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艳 张灵军
摘 要: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中,实验探究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指导以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因此,以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作为切入点,旨在重点研究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验探究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物理,并通过实验操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发现学习问题,及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以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策略。因此,实验探究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
首先,实验探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在实验探究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对物理知识充满兴趣,产生探究欲望,并在攻克一道道难题中获得成功的自豪感。其次,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理解。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物理概念与规律,在头脑中形成全新的知识框架,并在动手实践中掌握这些规律,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最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综合发展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学会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有效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在长期训练中,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综合能力,为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二、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探究
兴趣是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只有产生兴趣才会有学习欲望,才会积极参与探究学习。因此,要设计有趣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例如,针对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设计趣味性的实验内容,通过实验现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学习“力”的相互作用时,可以用弹簧将物体悬挂于空中,并保持静止,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弹簧对物的作用力的方向“通过什么能看出力是相互作用的?”在探究中学生发现“弹簧对物的力是竖直向上拉的,而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相等,再观察弹簧的形变得知这两个力向着相反的方向作用。”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被有趣的实验过程所吸引,从而产生兴趣并参与思考,探究物理问题,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问题,增强探究意识
学生参与实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要保证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中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一个问题对后面的问题要有启发效果,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例如,在学习色光混合活动时,引导学生观察怎样能从白光中得到某一种色光。可以这样设计“在三棱镜的作用下白光变成七色光,当它通过红色玻璃纸时与玻璃纸相同的条纹为什么消失了?”原因是:红色玻璃纸只能从红光透过并将其他色光吸收掉。那么“当太阳光通过红色玻璃纸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又该用什么方法在白光中获得某种色光呢?”这样启发性的问题设计,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其探究意识,同时促进知识与智力的共同发展。
(三)引导猜测想象,发掘潜能
猜测与想象是学生通过已有表象进行再创新的过程,在实验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猜测与想象,以不断激发他们的潜能。在实验之前先对其结果做一番猜测,再通过实验进行想象。例如,学习“物态变化”中关于水的沸腾时,学生先将烧杯与试管装入水再将试管放进烧杯,这时提问“若在一定的时间里加热烧杯,里面的水会沸腾吗?试管里的水是否会沸腾?”通过提问学生开始猜测整个实验的步骤及会产生的现象,然后通过实践操作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加以分析,并找到问题的原因,明白我们的猜测是缺乏科学理论依据的,因此猜测并不准确,还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
(四)利用生活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知识都源于生活,而物理知识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将生活物理现象引入课堂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初中物理中,教材的内容和研究问题还很浅显,此时的教学目的就是利用科学专业术语对生活现象进行描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变化规律,掌握知识内容。如,在讲解日食与月食时,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它是如何形成的?当这些自然现象出现时,他们并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与规律,所以需要教师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课堂讲解。可以用教学设备模拟什么是日食与月食,把体育用具中的篮球看作地球,排球看作月球,利用打开的手电筒作为太阳,然后开始模拟实验。关闭灯光让教室暗下来,将“太阳”“地球”“月球”放在同一直线上,仔细观察,再转动“太阳”继续观察,这时的“地球”“月球”就发生了变化,由于光线被遮挡住才会出现日食与月食现象。利用这样的实验方法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在不断分析与思考中提高探究能力。
总之,初中物理實验探究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融入探究性的物理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善于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之后的探究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正琼.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2]孟莲.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2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