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T+3J”培养模式,提升新时代学前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

2021-08-27 17:18陈爽樊华丽李宁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3期
关键词:阶段职业内容

陈爽 樊华丽 李宁

[摘           要]  国家近年来大规模建设幼儿园,使其硬件水平足以满足“全媒体+教育”需求,但幼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幼儿园硬件设施不匹配无法将硬件作用最大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学前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入手,建构“T+3J”培养模式,使其就业前掌握整合运用学前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的能力,就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

[关    键   词]  教育技术能力;“T+3J”培养模式;实践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3-0106-02

我國正处于脱贫攻坚战役的关键时期,教育减贫是扶贫的重要手段,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家加大投入建设满足新时代教育需求的幼儿园,随着成千上万所幼儿园拔地而起,能够满足“全媒体”教育的硬件设施配备日趋完善,但能够有效调用硬件设备的幼儿教师则不足。鉴于此,建构联通幼儿园实际工作需求、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帮助学前专业学生适应毕业后“全媒体+教育”工作环境十分必要。

一、新时代“全媒体+教育”环境下,学前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对133名学前专业学生、152名幼儿园教师和62名幼儿园园长就其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掌握情况、应用需求等进行调研,而后将调研结果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总结发现,当前学前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课程少,培养时间设置不合理

当前主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这两门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且开设时间多在学生专业认知最为模糊的入学第一年,致使学生出现学习需求不明确、把握不住学习重点的情况,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学校应将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贯穿专业学习的始终,使学习比重随着专业认知的加深而加深。

(二)有限学习时间内的学习内容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

因仅作为基础课学习,学习内容各专业都一样,学习内容与专业需求之间缺乏联系,使所学内容仅能适用于幼儿园办公,不能有效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各种工作情境。所以,应开发教育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应用情境并从中提炼学习内容,再将学习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对专业认知的深浅需求等分别编入基础课和专业课中。

(三)传统教学方法较难调动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操作演示法等计算机教育常用的方法不符合学前专业学生“在动中学、在玩中学”的学习特点,所以难以吸引学生投入较多的学习精力,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应多采用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小组合作、情景教学、模拟课堂等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习效率。

(四)校内缺乏有效累积教育技术能力的实践途径

技能学习用进废退,经常练习才能巩固学习效果、拓宽学习内容,学生累积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若仅限于课堂会疏于练习,掌握效果不佳。所以应由学校层面制定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并设置对应的活动、比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丰富其技能的累积途径,使技能在实践运用中日趋完善。

二、构建“T+3J”培养模式,提升学前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

研究者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与职业生涯周期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正式学习理论、TPACK理念等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学生主体性”和“理实一体化”原则建构满足培养需求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一)“T+3J”结构设计及内涵

引入“实践共同体”概念并将“实践共同体”简称“T”,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按照专业认知深浅程度划分为“职业知识与技能储备阶段(J1)”“职业角色体验阶段(J2)”“职业知识与技能提升阶段(J3)”在内的三个能力培养阶段简称为“3J”,建构“T+3J”能力培养模式如下图。

“T”是整个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由学前专业学生、幼儿园专家型教师、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三种不同身份构成。

“职业知识与技能储备阶段(J1)”为新入校到实习前的学习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学习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形象建立了感性认知,对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了基础但尚无系统的了解。此阶段学生适合通过基础课、课外学生管理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等途径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学生在“T”中主要获得院校教师教授的技术,参与院校教师组织的实践小组。

“职业角色体验阶段(J2)”,即实习阶段,是学生整合并运用自己前一阶段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形成整体、客观的职业认知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学生有两个任务,一是通过运用使技术更为娴熟;二是通过观察幼儿园工作实际提炼幼儿园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J3”的学习奠定基础。此阶段学生适合通过包括MOOC在内的各类非正式学习方式巩固和发展个人的教育技术能力。学生在“T”中主要获得院校教师的远程技术指导、幼儿园专家型教师提供的实践场景及运用效果反馈。

“职业知识与技能提升阶段(J3)”,即学生实习返校至毕业的学习时段,此时学生已经历“J2”,对职业本身有了客观系统的认识,并初步具备教育技术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整合运用的能力。但因非正式学习无法解决的发展性问题,需通过引入学前专业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并采用学生亲近熟悉的诸如舞台展示、项目教学等方法升华教育技术能力。学生在“T”中主要获得院校教师的技术指导、幼儿园专家型教师给予的项目指导及成果实用效果反馈。

(二)“T+3J”培養形式及内容

“T+3J”培养模式中,培养内容按照对职业认知需求的深浅程度编入“J1”和“J3”中,由培养内容的特点确定培养形式。

1.“J1”培养形式及内容

根据该阶段学生特点采用基础课程讲授与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形式,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教育技术能力。组建“学生管理小组”和“学生课外活动小组”两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作为技术教学的补充形式。

“学生管理小组”是在院校教师指导下参与实训室管理维护、负责大型活动技术支持,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教育技术能力;“课外活动小组”是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参与课程,课程内容可随院校教师掌握的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情况变化,由学期末舞台汇报后教师反馈检验成效,二者培养内容见表1。

2.“J2”培养内容及形式

“J2”是承上启下的阶段,主要作用是查漏补缺,在强化职业认知中积累教育技术应用的典型工作情境;院校教师通过建立在线学习QQ、微信群分享教育技术应用方法、资源网站并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在MOOC平台定期更新微课、发布学习任务、收集学生作品并给予指导这两种非正式学习途径锻炼学生运用技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整合运用学前专业知识、教育技术的能力。

3.“J3”培养内容及形式

该阶段学生已具备较为全面客观的职业认知,此时引入学前专业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培养整合运用学前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的能力,培养内容见表2。

三、结语

“T+3J”培养模式根据学前专业学生专业发展周期中各阶段特点,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分阶段确定培养形式及内容,有效解决了当前仅凭借1~2门课程学习而导致的学习效果欠佳问题,帮助学前专业学生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和个人职业素养,从容应对新时代全媒体环境下的工作需求,这是解决我国当前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不足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小康.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4):94-95.

[2]高明,解月光.基于混合模式实践共同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10.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阶段职业内容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我爱的职业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