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丽,赵飞,张彤艳,马志玲,肖雅琳
(邯郸市中心医院1.东区妇四科,2.西区普外二科 河北 邯郸056001)
子宫内膜不仅具有高度的增殖活性,还具有周期性更新的特性,并受卵巢激素变化的调节[1]。子宫内膜的来源与循环的骨髓干细胞有关,也可能与内膜中残留的胚胎干细胞有关[2]。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属于一类多能干细胞,是从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出来的。PMSCs 具有易贴壁生长的特性,其生物学特性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具备高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3-4]。对哺乳类动物和人类来说子宫内膜是维持正常生殖能力的必要条件[5]。有研究表明[6],子宫内膜损伤可导致不孕,损伤的子宫内膜会出现大量的瘢痕化,导致子宫供血不足,影响胚胎着床。由于机体子宫功能和内环境的有序性和复杂性,因此目前无良好的治疗方法,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临床开始使用干细胞诱导分化修复子宫内膜[7-8]。本研究模拟子宫微环境诱导大鼠PMSCs 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以期为临床运用干细胞分化修复子宫内膜提供依据。
实验动物:选择2月龄的SD 大鼠,体重150~180 g,由南京君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实验试剂:DMEM 培养基(美国HyClone 公司),兔抗大鼠波形蛋白抗体、小鼠抗大鼠角蛋白抗体(美国Gibco 公司),兔抗大鼠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18(CK-18)、细胞角蛋白19(CK-19)、上皮膜抗原(EMA)抗体(上海钰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MEM/F12 培养液(杭州吉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1.2.1 大鼠PMSCs 原代培养及传代将雌、雄大鼠按1∶3 合笼,于第2 天上午8:00 查看是否有阴栓形成,如有则确定为受孕,记为ES。进入无菌室,将孕13.5 d 的SD 大鼠处死,75%酒精消毒20 min 后,放入超净工作台内,打开腹腔及子宫,可见有成串胎鼠,剪开羊膜后从脐带胎盘端离断,收集所有胎盘,用无菌盐水冲洗,小心去除残余脐带和羊膜组织,将剩余的胎盘组织用无菌组织剪剪成1 mm×1 mm×1 mm 的小块。将组织放入50 ml 的离心管中,加入混合酶(胰蛋白酶∶I 型胶原酶=1∶1),放入37℃水浴箱内消化50 min,消化过程中每隔20 min 摇动1 次,最终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 终止消化,随即用200 μm的不锈钢筛滤掉未消化的组织,过滤后的细胞液以1 000 r/min 离心10 min,收集细胞沉淀。在一次性的15 ml 离心管内加入5 ml 由1.131 g/ml 的percoll 液和PBS 混合制成1.073 g/ml 的细胞分离液,用培养基将细胞沉淀混匀后缓慢加入细胞分离液中,然后900 r/min 离心25 min,离心后用移液管小心地吸取白膜层,PBS 洗涤收集的细胞,离心后去除PBS,最终用含10% FBS 的DMEM 培养液吹洗管内细胞制成悬液,将细胞以1×l06/ml 接种至标记好的25 cm×25 cm 培养瓶中,置于培养箱内,其温度设置为37℃,CO2浓度为5%。3 d后首次换液,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细胞增殖状况。根据细胞生长情况每2~3 天换液1 次,待细胞铺满瓶底约80%以上时,消化细胞,以l∶2 比例进行传代。
1.2.2 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取生长良好的第3 代PMSCs 制备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浓度为2×104个/ml 接种到24 孔板,每孔接种0.5 ml,放入37℃、5% CO2培养箱内培养,每天随机选取3 个培养孔,胰酶消化后计算每孔细胞数,取3 孔内细胞数均值,待细胞长满时停止计数。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胞数为纵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连续观察14 d,未计数细胞每3 天换液1 次。
1.2.3 子宫内膜诱导培养液的制备将1%戊巴比妥钠40 mg/kg 麻醉后的雌性SD 大鼠,置于超净工作台上消毒,准备各种器械、试剂、耗材,打开腹腔取出双侧子宫,用PBS 冲洗3 次以去掉组织表面血污,放入加有双抗、PBS 的60 mm 培养皿中清洗,小心去除最外层的浆膜层,纵行剖开后再横向剪成0.3~0.5 cm 的小段,称取湿重,按100 g/L 加入DMEM 培养基,4℃摇床震荡2 h,4℃冰箱过夜,4℃、3 000 r/min离心30 min,离心后吸取上清液,用一次性无菌过滤器过滤至新的离心管内,密封,置入-20℃冰箱冷冻保存。
