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研究

2021-08-27 08:45白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3期
关键词:话语思政政治

白蕾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互联网群体传播背景下课堂生态已然发生重构,进而也影响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形成机制。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师应顺应时代形势,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从服务教育对象、打通师生关系、创新话语体系、树立跨界思维着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关    键   词]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3-0011-03

课堂教学是课堂场域中师生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特殊交往和对话。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通过构建、表达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念及相关行为进行引导、调控,进而实现话语权。当前我们进入了“一个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的传播主体极端多元化的时代,即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1]。这一时代人与媒介深度融合,引发交往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也改变了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机制。因而如何提升新时代下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互联网群体传播背景下课堂教学生态重塑

传统课堂教学场域相对封闭,教学进度预先设定,教育者主导教学设计,系统传授教学内容,自成一个稳定有序的生态系统。而互联网群体传播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正被重塑。

(一)课堂时空界限打破,虚拟与现实相互交织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借助移动终端,用户可以在同一空间在历史与现实间随时穿越,亦可在同一时间在现场与他场随意切换,各场域时空边界被模糊,超时空信息传递、社交互动成为常态。这一时代特性使得课堂不再局限于封闭的教室,而成为一个开放的场域,当下课时与历史节点可以产生交叠,课堂情境与社会环境的关联度提高。加上VR、AR技术的发展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直接在课堂场域实现历史场景的高度还原和社会场景的仿真展现,師生不仅可视、可听,而且可触、可参与,从而“带来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同一化”[2],课堂形态因此更加丰富多样。

(二)教育对象个性凸显,言行范式趋于浅表化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塑造了教育对象独特的心理和行为范式,这个时代人人皆可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以往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有着强烈主体意识的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对象不再满足于教师单方面的指导,而更渴望平等交流和获得尊重。而信息生产主体多元化带来的信息产能过剩,使得“整个产业环境和传播模式都以用户(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导”[1],个性化需求因此被激发并彰显,关照自身利益成为教育对象对课堂教学的第一需求。与此同时,信息过载也使人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加上无所不能的移动终端,教学对象在课堂常常“一心多用”,他们倾向于接受能够快速理解、直观醒目的教学内容,在解读和解决问题时,他们惰于深入思考,或直接依赖搜索,或随心所欲,凭感而发,而不顾理性逻辑。

(三)各路领袖参与教学,课堂转变为“博弈堂”

互联网群体传播背景下开放性的课堂场域,使得传统由教育制度赋予教师作为唯一可以在课堂中规定议程设置,传道授业解惑的“垄断”地位很难再保持。通过移动终端,其他领域的“意见领袖”亦可凭借更广博的阅历经验,更精致的形象包装和更巧妙的话语表达以不在场方式参与教学,争夺教育对象注意力资源。同时,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为用户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便捷的搜索引擎使用户直达相关信息,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延伸阅读,因而传统教学中教育者的知识优势被拉平,教育对象也不再轻易顺从,而倾向以质疑甚至是挑战心态对待教师,课堂由此变迁为“博弈堂”。

(四)教学资源海量丰富,信息化课堂成为常态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人与媒介深度融合,“互联网+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新常态,表现为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已成为课堂常规配置,各种互动类教学软件大量开发并投入使用,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教学管理更加便捷高效。同时互联网群体传播背景下井喷式的信息生产模式使教师能够快速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大大增强,而这些也促使信息化素养成为教师和培养教育对象应具备的素质之一,由此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

二、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课堂生态重塑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课堂生态的重塑带来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交流方式的深刻变化,从而改变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机制及其话语权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可控性降低

“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对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起着重要作用。”[3]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借助技术手段,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更丰富、更逼真的课堂语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由于课堂场域日益开放,课堂情境与社会环境关联度提高,课堂语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加,从而可能干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顺利传播和准确理解。同时由于教育对象可以在不同话语时空切换,因此他们更容易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创设的语境之外,屏蔽或者断章取义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师话语权被重新分配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建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要体现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如前所述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下课堂已成为“博弈堂”,思政课教师的话语空间亦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网络各路意见领袖以及教育对象的挤压。另外,课堂生态的重塑也带来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内涵的扩容,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通过话语进行议程设置和引导调控,还需要对来自网络及教育对象的多元话语进行辨别、澄清乃至斗争,以及熟练利用信息化技术挖掘话语资源、创新话语体系。多重任务集于一身极易分散教师精力,从而使其在行使话语权过程中易偏离话语原本传递的教学意图。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文本易被碎片化

“任何成功的交际都取决于听话人对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准确理解。”[3]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话语为载体,带有明确教育目的的特殊交往实践活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由于课堂开放度和信息化提升,思政课教师得以获得更丰富的话语资源以更恰当地向教育对象传递教学意图。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文本也面临着内外双向“碎片化”风险,即外在形形色色的多元话语渗入课堂,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导力;内在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教育对象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依照自身需求去解读教师话语,使得科学严谨、逻辑严密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文本极易受到肢解、误读甚至抵触和否定,进而影响教学意图的准确传递。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易受阻滞干扰

