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游侠与西欧中世纪骑士之文化差异

2021-08-28 04:17仲维琪
今古文创 2021年30期
关键词:游侠骑士文化差异

仲维琪

【摘要】中国古代游侠与西欧中世纪的骑士阶层由于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在利益关系、社会地位、女性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二者相关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探寻了游侠与骑士在各方面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游侠;骑士;文学;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0-0038-03

中国历史上的游侠传说和西欧中世纪出现的骑士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繁荣发展。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游侠与骑士成为不可或缺的“主人公”。在某些方面,他们表现出共通相似之处,例如游侠与骑士都具有勇敢无畏、乐于助人、追求正义、骁勇善战、忠君卫国的优秀品质。正如刘若愚在《中国之侠》中所提出的观点:“中国的侠与欧洲骑士的共同观念代表了全人类的志向,跨越了两者的空间和时间,创造了一种精神上的和谐。”但由于他们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根源等因素的不同,表现出文化上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不同的精神内核。

一、利益的出发点

无论是中国的游侠志士,还是西方文学作品中的骑士,他们的身上都体现着英勇善战、无惧无畏的优秀品质,这是中西方人物的共同之处。然而,他们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作为封建社会产生的特殊阶层,骑士通常凭借自身的能力,获得相应的地位。在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中,亚瑟王作为封建社会中有作为的君王,在卡美罗特城堡中的大厅里设置了一张能容纳一百个人的巨大圆桌,亚瑟王规定只有“最勇敢、最值得尊敬的圆桌骑士”才可到圆桌就座。在亚瑟王的圆桌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席位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和个人荣誉的赞美,兰斯洛特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圆桌第一勇士。因此,西方的骑士注重个人的尊严和荣誉,追求个人利益。

与此形成对照的中国古代游侠则不然,由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根基和传统,民族利益、集体利益更加重要,他们往往把普通百姓民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除暴安良,匡扶正义,为自己身处的现实社会鸣不平,常常为了江湖义气、兄弟情谊赔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正是此意。于是,行侠仗义便成了中国古代游侠文学的精神内核。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西汉是游侠之风盛行的时期,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更是专门记载了游侠行侠仗义的事迹。如《史记·游侠列传》中对于郭解的叙述,“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一位舍己为人、不求回报的侠义之士就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而一直为人所诵读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也塑造了诸多充满侠义精神的游侠之士。鲁智深便是其中的典型,他在喝酒时结识了金家父女,为二人屡受欺负的遭遇打抱不平,来到集市,三拳将郑屠打死,便扬长而去,从此浪迹天涯。在认识林冲后,为救出他大闹野猪林。快意恩仇,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些乃是游走于江湖之中的侠客们所表现出的共同特点。

二、对于女性的态度及爱情观念

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女性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处于贵族上层社会中的贵妇人,是骑士爱慕和赞美的对象,她们是骑士眼中美丽的代表,是彰显骑士荣誉和勇武的象征,有时竟以比武决斗的方式来赢得所爱之人的赞赏。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以取得赫赫战功为荣耀的骑士们,总是在贵妇人面前低下了头颅,他们将眼前自己钟爱的这位女子奉为偶像,为其赴汤蹈火,舍命流血。而面对骑士的疯狂追求,贵妇人总是那么高高在上,不予理睬。在骑士传奇《亚瑟王之死》中,圆桌的第一勇士兰斯洛特便服从于尊贵的王后桂乃芬,唯独忠诚她一人,在面对几位王妃的诱惑时,仍然坚守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即使终身监禁也绝不动摇。12世纪产生的作品《特里斯坦和伊瑟》同样歌颂了骑士的忠贞,爱情的高贵。特里斯坦骑士同兰斯洛特一样,也是一位对爱情无比忠诚的骑士,他与伊瑟公主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终生不变,因此他们的故事在欧洲广为流传。二人死后被埋葬在一起,特里斯坦坟墓上的藤蔓总是向伊瑟的坟墓靠近,紧紧缠绕,这寓意着死亡也无法将两人分开,歌颂了骑士精神和他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骑士们认为,对自己的爱人忠诚,才值得受人尊敬,他们以保护和尊敬贵妇人为荣耀。

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却鲜有如此受人尊敬的地位。相反,对于女性大多是负面的评价。由于受到儒家文化中固有的封建纲常伦理的约束,女性通常成为男性的附庸,在彰显男性武侠之美的游侠文学中,女性被置于边缘化的位置,失去了话语权,甚至被侮辱、被损害,就连女性的美貌也变成了男性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所谓“红颜祸水”,便是如此。《水浒传》将宋江被逼上梁山的命运归于阎婆惜身上,史进因李瑞兰的告发进入大牢,似乎印证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將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可见,女性被推到了何等万丈深渊,女性不仅是害国害民的“祸水”,更是封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自古以来,潘金莲就被认为是违背纲常伦理的淫妇形象,她对社会的反抗,自然会受到来自站在男性道德制高点的武松的“审判”,那残忍暴虐的场面,处处暗示着与封建社会为敌的女性的悲惨下场。而对于男女之间的爱情,采取的则是摒弃和排斥的态度。由此便可看出,我国古代对女性地位和尊严的践踏,形象的异化与丑化,何其严重。

