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琰
摘 要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词的韵律美、情感美和意象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本文分析了品味古诗词魅力的有效教学方法,期望对彰显高中语文之美有所帮助。
关键词 古诗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在审美教育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尤为突出,高中语文教材中辑录了多首古诗词名篇,为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素材。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词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深度解析古诗词的情感层次,再通过群文阅读丰富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一、反复诵读,品味韵律美
诵读是品味、感知、领悟古诗词的有效方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划分古诗词的节奏,把握好诵读时的语气,从而读出古诗词的情感态度,享受古诗词营造的美妙韵律,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魅力。
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这首词情感丰富,韵律感鲜明,语言直白易懂,在诵读教学中,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式地读出每一个语句和字词,则难以领悟词人的情感变化。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细细揣摩每一句的情感和语气,根据词的节奏韵律读出美感,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对作品内涵进行推敲,进入词人的境遇中,使学生与词人、文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诵读指导过程如下:词作开篇提出一个问题,“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一问题看似不合乎情理,却能够引起读者的品读兴趣,学生应用好奇、疑问的语气诵读;“往事知多少”充满作者的无尽感慨,指导学生结合李煜身处的境地进行朗读。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景色,古代诗人常用这两个意象描述祥和气息,但是李煜在面对这些景色时却徒增烦恼,易引起学生的不解。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李煜创作这首词时正处于囚徒生活中,这与他昔日的帝王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他产生了凄凉、悲哀的情绪;“小楼昨夜又听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交代了亡国之恨,解释了第一句的情感源头所在,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读“又”,读出词人的悲哀之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词人对故国的深深思念,表明作者已经跌入痛苦的深渊,学生应进一步读出痛苦的情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带有强烈的情感冲击,表明作者的悲愤如同江水一般奔流不息,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喷薄而出的气势。
在古诗词诵读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带领学生一同感受作者通过诗句表达的情感变化,进而使学生融入到词人的生活境遇中,通过对诗文反复诵读,读出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诵读能力。
二、深度解析,品味情感美
古诗词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易产生隔膜,很难体会到古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魅力。基于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度解析,一层层细味古诗词的情感意蕴,摸索古诗词的情感脉络,使学生进入到更高的审美境界中,体会到古诗词的情感美。
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这首词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情感,用简短的词句表达了作者丧夫的悲痛、迟暮的哀伤、流离的苦闷以及对故国的思念。对于这些复杂的情感,学生很难凭借自己的阅读体会去深入感知,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情感脉络,掌握诗词的情感层次过渡。深度解析如下:在诗词第一句,作者用十四字叠词道出了不安、冷清、迷蒙、飘忽的孤独之感;为排解孤独,作者一人独酌,但却看到了大雁南飞,“大雁”本身带有悲秋的氛围,这使得作者想起了“旧时相识”的丈夫,从孤单感过渡到思归、思人的情感,加剧了作者的悲伤情绪;诗词写道“满地黄花”,形容作者自己日渐憔悴的样子,青春如同枯萎凋零的花瓣不再有生机活力,使得作者从孤独、失落的情绪进入到失望、绝望;作者盼望天黑,想要逃避惹人伤心的情景,但是就在视线逐渐昏暗的时候,“点点滴滴”的雨滴声又唤醒了作者的听觉,干扰着作者的情绪,使作者感到凄凉毫无止境。通过上述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李清照的情感变化进行总结,具体分为五个层次的情感过渡,即无由来的失落感、回忆亡夫的悲伤感、感叹岁月的悲郁感、孤独难褪的无奈感、无休无止的凄凉感。在学生理清这首诗词情感脉络的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一同诵读诗词,从诗词的字里行间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悟作者丰富的情感变化。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古诗词的情感基调变化为品读主线,让学生细细咀嚼古诗词中的每一个词句,使学生能够深入到古诗词的核心情感之中,体会古诗词营造的情感之美,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
三、群文阅读,品味意象美
意象是古诗词中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在品味古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古诗词所描述的意象,理解意象深层次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内涵。高中古诗词教学倡导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将群文阅读应用到古诗词的意象美品鉴教学中,通过采取精读课内文本与略读课外文本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古诗词的意象美。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首词通过“月”来寄托生命情感,教师可以设置“月有阴晴圆缺”的议题开展群文阅读,对比不同古诗词中“月”的不同意象内涵。群文阅读篇目可确定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月怀远》《出塞》(王昌龄)、《诗经·月出》,这些古诗词都将“月”作为主要意象,但是所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教师先让学生梳理教材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情感脉络,评析与“月”有关的句子,之后再去品味其他课外古诗词中月的意象,体会不同诗词中“月”的审美意蕴和作者情感。学生通过研读古诗词的内涵,认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月”承载了作者对永恒与短暂的思考,在苏轼看来“月”是永恒存在的,而人生短暂,只能通过赏月聊以宽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月”承载着逝去的美好时光,李煜通过“月”表达了对时过境迁的感叹;《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月”表达了离别时的凄凉之感,柳永通过“残月”诉说着热恋之人离别后的孤独凄冷;《望月怀远》中的“月”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张九龄用“明月”抒发对故土和故人的思念;《出塞》中的“月”象征着征战的情景,王昌龄用“明月”映射出战争的残酷;《诗经·月出》中的“月”象征着美人,用皎洁的月光寓意美好的事物。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诗文中“月”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月”在诗文中的意境渲染作用,使学生能够对同一意象进行多维度、多层面解读,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路径,使学生以同一意象為主线分析不同古诗词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思维。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精读课内古诗词,略读课外古诗词,将精读中对意象的理解经验迁移到略读中对课外古诗词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材中辑录的古诗词极具审美鉴赏价值,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佳素材。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反复诵读、深度解析、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品味古诗词的魅力,体会高中语文课文的美感,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力和审美力。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