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探究

2021-08-27 17:44陈烜烨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古诗词传统

陈烜烨

[摘           要]  古诗词教育中,中职语文教师已经开始考虑如何使用现有资源,让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之后产生文化自信。由于考虑到古诗词是一种从时间跨度上来看,趋近于中华优秀民俗文化起源和生成时间的一种文化形式,因此很多教师开始考虑如何在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民俗文化。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语文教学;民俗文化;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3-0168-02

在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将工作重心放置在让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以及记忆上,该方法由于未能渗透民俗文化,一方面在一些特定的古诗词内,导致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难度骤增,另一方面由于未能渗透民俗文化,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对古诗词产生认知上的深度理解,此时学生无法将古诗词联系现实生活以最终产生文化自信。

一、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现状

(一)文化选择问题

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导致传统民俗文化的数量较多,这也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即使教师意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也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民俗文化的选择工作误区问题[1]。另外,虽然大多数古诗词教学中,其中可以展现各类文化,但是古诗词内含有的文化特征已经和当前的民族文化之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区别,两者之间的唯一关联就是内核,比如纪念某一个人物,或者表现当地的一种风俗,由于文化表现形式上,古代与现代存在根本性区别,或者一些古代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思想完全不同,这就导致教师即使要展现这类文化,也难以通过对相关文化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

(二)渗透方法问题

在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现对各类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意味着教师必须要能够全面放弃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且轻车熟路的教育方式,即不再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意图通过不断重复直接理解古诗词,要求教师必须在授课中做到旁征博引。比如在学生熟练阅读,乃至于背诵古诗词时,将古诗词内展现的节日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节日或传统文化对接,让学生立足于现实来理解古诗词,之后则可以让古诗词反作用于民俗文化了解方面,只不过该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备课,这很可能导致学生实际拥有的学习时间,或者教师的教育时间与课时的总授课时间不符,甚至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教师很可能在相对应的考核时间段内无法完成授课任务。另一方面,在文化信息的展现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果,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互联网资源来获得各类资料,在学生看来,如果该资料是之前本人并未接触到的相关信息,此时学生会在课堂上投入所有精力应用于各类信息的了解过程,但是只要有一些资料,学生之前已经自发了解过,那么教师在授课时就很难全身心投入,可以说采用该方法,对教师查找资料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提出了极高要求,则教师为了可以降低教育难度,通常会自主放弃渗透传统问题,导致采取的渗透工作模式和学生的认知思想不同。

(三)思维建设问题

要借助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最终要让学生建立主动性的知识探索思维,该思维的使用过程,可以让学生一方面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对各类民俗传统文化产生更高兴趣,另一方面则可以在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知识时,立即使用古诗词中的语句或者整篇诗歌,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中,已经建立了一种思维上的双向传递关系,在初始阶段的教育中,当前教师只是让学生理解各类古诗词内容,通过背诵古诗词或者理解释义,让学生对各类知识有深度的理解,此时教师必须意识到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重视民俗文化。但是该教育方法只是一种知识的直接传递模式,并不是让学生可以深度构造出古诗词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思想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对学生来说,古诗词和民俗文化之间自发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体系,两者之间未能建立沟通桥梁,这反映了在思维建设方面的脱节。

(四)成果跟踪问题

要借助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此时就必须建立专门使用的成果跟踪机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以及其他的思维模式来主动识别所有的信息[2]。

目前,一方面教师尚未建立科学的专用跟踪制度,此时即使学生并不参与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但是教师也无法识别这类学习问题,甚至一些学生采用“表演式”学习方式,表面构造了融合性思维,但是实际上是缺乏理解的。另一方面教师即使建立了跟踪机制,也只是分析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情况,对民俗文化的认知视作是延展知识无法考核,这是一种对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的偏差性跟踪方案。

二、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方法

(一)资源选择方法

从当前的教材中可以发现,针对古诗词的内容,通常是对情感的表达,而对传统的民俗文化并没有过多的涉及,无论是屈原的《国殇》《离骚》,还是杜甫的《登高》,都是对家国情怀或者自身情绪的表达,其中并不含有传统民俗文化。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本文认为要渗透传统民俗文化,教师使用的资料可以不受限于教材内的古诗词。

