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馨慧 赵妍妍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构建是高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构建健康、进步的人格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微媒体的优势,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义利观、金钱观、处世观诸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 键 词] “天人合一”;大学生;人格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4-0046-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的讲话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全新思路。微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微媒体获取信息便捷的方式,一方面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微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旨在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
张岱年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他说:“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点,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1]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学者在继承前人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补充与完善,他们普遍重视人生、完善本性、和谐完美,这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构建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一、仁信为本:“天人合一”的道德观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要求人们要去主动顺应天道。人的道德规范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衡量标准。孔子对“仁”这一理念阐述得最为深刻,他把“仁”作为人修身处世的道德规范,《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仁”的论述,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把亲亲之爱扩展到对所有人的爱,如“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古人把这些作为为人处世的法则。在“仁”思想的规范与指引之下,要求人们对社会有一种责任与担当,对他人有一份仁慈与博爱。正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制约,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平等相待、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正实现和谐相处。
儒家对“诚”也是极其重视的。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诚是人类道德的根本,能够达到自我完善与他人完善的品德。天是至诚之大道,人道也追求至诚,人道与天道一样持有诚的秉性,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础,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传承这种美德。大学生是社会最重要的细胞,他们的诚信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修养,把诚信作为人高尚的追求。反之,如果大学生失去诚信,将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与完善,人们对社会道德有了新的准则,但诚信依然有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大学生要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观念,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
二、轻财重义:“天人合一”的义利观
当今社会,追求利益是人最原始的本性,“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华传统道德准则是“轻财重义”。戴德的《大戴礼记·四书》云:“圣,知之华也;知,仁之实也;仁,信之器也;信,义之重也;义,利之本也。委利生孽。”[3]这里把重利看作是罪恶的来源,注重“义”才是获利的根本。儒家的学者认为“义”是人善良的天性,代表着天道,而“利”是人心中私欲的表现。如果人们为了获利,就会导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局面,更有甚至会出现“弑君”的恶果。儒家认为义与利,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他们极力号召人们重义轻利、去利存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他们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世事无绝对,儒家也言利,荀子认为“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利也”。统治者不给百姓利益还要从百姓那里获利,倒不如先给百姓利益,然后再从百姓那里获得利益,结果更为有利。对普通人而言,要让他人获利,他人获利之后再获得利益。如古代的商人做生意,面对顾客可以有赊账的规矩,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常年去咸亨酒店赊酒,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赊账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下层百姓,手头缺钱而货又急需,不得不赊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策林》中写道:“圣人非不好利也,利在于利万人;非不好富也,富在于富天下。”[4]这句话写出了古人眼中的“利”,也是对儒家传统义利观的概括。
儒家传统义利观作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內容,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评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义利观的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微媒体手段宣传儒家传统的义利观,让大学生能够正视义利观的现实取向和价值选择,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道德提升、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乐善好施:“天人合一”的金钱观
儒家认为金钱观即贫富观,董仲舒认为:“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人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5]程颢则称赞:“富贵不淫贫自乐,男儿到此是豪雄。”[6]儒家学者认为一个人是否贫富,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要学会顺应天命,富人要以善为本,天必佑之,不义之富,有如浮云。富不能骄傲,不可以以富欺贫。唐代李颀《别梁锽》诗:“莫言贫贱长可欺,履篑成山当有时。莫言富贵长可托,本槿朝看暮还落。”[7]古人如果要是富裕,一般都是遵循两个行事准则,一是行事谨慎,不骄不躁,秉心处事;二是乐善好施,广积阴德,福荫子孙。这种思想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受佛家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思想的影响,古人大多以好施而积善业,求近福而远祸作为人生信条。因此,儒家把乐善好施作为人生要事。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天道和人道都是平等博爱的。人立身处世要有轻财重义、舍己救人的道德品格,这是他们极力推崇的理想境界。他们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易·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种因果循环的思想虽然从根本上说,他们乐善好施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财福,为子孙积累更多的福报。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今社会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网络上很多人想尽办法去吸引人气,甚至有的大街上装疯卖傻来博取大众的眼球。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渗透到高校中,影响了高校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因此,我们应该以儒家思想“天人合一”中金钱观教育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认识,耐得住寂寞,勤俭为荣,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同时,要把握好分寸,一定程度上肯定大学生对金钱的合理追求,使他们学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提倡经过自己的努力,将来把知识储备转化为物质财富。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讲究教育的艺术与方法,通过循循善诱,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四、和气待人:“天人合一”的处世观
儒家思想“天人合一”中阐述人道与天道的和谐统一,《易经》中论述阴阳之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两个方面。阳性之刚健,阴性之柔顺,对于阴阳二者,《春秋繁露》中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而后生。”[8]阴阳要和谐才能生万物。本来阴阳和谐的本意是为了判定事物是否处于正常的状态,人们由自然现象推及人类社会,使阴阳和谐的思想上升到哲学思维,使“和谐”思想成为在各个场合都适用的一种思潮。“和谐”具体体现在处世上,就是“中庸”的观念,是“和气待人”的处事观。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都是我们传承至今的哲理。在待人接物上,要学会持中之道,即古人所说的“中庸”,遇事情不急躁,克制自己的欲望,实际上就是要以“和气”待人。
如果一个人能和气待人,双方交谈时能使对方产生愉悦的情绪。因为快乐会使人受到熏陶,能使人建立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而与之相反,怒目金刚式的交谈,势必会导致对方反感,产生不良的人际关系。当今各行各业都极力提倡“微笑”服务,可见,微笑有助于人與人之间建立友谊,增进人际互相谅解和信任的机会,事情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都是受长辈过分的宠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偏执、脾气暴躁,容易导致人际关系恶化,这种“坏脾气”在学习与工作中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天人合一”的处世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当今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潜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影响,让他们学会和气待人、和气处事、平情应物。
总之,以上四端基本概括了“天人合一”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健康人格的构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在微媒体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儒家为人处世的准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格,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让大学生健康人格构建工作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黄怀信.大戴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4]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王锡九.李颀诗歌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8](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5.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