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取栓后出血转化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因子分析

2021-08-28 05:06胡玥林长纯梁怀彬刘建仁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年8期

胡玥,林长纯,梁怀彬,刘建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我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3]。AIS急性期一线治疗为血管再通,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机械取栓较静脉溶栓具有时间窗广、再通率高的优点,可更好改善脑组织血流灌注[4,5]。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脑卒中后首次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出血,再次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出血的现象,是取栓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的原因包括术中血管壁损伤、再灌注治疗、抗栓治疗等[6],同时也和患者血压、梗死严重程度等相关[7]。HT分为出血性梗死和脑实质血肿[8],和患者术后功能恶化相关[9,10]。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于2000年 由Barber等[11]学者提出,可用于评估AIS早期缺血改变。ASPECTS评分在静脉溶栓中广泛应用,ASPECTS评分≤7分是静脉溶栓后HT及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2-15],其预测价值较佳[16,17]。ASPECTS评分与6~24 h取栓患者3个月预后和神经功能改善相关[18]。

在既往研究中,ASPECTS评分在机械取栓结局的影响均以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作为评估标准,缺乏长期随访。本研究首次以患者1年长期预后为研究指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究ASPECTS评分和取栓再通后HT及长期预后的相关性和预测作用,指导临床诊疗决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前循环AIS取栓再通患者102例。纳入标准:确诊为AIS;行前循环机械取栓术治疗;取栓后血管再通,即脑血流灌注分级≥IIb级;取栓后24 h~1周内行头颅CT检查;此次发病前mRS评分≤1分。排除标准:有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等高出血风险;取栓前头颅CT平扫提示出血或肿瘤等其他疾病;临床资料不完善;术后1年失访。

本研究已获得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伦审2018-17-T17),患者或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和授权委托书。

1.2 方法

1.2.1 基线和临床资料收集 通过取栓数据库和电子病历系统完成采集,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既往脑卒中史、房颤史、冠心病史;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抗凝药服用史、抗血小板(platelet,PLT)药服用史。血管危险因素:急诊舒张压、急诊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D-D二聚体(D-dimer,D-D)、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病因亚型: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其他原因和不明原因型;手术相关指标: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术前ASPECTS评分、取栓次数、术前静脉溶栓治疗、入院至穿刺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

1.2.2 影像学评分资料采集 所有AIS患者均经过脑血管造影术及头颅磁共振证实。于取栓术前及取栓后行头颅CT平扫(西门子双源CT),术前ASPECTS评分由2名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年以上的医师盲法评估。取栓再通后24 h~1周行头颅CT判断是否出现HT,并据此分为HT组和NHT组。术后1年预后随访由专业科研护士完成,预后采用mRS评分评估,0~2分纳入预后良好组,3~6分纳入预后不良组。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中位数(Q25,Q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变量带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获取截点值并评估其预测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方法

入组患者行头颅CT平扫排除脑出血后,按照标准流程行机械取栓术,取栓术均为同一主刀医师。采用SOLITAIRE取栓支架取栓,并按照指南推荐给予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

2.2 分组及一般资料比较

共纳入患者102例,男61例,女41例;28~93岁。根据是否出现HT,分为HT组58例(56.9%)和NHT组44例(43.1%);根据随访1年的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56例(54.9%)和预后良好组46例(45.1%)。

各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可知,HT和NHT组、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的ASPECT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2);年龄(P=0.108)、冠心病(P=0.061)、LDL(P=0.078)和术前静脉溶栓(P=0.058)可能对术后HT产生影响;取栓次数(P=0.118)、到院至穿刺时间(P=0.098)和发病至穿刺时间(P=0.023)可能对长期预后产生影响;其他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2。

表1 HT组和NHT组临床资料比较[(±s)或%或M(Q25,Q75)]

表1 HT组和NHT组临床资料比较[(±s)或%或M(Q25,Q75)]

注:收缩压和舒张压为急诊时测量;NIHSS和ASPECTS为取栓前评分

组别NHT组HT组Z/t/χ2值P值例数44 58男性56.8 62.1-0.287 0.592年龄/岁56(66~79)73(59~83)-1.606 0.108高血压43.2 43.1 0.000 0.994卒中史15.9 15.5 0.003 0.957糖尿病25.0 25.9 0.010 0.921冠心病13.6 31.0 3.520 0.061房颤18.2 27.6 1.340 0.247吸烟31.8 31.0 0.001 0.933组别NHT组HT组Z/t/χ2值P值饮酒11.4 10.3 0.027 0.870用抗凝药9.1 5.2 0.144 0.704用抗PLT药20.5 13.8 0.799 0.37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0.9 53.4小动脉闭塞型0.0 0.0心源性栓塞型29.5 19.0不明原因型29.5 24.1其他明确病因0.0 3.4 4.539 0.209组别NHT组HT组Z/t/χ2值P值LDL/(mmol/L)3.1±1.0 3.2±0.7 3.158 0.078 HCY/(μmol/L)12.1(8.3~14.9)9.8(7.5~13.3)1.173 0.241 D-D/(mg/L)2.5(1.0~6.0)2.5(1.2~4.7)-0.162 0.871收缩压/mmHg 153(130~170)150(130~166)0.504 0.614舒张压/mmHg 82(70~92)86(75~100)-0.619 0.536组别NHT组HT组Z/t/χ2值P值NIHSS/分13±7 14±7 0.050 0.824 ASPECTS/分9(7~10)7(6~8)4.138 0.000术前静脉溶栓56.8 37.9 3.592 0.058取栓/次1(1~3)2(1~30)-0.199 0.839到院至穿刺/min 157(100~223)165(125~288)-1.177 0.239发病至穿刺/min 326(211~559)340(239~460)-0.199 0.842