话语传播方式影响着话语的传播范围和效果。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传播是基于人际关系网络进行的,呈现出多向互动的网状传播图景。这一传播方式使得关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话语的影响力,因而思政课教师不再是天然居于话语中心地位,只有善于经营师生关系的思政课教师才有可能获得话语权,同时教育对象之间丰富而强韧的关系网络亦使其在课堂中极易形成与教师相抗衡的话语影响力。同时借助各类社会化媒体,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既有益于增进彼此沟通的深度,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异的风险,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效果。

三、互联网群体传播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互联网群体传播背景下课堂生态重塑及由此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机制的变化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新时代课堂新生态,围绕“对谁说、谁来说、说什么、怎么说”这一核心问题,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努力提升新时代背景下的话语权。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应用数字技术,精准描绘对象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4]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和引导力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对象的接受和认可,特别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个体需要被激发,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更应把尊重教育对象主体性,了解并满足其个性需要,为他们答疑解惑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新技术为我们精准掌握学情提供了现实途径。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数据分析,思政课教师可在课前从两个方面精准描绘教育对象,一方面从信息消费者角度,根据教育对象搜索的关键词统计其选择信息内容的偏好、兴趣点,从中判断他们的现实需要,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从信息生产者角度,统计教育对象惯用语及表达方式,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态度能力基础和思维模式,以此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语料库,并进一步为合理构建话语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奠定基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話语接地气、化人心。

(二)打通师生关系,树立教师权威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每个信息生产者都是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1],而每个节点的连接数量和强度直接关系到个体话语的音量和影响力。因而思政课教师应重视加强与教育对象在课堂内外、网上网下的关系建设,一方面要重视加强与教育对象的直接联系,增加与教育对象互动的频率和深度。在建立直接关系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利用多种社交平台,并借助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专业优势,提高敏锐性和交流表达能力,争当“第一发言人”,及时引导议程,掌控话风,切实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以此增进教育对象对教师的亲近感、信任感,并使其将此情感迁移至课堂教学中,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也不能忽视建立与教育对象的间接关系,特别是注重同教育对象喜欢的意见领袖建立关系,以此扩大与教育对象共同的人际圈,增加共同话题,并通过这些意见领袖实现借力,使他们成为教师的“扩音器”,增强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面和渗透力。

(三)恪守话语底线,坚持守正创新

“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一旦量变突破底线,即达到质变的关节点,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5]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特征,表现为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课程,还表现为该课程旨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正是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应坚守的话语底线。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反映不同利益、不同价值取向的话语纷繁复杂,侵染课堂,因而思政课教师应当在变化中融入坚守,坚定政治立场, 坚守道德法律底线,增强理论自信,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应当在坚守中迎接变化,一方面从突破互联网群体传播中存在的话语表达碎片化、浅层化,真实性不确定等局限着手,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收集各平台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并甄别筛选出真实可靠和有价值的材料,按照历史线索或理论逻辑加以整合,实现话语集合创新,精准供给;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还应当树立创新意识,善于突破思维定式,发现新视角、新观点,并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在与教育对象线上线下交流中获得新体验,挖掘新素材,进而创造出能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能契合教育对象心灵世界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实现话语原始创新。

(四)树立跨界思维,内外一体设计

如前分析,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各种媒介平台、信息技术已融入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互联网世界与课堂实景相互交融,“互联网+课堂”已成为常态。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树立跨界思维,构建新的课堂话语传播格局。“跨界思维是指用融合、交叉和跨界的视角和眼光分析问题、配置资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6]就提升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而言,首先教师应坚持内容为王,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定一致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内外一体设计,利用并针对不同媒介的话语风格和交互模式,形成多元化的话语表达和教育对象接收、参与方式。例如,思政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一方面在课中依然重视利用传统授课方式,注重认知性话语表达,着重讲清教学内容内在逻辑和重难点问题,为教育对象澄清认识,答疑释惑;另一方面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利用各种信息媒介传播情感性话语和行为指导性话语,给教育对象提供关注、解读、评论和参与机会,为课堂教学做好情感铺垫,增强与他们的情感共振。或配合VR、AR技术使教育对象获得沉浸式体验,促进其态度和行为转变,从而全方位增强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针对性和传播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隋岩.群体传播时代: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影响[J].新华文摘(半月刊),2019(667).

[2]彭兰.重构的时空:移动互联网新趋向及其影响[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3(3).

[3]索振羽.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材系列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9-03-21.

[5]亢世勇,刘海润.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6]廖祥忠.未来传媒:我们的思考与教育的责任[J].现代传播,2019(3).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政治
画与理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办公室政治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雷人话语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