三、所处时代的社会身份地位

不仅在利益关系和女性观念上,西方骑士和中国游侠有不同之处,二者在身份地位上也显示出一些差异。骑士是西欧中世纪出现的为封建领主作战的特殊阶层,尽管处于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依然能力不凡,其自身也拥有着强大的实力。他们有自己的封地,稳定的经济来源,依靠着战功和诸多荣誉赢得上层贵族的嘉奖,接受着高等教育,具有坚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而在中国古代,游侠的地位却不是一直受人尊敬的,他们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更多是因其相似的行为方式而存在的松散性群体,并不集中于某一阶层,或是高官,或是布衣,皆可称之为“游侠”或“侠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相应的社会地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游侠文学样式。“侠”第一次出现在我国古代诸子散文作品《韩非子·五蠹》当中,“侠以武犯禁”,韩非子将“侠”看作是“五蠹”之一,认为游侠是阻碍社会安定的因素,是危害国家的蛀虫。可见,此时游侠的地位极其低下;到了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游侠列传》中,第一次提到了“游侠”一词,详细记载了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五位侠士的品格与事迹。他们较之前人,更加强调品德修养,救人于水火,不图回报,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也表达了对游侠行为方式和道德品质的肯定:“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自此以后,游侠受到赞扬,记录侠士侠义之举的游侠文学也就繁荣起来;魏晋至明清,侠客小说和游侠诗不断兴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并对后世的武侠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关系

骑士最初产生的时候,目的就是供应兵力,保卫封建领主的安全,为领主效忠,他们一方面履行着服从尽忠的义务,与此同时,也在为自身的荣誉而战。出征作战,取得胜利,便会获得大量的封地与加冕,因此,骑士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和谐共生,彼此依附。可以说,骑士阶层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和推动者。他们通过武力扩张领土,获得荣誉,维护自身利益和国家安定,成为君王稳固统治的助推剂。在不列颠的故事系统中,圆桌骑士与亚瑟王便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游侠之士却与其相异,由于现实环境的逼迫,社会的不公,这些人往往站在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成为官府“秉公办案”的阻碍因素。他们为百姓鸣不平,做出了许多有违地方制度的行为。他们不必为谁效忠,也不需要为某个阶级服务,而是按照自己心中的“道义”,为民而战。如秦二世时的陈胜吴广起义,《水浒传》中被逼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都是“官逼民反”下所产生的勇武之侠、仗义之士,因而被认为是统治阶级的破坏者。

五、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

西方中世纪的骑士制度不仅是对骑士道德和修养的一种规定,更是通过宗教对其进行约束,教会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名男子是否可以成为骑士,他们奉行“骑士是上帝的战士”这一基本准则。在中世纪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下,骑士将基督教作为自己的唯一信仰,把维护信仰、保护教会当成自己的责任,为教会而战,甚至可以为教会而死,其中为人熟知的事件就是“十字军东征”。因此,在此背景下出现的骑士文学也蒙上了一种宗教色彩,其中托马斯·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便是骑士制度与宗教文化相交织的代表作品,在骑士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完整地叙述了亚瑟称王的故事,以及以兰斯洛特为首的众多骑士一同寻找圣杯的故事。

而中国古代的游侠并无如此严苛的宗教束缚,他们大多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释道两教盛行之时,或归隐佛门,或在其他教会作为,但并没有将其作为真正的信仰,遵守教义,坚守教规。与忠君护教的骑士相比,中国古代游侠对于宗教的态度更多是一种暂时的热情罢了。他们行走于江湖之中,所向往的是对自由的追求,对“侠义”的坚持。

六、外在形象与行为举止

身穿铠甲,手执长枪,头盔护面,骑上一匹骏马南征北战,这是西欧中世纪骑士的基本装扮,注重仪态的彰显,举止优雅,待人和善,颇具绅士之风度。在这些装束和礼仪的规定下,骑士获得了贵妇人的青睐,从而成为情感的催化剂,促进了爱情的产生。游侠之中虽有衣装华美、修身养性之士,但并非主体,相比骑士的儒雅含蓄,他们大多举止豪放,不拘小节,不受任何拘束,不为繁杂的规范所累,而是遨游于自由的王国,按照自己的标准行正义之事。

七、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游侠与西欧中世纪骑士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差异,这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文化是文学产生的源头,文学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因此可以从众多文学作品中探寻到游侠文学与骑士文学在文化上的不同。尽管二者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他们所歌颂的游侠精神与骑士精神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某种共通之处。随着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西方文化将会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在新的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为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游侠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刘若愚.中国之侠[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黄永林.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的骑士文学之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1999,(2).

[3]汪涌豪.中国游侠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托馬斯·马洛礼.亚瑟王之死[M].陈才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5]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金慧玲.从侠士、骑士文学的对比看东西方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

[9]曹萌,赵丹丹.论《水浒传》对游侠精神的张扬[J].水浒争鸣,2008,(10).

[10]刘一羽.欧洲中世纪文学中的典雅爱情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11]张哲.圣杯、勇武与爱情交织的传奇——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基督教精神[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游侠骑士文化差异
游侠的两张面孔
从仗剑江湖到为国为民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多少级楼梯
只爱穷骑士的姑娘
浅论游侠
雨中游侠亮绝招
New Enem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