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深入学习并领会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经验,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从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入手,探索改善中学生亲子关系问题的策略,以期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与父母、与社会和解的中学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亲子矛盾;家校共育;改善策略
新课程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目标。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成功的教育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学校教育的结合。我在我校做了针对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继而探究改善学生家庭教育、实现家校共育的策略。接受问卷调查的共136人,其中家长68人,学生68人。
调查结果汇总如下:(1)55%的家长和45%的学生认为家庭教育中自律缺失和家长的焦虑情绪引起的亲子矛盾升级对家庭教育效果有较大影响;(2)45%的家长和40%的学生认为亲子交流有障碍;(3)10%的学生生长在单亲家庭,很少和父母交流。
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不难得出:(1)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履行缺失以及对学校教育效果的超额预期造成了家校共育变为单一的学校教育;(2)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阻碍了学校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3)促进亲子关系及家庭教育改善是当前社会的普遍问题。
为了达成良好的中学生教育,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探究和谐亲子关系及家校关系的建立。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劳动教育
正确的“三观”是如何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是方向问题。和谐的亲子关系离不开亲子双方相互的劳动认可。在中学生中开展适当的劳动教育也是当代教育的趋势,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首选场所,适当的家务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情感完善,让孩子体验劳动成果,获得有意义的价值体验,认同他人的劳动结果,从而尊重劳动者,尊重父母。
二、陪伴教育,感谢有你
当前很多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越来越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满足大于精神满足。长此以往,造成孩子的亲情冷淡,自我封闭,和父母之间缺乏交流与理解,从而导致很多孩子向父母无限度地进行物质索取,情感缺失,价值观错位。隔代教育、单亲教育、寄宿教育等普遍存在,父母缺席教育造成严重的家庭教育缺失,造成当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不断上升,给学生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给学校教育造成极大阻力。
三、改变教育方式
通过在本校做调查,我发现我校学生父母“怒吼式”教育现象普遍存在,“怒吼式”教育是父母缺乏教育策略的表现,其教育效果与当前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学校可向家长推送系统的教育专家如何实现良好家庭教育的资源,向家长渗透正确的家庭教育策略,使家长认识到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并学习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减少“怒吼式”教育,有效交流,实现爱的教育,尊重孩子,做到爱有度、责有据。
四、学校教育中要了解学生,重点关注
知己知彼,团结协作,建立系统、有效的家校联系模式,互相沟通,相互合作,与家长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摸排新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并建立问题家庭档案,要求教师熟悉自己所教班级的问题档案并重点关注家庭教育欠缺的学生,为亲子双方有效交流搭建桥梁并对单亲和失亲孩子加以重点关爱。德育为先,孝道传承。“德育決不能是凌空蹈虚、陈旧迂腐。”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改变思维,紧跟时代教育步伐,深刻理解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德,决定命运。善,改变人生。百善为先,把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孝道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为改善家庭教育做出努力。
五、传承经典,文化熏陶
建设主题明确的和谐师生“招牌”文化校园,让学生在和谐的主旋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尊师文化璀璨夺目。新时代的教育理念需要重新重视尊师文化。尊师、孝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孝亲、尊师的人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尊师、孝亲教育能极大促进家校共育的发展。
六、加强思政教育,关注心理
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突出时代性、实际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促进其为之奋斗。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由成绩第一转变为身心健康第一。学校将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化,制定严格的、系统的、主题明确的、覆盖整个学段的心理辅导课程。心理辅导课的主题应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心理保健策略。
家庭是土壤,学生是种子,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土壤肥沃,种子饱满,园丁勤劳,环境适宜,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促进,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精诚合作,才能减少教育过程中的遗憾与失误,才能更好地践行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注: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课背景下凸显出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及家校共育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号:BY[2020]G405。
作者简介:任鸿雁(1980.8—),女,汉族,甘肃庆阳市正宁县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