兴国战略”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振兴的大局,尤其在近年西方技术封锁的“卡脖子”政策之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在这一战略的明确推动下,“尊重教育规律,补足教育短板”反而成为最应首先解决的一环。我认为目前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战略和政策层面的积极引导,也不在于我们推进教育改革、追求教育公平的决心,而在于基础教育中教养和教化功能的严重缺失。须知,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不是仅靠政策引导和批量化技术人才的生产就能快速实现,高端人才不会凭空出现,只有在扎实有效的基础教育中才有可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培养。“素质教育”也被称为“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等。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自由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无独有偶,耶鲁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在其他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事实上,过去30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最大的收获应该就在于技术人才的批量培养,然而当我们沉醉于享受大量科技工作者所带来的技术红利的时候,发达国家却把教育的目光纷纷投向更为基础的通识教育,而我们也开始在高端科技创新缺失的疑惑中感受到基础教育根底薄弱之痛。

一个社会最宝贵的品质资源是教养。教养首先体现为一个人在吸收知识乳汁的同时,完成内在修养的提升和人格精神的养成。教养不仅在言行上要求谦谦君子的温润如玉;而且追求成德对成才的超越和促进,从而形成德才兼备人才的不断涌现;更体现为公民社会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养依托于教育,但教育并不等于教养。当教养与教育出现背离的时候,说明一方面是教育的失误,没有将“口耳之学”提升至“身心之学”的层面,没有在知行合一、德才并修的环节上留意到“成德之教”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在世俗社會利己主义的侵害下一些人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选择性教育——能收到快速成效的就接受,虽长远但困难的路径就拒绝。因为通过一个月的技校式学习,或许可以培养出一个会做饭、能理发的技术工,但绝不会塑造出一个真正的手艺人和艺术家。

一个民族最宝贵的文明资源是教化。教育是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起引导作用,教化则没有将关注点放在既定知识、概念的学习上,而是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思考和探讨。首先,教化区别于教育的一个重点是主观能动性,即能在不依赖教育者提供的帮助和支持下继续思考和学习。当一个孩子没有办法理解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时,是首先需要教育行动者的教化的。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者开始从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此时他能顿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也就是一个从“为他”到“为己”的过程。可以说,教化倾向于强调如何实现个体的内在化,教育过程始终在思考如何向教化过程过渡。虽然教育措施可以启发、推动教化过程,但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制造这些过程。其次,一切教育对象的可塑、可教、可善,这给予了教育者极大的信心,人类个体生命是一种可塑、可教化的存在,可以按照人性的理想范本加以铸造,呈现于“止于至善”的新的生命人格理想,这也是人类教育最深刻的信仰所在。教化不是居高临下地教育人们要怎样怎样,而是启发人,打开人的心灵,让人发现自己的社群天性,把它扩充出来。通过教化,普通人有了最基本的规范意识、与人合作的精神倾向;通过教化,一个社会的普通成员普遍地具有了最基本的伦理、道德;通过教化,整个社会的新的文化自觉才有机会建立,移风易俗的和谐社会因而可能得以完成。

3结语

良知教之所以被王阳明称为“根本之学”和“头脑之学”,就在于他是儒者通过教育途径最终培养健全人格的一大关键所在。在以良知为教的讲学活动中,王阳明充分关注到了教育、教养和教化的内在联系和完整功用。王阳明说:“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在教育之外探寻与开发教养和教化的功能,正是要从“口耳之学”向“身心之学”和“为己之学”复归,而阳明的这一思想将给现代教育以重要的启发。

现代教育有着宏伟的目标和高远的理想,但又绝不能像我们的足球困境似的,始终在缺乏系统培养体系和足够的群众运动基础的情况下空谈突破。须知,创新来自基础,突破源于扎实。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必须通过长期不断的开发才能积累起来,临渴掘井是不济事的。只有收起急功近利之心,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将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回基础教育、通识教育、成德教育之上时,才有可能为中国的教育探寻出一条正确的出路。这一出路虽艰苦漫长,但却是我们不得不埋首奋斗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中庸.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教化王阳明教养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跟踪导练(三)
秋夜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一只有教养的狼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