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知识的理解有限,此外在诸多学科中,历史科目因为其年代久远,朝代众多,知识点繁杂,学生的自我整合能力有限,这就导致教学效率不断下降。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同时还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达到这一目的,本文进行了策略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教学;核心素养;学习兴趣;策略分析
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意识到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应该及时的转变教学方式,但是由于教师受以往的教学经验影响过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就使得新时期的历史教学难以有效的进行。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该以兴趣教学为主,适当结合问题进行互动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以及唯物史观,对此本文就以上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如今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气氛沉闷,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大数据时代,所接收到的信息增多,但是课本教材知识并没有相应的拓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师生之间缺乏课上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了解,造成教师讲自己的,学生敷衍听讲的局面,学习氛围不佳;此外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要目的,即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唯物史观以及家国情怀。但是老师对其概念不了解,导致自身对历史素养的培养不重视,从而致使历史教学效率下降。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以及相应的教学原因,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二、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
(一)适当进行知识拓展,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我们处于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较多,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想法,但是历史教材内容有限,不能及时的进行知识拓展,教师也没有及时的进行课外的知识拓展,这就导致学生的兴趣逐渐下降。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及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拓展,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法国的历史,比如“太阳王”路易十四以及拿破仑的生平。教师可以借助拿破仑的对手威灵顿公爵的评价进行讲述,威灵顿曾说“同时代下,没有谁比拿破仑做的更出色。他的軍队,尤其是法国军队,对他是绝对无条件的信任。”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在拿破仑第一次战败之后,拿破仑之所以没有被杀死,因为他的根基还在。在拿破仑回来时,在巴黎瞬间集结28万人的队伍,在遭遇滑铁卢之后,路易十八以及布吕歇尔希望处死拿破仑,但是威灵顿公爵反对,最终被流放。教师可以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威灵顿的名言:“一场战争的胜利,是继失败之后最让人痛心的事。”以此培养学生向往和平的意识。
(二)进行课堂问答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德全教授说过:“教学是由问题构成的,教学的一切都可以说成是问题的衍生物,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就在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即“问题是教学逻辑的起点”。对此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课堂问答教学,其关键是问题的设计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问题的设计从低到高分成了四个层次:第一,低层次集中型问题,即进行再现性思考,强调记忆和保持;第二,高层次集中型问题,即超越记忆的生产性思考,强调对材料的组织和理解;第三,低层次分析型问题,即批判性思考,强调分析信息,发现原因,得出结论,寻找依据;第四,高层次分析型问题,即原创性和评价性思考,强调作出预测,解决问题。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按金字塔形式把问题的四个层次呈现出来。同时在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为接下来的历史教学创造便利,逐渐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依次进行如下问题的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大体经过有什么?”“根据材料分析产生这些阶段特征的原因有哪些?”“天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依据材料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通过不同层次问题的设计,逐步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引发了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深层次思考,从而为顺利完成教学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好了铺垫。教师还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讲述《资政新篇》的内容,教师还可以讲解天王洪秀全以及东王杨秀清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述洪天贵福所写的打油诗:“老爷识见高,世世辅清朝”以及“清朝皇帝万万岁,乱臣贼子总难跑。”借助相应材料的补充,让学生深刻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已经气息奄奄的大清王朝,其作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这一运动的最终失败。培养学生探究以及思辨能力,为高效的历史教学打下基础。
(三)结合历史地图,培养时空观念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相比于枯燥的文字,更加擅长阅读图片以及视频信息,历史教材中也具有大量的地图以及图片,教师可以借此创设教学情境,适当结合历史地图进行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教学时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参与其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课堂,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便利,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述《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地图和相关视频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让学生体会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重重困难,理解其行动被称为“凿空”的深刻含义。教师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为何张骞在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时相比第一次要容易一些?”引导学生关注同时期的其他事件。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得出在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指挥漠北战役,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威胁,所以相比第一次容易一些。时空穿越到了现代,“丝路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教师补充“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突出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和地图、视频的展示,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