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华
摘 要:数学魔术是一种益智类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游戏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传统单调的数学课堂转变为趣味课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数学魔术进行研究,选择科学合理的数学魔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分析魔术引入数学课堂应遵循的原则,详细探讨了数学魔术在小学中段中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魔术;趣味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应该由教学成绩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方式必须更加灵活。近年来数学魔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集中,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活跃的优势,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有重要意义。
一、魔术引入数学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1.把握魔术外壳和知识内核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数学魔术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牢牢把握魔术的“外壳”和“知识内核”,“外壳”指的是魔术表演的全过程,而“知识内核”指的是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将魔术本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数学魔术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数学教师应该把握魔术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这是数学教师将魔术引入数学课堂必须遵循的原则,否则就会出现“舍本逐末”的情况,对于数学教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精心筹备魔术表演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魔术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对魔术表演的整个过程精心准备,只有流畅的魔术表演过程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数学魔术进行思考。数学魔术表演的过程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设”,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悬念。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魔术表演编排的过程中,需要将数学知识点合理地编排到魔术表演之中,牢牢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使整个魔术在事先“预设”的状态下进行。
3.以魔术引导学生的动态生成
在数学魔术的表演过程中,进行“预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最后的结果。教师在表演魔术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对魔术本身进行思考,当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想法的时候,不能马上给学生解答,应该让学生在心中保留自身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完整个数学魔术表演。这种带着问题观看数学魔术表演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动态思维生成的过程。
二、数学魔术在小学中段中的实践与应用
1.在数学魔术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倾向于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也会失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对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然要改革小学的数学教育模式。数学魔术是一种游戏教学法,通过使用基于游戏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数学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在游戏中使用基于游戏的教育模式自然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向学生传达更复杂和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魔术游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深理解,减轻学习数学的压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游戏教学模式。数学魔术还可以作为课前引导,使学生能够对接下来的数学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有趣味性。
2.选择难度适宜的数学魔术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師要选择难度适宜的数学魔术进行教学,数学魔术的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学生会很难对魔术进行理解,也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乘减混合运算”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选择数学魔术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透视骰子”的数学魔术。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准备魔术道具,魔术道具主要包括一个薯片罐、三个骰子。小学数学教师自己扮演魔术师,并告诉学生自己有“透视眼”,能够看清楚薯片罐中骰子正面点数之和。具体操作:小学数学教师邀请学生将三个骰子堆放在一起,在播放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转过身面向黑板,保证看不到骰子。学生放完骰子之后,盖紧薯片罐。结果是无论学生怎么堆放骰子,教师都能够准确说出骰子的正面点数之和,所有的学生都对这个数学魔术非常感兴趣。这个魔术的原理是,骰子两个相对面的点数之和一定为7,因此无论骰子如何堆放,只要将最上面的点数减去,那么剩余的就是重叠面之和。这个魔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减混合运算”和“7的乘法口诀”,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数学教学实例。
总之,传统小学数学课堂过于枯燥,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将数学魔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数学魔术的教学方法时,应该分清教学的主次,以数学知识点为主、数学魔术的教学方法为辅,从而使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擎天.浅析数学魔术在小学中段中的实践与应用[J].教育论坛,2020,9(16):154.
[2]李晓峰.数学魔术在小学中段中的实践与应用[J].教学研究,2019,10(1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