比如教师向学生发布的资料是王安石的《元日》,该诗歌属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只不过在小学阶段,学生只是有一定了解,但是对于诗歌中的一些涉及传统民俗文化类信息未能理解,比如“新桃”“旧符”就是古代的一种春节时专门使用,寄托了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装饰物,在当代的春节中,无论是春联还是“福”字,都是新桃和旧符的一种替代品,但是当前的节日中并不会对其替换,这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方面的发展和变更。此时可以以这一古诗为教育资料,形成一种见微知著性的教学模式,比如直接让学生朗诵,当然一些学生认为该诗歌属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此时会对诗歌不屑一顾,之后教师使用班级内装配的多媒体设备,直接展现这首诗歌内具有的古代春节传统文化特征,并且对一些学生不理解的信息着重讲解,此时就实现对学生文化储备上的升级,如果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地讲解,则会更加全面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古代文化,同时基于对现代春节习俗的对比以分析文化发展特點,全面加深学生的认知。

(二)课程目标树立

课程目标的树立,需要科学建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对于短期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从中自主发掘所对应的文化习俗,对于长期目标,则是无论在文化习俗的自行了解还是古诗词的阅读阶段,可以形成相互对立、融合的学习思维,即阅读古诗词时,学生可自行考虑诗词中是否含有传统文化,该过程教师需要直接向学生展示古诗词篇章,且让学生阅读,同时直接在课堂上提问,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从中找到信息。最后让学生背诵古诗词以加强积累。

比如某节课中,教师发布的材料为晏殊的《中秋月》,从诗歌的表现上来看,既包括中秋传统文化习俗的相关信息,也在其中投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教师发布了诗歌之后并不直接提出要求,学生要在熟读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比如问题:“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什么?”至于看到的事物教师不作限定,发现一些学生会倾向于情感分析,另一些学生则分析该诗歌的创作背景。之后教师要讲解该诗歌中涵盖的关于中秋的传统文化,并且要强调晏殊并不是要介绍中秋节,而是主要借助中秋佳节表现自己的情感,在事物的描写中做到了个人情感的深入融合。通过这种层次递进式的授课,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词中传统文化思想与个人情感之间具有良好的对接关系。

(三)渗透思维培养

在渗透思维的培养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授课中的所有部分,而并非单独涵盖古诗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使用信息发布方法,让学生具备自主探究和自主信息发掘的思维,而并不是直接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资源[3]。

比如在《采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授课手段,直接向学生讲解《采薇》中所存在的基础性知识,并说明其中所蕴含的人文观念,之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诗经》中含有大量展现先秦时期文化特征的作品,同时教师也要佐证该信息,借助某一篇的文章内容,直接介绍其中所含有的人文景观,并且也要说明相对应的人文思想、人文理念和人文素养。同时也要使用现代化的工作观点,研究该文化能否适应现代社会,该方法的使用,实现了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扩展,并且可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之后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内就可以通过自行查阅《诗经》中的相关篇章来获得这类信息,这不但会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主动与传统文化思想建立关联,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四)教育成果跟踪

教育成果的跟踪阶段,要分成初期教育阶段和后期教育阶段两个时间段,初期教学过程,无论是学生的写作还是学生自行阅读中,都考虑是否可以采用古诗词中的语句来刻画所想要描写的个人情感,或者在古诗词学习中,主动探讨该文章内所含有的优秀文化思想[4]。在古诗词的引用阶段,初期教育过程中,学生通常不具备运用古诗词的思想,或者认为如果在文章内引用了某一句古诗词,会让整篇文章的风格提高,是一种获得更高分数的手段。如果产生了这一思想,学生很可能会生搬硬套,这显然不适合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此时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所有撰写的文章中必须引用古诗词,但是古诗词要按照本意或者现代认知下的引申义在文章中加入,同时上下文间必须正确对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问题包括跟踪不足问题、思维构造问题、课堂目标问题等,这类问题的存在显然无法充分起到思想渗透作用。这类问题的解决过程,要依托于不同的工作方法、工作观点和工作表现挖掘所有信息,并不限于教材內的资源向学生发布学习资料,并跟踪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怡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变迁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2]陈佳.文化自信视阈下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选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9.

[3]窦慧榕.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建议[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19.

[4]杨茵.活用“乡土文化”,优化中职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16(10):78-80.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古诗词传统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猜诗词
少年力斗传统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