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朋飞
【摘要】 个性化学习适宜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特点,依据具体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和学习习惯、行为模式的有效转变,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强调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依照物理教学的理论和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充分考量学生的个体发展层次和特点,实现对学生个性的有效调动和充分展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网络视频资源平台的搭建,依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用网络授课的形式打造更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网络课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有效学习、乐于学习,养成物理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本文将从个性化学习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带动意义、网络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应用现状和在网络背景下开展个性化学习的行为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多角度,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中提升初中物理教学个性化学习的有效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 初中物理 个性学习 互联网 教学策略
引言:
基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网络化的初中物理教学更多的走入实际教学中,可以有助于学生转变传统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养成个性化学习和自主管理的实际能力,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利用个性化、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水平,又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对于物理教学的限制,实现教育全员化、随机化、灵活化,但在实际应用网络平台进行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对学生而言,其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水平处在较为活跃和关键时期,在应用此方法时如果教师、家长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会导致学生不能全员参与网络教学,部分学生受外界环境干扰也无法实现全程参与,更因为其教学的随意化和监管的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全力以赴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整理和网络教学环节的实时参与,既不能体现对个人的监督引导意义,又无法实现网络教学的实际意义。
对教师而言,在平台上开展网络教学,容易让教师放松进行实课教学时的紧张状态,不能充分调动教学积极性,实现课前的有效准备和信息的丰富化、扩大化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课上由于不能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有效交流,导致教师的教学状态较为松懈,也不好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教学资源的调控和教学重难点的突出;在通过课外作业进行教学质量的总结和把控时也容易由于时间空间的差距,不能有效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反馈。
部分教育网络平台的教育功能、教学内容雷同;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屏幕共享、开展直播或互动交流时由于软件或硬件设施的不同步容易产生教学实效化的差距,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整体把握;而部分平台上的扩展教育资源和内容较为匮乏,不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信息的查找扩充,无法实现应用网络平台扩充知识结构的目的。
基于以上现实问题,初中物理教师要在运用网络平台进行个性化教学时挖掘其背后产生的根本原因,找到相对应的解决辦法,有效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一、互联网+和个性化学习习惯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积极意义
1.1有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所包含的抽象化概念和规律不利于初中生运用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学习,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但应用互联网技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可以实现将物理教学内容、互联网技术、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需要进行有效综合的形式,教师将学生所了解的内容、生活情景、热点新闻以物理情境的方式进行展现,让学生在分析表面现象时发觉其背后的物理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
1.2有利于学生自主化学习方式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个性化开展初中物理知识的有效学习,可以突破原有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对于时间、空间、课堂教学氛围的依赖;依据网络资源优势,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为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以任务清单的展示方式让学生利用课前观看视频,整理学习内容,学习背景知识,并依照清单进行针对化的学习和重点化的掌握,教师也可以依照任务内容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问题,设计针对化的解决方案,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学生充分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提高个人学习能动性入手实现物理知识学习的有效化。
1.3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物理学科知识是以实验知识为基础,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实验信息进行分析,以推导和验证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而初中生的思维活跃、跳跃性、联动性较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此思维特点,运用互联网形式引导学生依照原有知识结构和基础进行个性化探讨和观察,并运用在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对个性学习方案、学习技巧的分享、交流和讨论,弥补个人学习的不足之处,综合运用集体智慧实现问题解决方式的创新。
二、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初中物理教学"个性化学习"的实践策略
2.1利用实验演示与微课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观察与学习,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抽象思维能力
物理知识可以通过物理实验进行验证和推导,也可以通过实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理解和掌握。但部分实验的展开和有效观察如果放在网络上进行,可以有利于学生对细节部分进行把握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并进行相关实验数据的交流。一方面可以改变进行课堂物理实验展示时,部分学生由于空间位置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观察的现状,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实现物理实验的多次展示和交流讨论。教师在制作相应微课视频时可以利用视频展示功能,将需要重点观察或记录的部分进行放大化处理和慢放展示,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堂为学生展示两组物体的对比图形,请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其长度的区别,在学生给出答案后为学生公布正确结果,向学生展示不同视觉条件和状况下肉眼观察数值与实际结果的差距,引导学生去思考差距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的观察。教师可以在展示的实验中用放大突出的形式表现实验中的某一个环节和准确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整理和记录,在第1次实验展示结束之后,邀请学生在线回答课程开始时预留的问题,用物理知识进行有效的解释和分析。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的方式调动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和巩固,有效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2.2利用网络课堂扩展更多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场景或现象,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
初中生思维活跃,对直观现象和有趣的生活场景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课件的丰富授课形式,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模式,将生活情境带入物理知识中,为学生创造进行知识与物理实践相结合探讨的机会。学生可以依据不同的生活常识和基础知识做出不同的理解与判断,在交流学习结果时既可以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也可以方便教师有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在进行直播授课或教学视频制作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形式实现图片、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组合,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时候,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对此部分知识如果进行直接讲述,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形成有效的理解和认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扩充知识内容和背景信息,如播放一段下雨天气时的气象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视频现象发现声音传播的不同规律,再结合道路运输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分别捂上耳朵和放下手看视频,通过与教学素材的互动,让学生对声音传播有初步的印象,再导入本课教学内容,了解具体的知识点,用网络信息资源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在生活环境中的存在可能性,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实现个性化探究意识的调动。
2.3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帮学生开展受限制的物理实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整理与学习
部分物理实验的开展受实验场地、实验条件、学校已有实验资源的限制,既不能实现实验的大规模展开和全员参与,又不能实现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目的,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有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交互设备进行物理实验的仿真化操作,让学生在实践应用的机会中锻炼个人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应用实验进行学习方法的验证和总结,从而提升整体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质量,有效活跃学生思维,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意识的调动和锻炼。
例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的时候,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将多种实验设施、实验资源和不同的实践物品进行图片化展示,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随机组合,选择不同的实验物品和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在模拟实验中验证个人的学习想法,通过已设定的科学实验程序,判定学生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实验问题和漏洞,并总结其中正确和成功的部分,优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并鼓励学生通过反复实验进行观察总结,实现物理知识的加工和内化,培养个人学科思维和核心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了互联网的有效发展和技术应用,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平台,实现对抽象物理知识的有效学习和科学学习,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帮助不同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构建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获得感。
参 考 文 献
[1] 徐小慧. “互联网+”时代初中物理教学中”个性化学习”的实践探索[J]. 读写算, 2020, No.1176(29):27-27.
[2] 謝维群. “互联网+”时代初中物理教学中“个性化学习”的实践分析[J]. 文渊(高中版), 2018, 000(011):142.
[3] 张三磊. 浅谈互联网时代初中物理教育教学[J]. 读天下(综合), 2020(6):0183-0183.
[4] 卢明雪.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