表2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临床资料比较[(±s)或%或M(Q25,Q75)]

表2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临床资料比较[(±s)或%或M(Q25,Q75)]

注:收缩压和舒张压为急诊时测量;NIHSS和ASPECTS为取栓前评分

组别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Z/t/χ2值P值例数46 56男性60.9 58.9 0.040 0.842年龄/岁70(60~82)68(57~81)0.956 0.339高血压47.8 39.3 0.751 0.386卒中史10.9 19.6 1.470 0.225糖尿病19.6 30.4 1.549 0.213冠心病21.7 25.0 0.427 0.699房颤26.1 21.4 0.252 0.616吸烟26.1 35.7 1.087 0.297组别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Z/t/χ2值P值饮酒8.7 12.5 0.038 0.768用抗凝药6.5 7.1 0.015 0.902用抗PLT药17.4 16.1 0.032 0.859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5.7 50.0小动脉闭塞型0.0 0.0心源性栓塞型28.3 19.6不明原因型26.1 26.8其他明确病因0.0 3.6 3.295 0.348组别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Z/t/χ2值P值LDL/(mmol/L)3.0±0.8 3.2±0.9 0.590 0.444 HCY/(μmol/L)10.4(8.0~13.0)10.9(7.5~15.5)-0.045 0.964 D-D/(mg/L)2.3(0.9~5.1)2.6(1.5~5.5)-0.658 0.511收缩压/mmHg 150(131~167)150(130~170)-0.161 0.827舒张压/mmHg 86(76~100)81(70~93)1.074 0.283组别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Z/t/χ2值P值发病至穿刺/min 319(189~393)354(256~563)-2.276 0.023 NIHSS/分13±6 14±7 1.040 0.310 ASPECTS/分8(7~9)7(6~9)2.287 0.022术前静脉溶栓39.1 51.8 1.628 0.202取栓/次1(1~2)2(1~3)-1.563 0.118到院至穿刺/min 155(117~207)198(108~351)-1.653 0.098

2.3 术后发生HT及患者长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将上述影响因素代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取栓前ASPECTS评分是术后发生HT(P=0.001,OR=0.561,95%CI0.393~0.700)的影响因素;取栓前ASPECTS评分(P=0.022,OR=0.719,95%CI0.542~0.953)和发病至穿刺时间(P=0.042,OR=1.003,95%CI0.997~1.005)是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见表3、4。

表3 HT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表4 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ROC曲线分析显示,取栓前ASPECTS评分对HT有一定的预测能力(AUC=0.736,95%CI0.637~0.875,P=0.000);其截点为8.5(灵敏度81.0%,特异度54.5%,约登指数为0.355);取栓前ASPECTS评分<9分时,患者易发生再通后HT。取栓前ASPECTS评定对长期预后不良也有一定提示作用(AUC=0.630,95%CI=0.522~0.734,P=0.025);其截点为6.5(灵敏度89.1%,特异度39.3%,约登指数为0.284);取栓前ASPECTS评分<7分时,患者长期不良预后不良的可能性增加,见图1。

图1 取栓术后发生HT及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ROC曲线

3 讨论

本研究首次探究取栓前ASPECTS评分与取栓后1年长期预后的关系,发现取栓前ASPECTS评分为AIS患者取栓再通后HT和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当取栓前ASPECTS评分<9分时,患者发生取栓再通后HT的可能性更大,当ASPECTS评分<7分时,患者长期预后较差。发病至穿刺时间也是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头颅CT平扫是我国脑血管病首选检查方法。虽有研究报道,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ASPECTS评分或头颅CT灌注可较好显示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18,19],但我国多数基层医院不具备行此检查的设备及人员。头颅CT平扫可在卒中急性期鉴别出血性卒中[20],ASPECTS评分依靠其进行评分,可在取栓前对患者术后出血风险和长期预后进行评估,帮助快速制定诊疗方案[21],减少取栓发病至穿刺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当ASPECTS评分>8分时,排除禁忌后需尽快行机械取栓;当ASPECTS评分为7分或8分时,术后出血风险增加,但仍可从取栓治疗中获益,建议行取栓治疗,并调整用药方案预防术后HT发生;当ASPECTS评分<7分时,提示患者缺血损伤较为严重,术后出血风险大,长期预后不佳,此时取栓治疗决策需慎重。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①本研究为单中心,样本量较小,未来宜进行多中心验证。②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宜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③本研究ASPECTS评分由医师评定,目前已有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包括ASPECTS评分在内的影像学评分软件[22-25]。未来宜借助成熟的人工智能评分软件再次验证。③本研究选取前循环卒中患者,宜对后循环卒中患者进行补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