1.2.4 大鼠PMSCs 体外诱导分化子宫内膜细胞取出装有大鼠第3 代PMSCs 的培养瓶,去除原有培养基,向瓶内加入少许消化酶,以能覆满瓶底为限,室温下消化1~2 min 后轻轻摇晃,当显微镜下发现细胞回缩、间隙增大、细胞变类圆形时,立即终止消化,吸除培养瓶内的混合液。加入培养基,用移液管轻轻吹打瓶壁细胞制成细胞悬液,以1×106个/ml 接种于60 mm 培养皿,待细胞达80%以上融合时,吸除原有培养基,加入无菌子宫内膜诱导培养液,放入培养箱内继续培养,每3 天换1 次液,连续14 d,对照组DMEM 培养基培养。每天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当细胞基本长满培养皿底时,吸除旧的培养液,加入消化酶少许,以能覆满瓶底为限,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扁平梭形细胞脱落情况。当观察到大多数扁平梭形的细胞变圆并开始脱落时,立即加入2 ml 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终止消化。用移液管缓慢轻轻地吹打细胞后弃去培养皿内液体;再用少许培养基冲洗2 次,加入培养基后继续培养3 d,再次观察细胞情况。若镜下仍见扁平梭形细胞,可再重复1 次上述胰酶消化法,将扁平梭形细胞去除。
1.2.5 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细胞中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的表达将第3 代PMSCs 以5×104个/ml 接种于24 孔培养板中,培养液为含5%FBS 的DMEM/F12,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含有20%的子宫内膜诱导培养液,对照组使用含有5%的FBS 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增殖情况,培养5 d 后,弃去培养基,使用PBS清洗3 次,5 min/次,弃去PBS,将盖玻片取出,摆放于铺有蜡膜的150 mm×150 mm 的培养皿中,细胞面朝上并做标记。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15 min,再用PBS 清洗2 次,3 min/次,加入5%的BSA 在室温下封闭处理30 min。将兔抗大鼠波形蛋白抗体、小鼠抗大鼠角蛋白抗体按1∶50 在封闭液中稀释,40 μl/盖玻片,在室温下孵育1 h。将一抗吸除,使用PBS 清洗3 次,5 min/次,加入5%的BSA 在室温下封闭处理30 min,吸除封闭液,用PBS 清洗3 次,5 min/次。分别加入1∶500 稀释的FITC 标记的抗兔IgG、抗小鼠IgG,40 μl/盖玻片,在室温下孵育1 h。吸除二抗,用PBS 清洗3 次,每次10 min。滴加0.5 μg/ml 的DAPI 进行染核处理,40 μl/盖玻片,在室温下孵育2 min,用PBS 清洗3 次,5 min/次。用蒸馏水漂洗1 次,将盖玻片夹起,吸水纸吸干,将细胞面朝下,封边处理,做标记。在荧光显微镜下阅片,拍照。
1.2.6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查CK7、CK18、CK19、EMA mRNA 相对表达量将第3代PMSCs 以5×104个/ml 接种于6 孔培养板中,培养液为含5% FBS 的DMEM/F12,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含有20%的子宫内膜诱导培养液,1×10-7β-雌二醇,对照组使用含有5%的FBS 的培养基。培养5 d 后,用PBS 清洗PMSCs6 孔培养板,加入Trizol 0.6 ml/孔,轻轻吹打,收集细胞,置于1.5 ml的离心管中,室温下静置5 min,再加入120 μl 的氯仿(约为RNAiso 的1/5 体积量),剧烈震荡30 s,室温下静置5 min,4℃下12 000 r/min,离心15 min,取其上清液,移入400 μl 的异丙醇,震荡处理,摇匀,室温下静置5 min,4℃下12 000 r/min,离心10 min,弃除上清液,将75% 1 ml 的乙醇加入至离心管中清洗沉淀,4℃下12 000 r/min,离心5 min,弃除上清液,留取RNA 沉淀,重复上述步骤,彻底清洗RNA 沉淀,在室温环境下进行干燥沉淀处理,加入20 μl DEPC 水溶解RNA 沉淀,轻轻吹打,取20 μl 的RNA,加入198 μl 样品稀释液,测定OD值、浓度,进行逆转录反应,依次加入反应物2.5 μl稀释10 倍的PCR 缓冲液,1.5 μl MgCl2溶液,0.5 μl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最后加水配成总体积为25 μl的反应体系。CK-7 正向引物:5'-GTTCCATTTGCA AAGGCTGT-3';反向引物:5'-CAGGTGGTTATCCC GAAAGA-3'。CK-18 正向引物:5'-GCTCTGCCAGG CGCCCAGCTACGG-3';反向引物:5'-CAGGCGGTC GTTCAGGCTTTGCATG-3'。CK-19 正向引物:5'-TCGCCAAGATCCTGAGTGA-3'; 反向引物:5'-TCCGTTTCTGCCAGTGTGT-3'。EMA 正向引物:5'-GTACCTCCTCTCACCTCCTCCAA-3';反向引物:5'-CGTCGTGGACATTGATGGTACC-3'。GAPDH 正向引物:5'-AGCGGGAAATCGTGCGTG-3';反向引物:5'-CAGGGTACAGGTGGTGCC-3'。PCR 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1 min;55℃变性1 min;72℃退火1 min,进行35 个循环,72℃延伸5 min,重复最少3 次,GAPDH 作为内参照,采用2-△△Ct法计算CK-7、CK-18、CK-19、EMA mRNA 相对表达量。
1.2.7 Western blotting 检测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相对表达量将第3 代PMSCs 以5×104个/ml 接种于24 孔培养板中,培养液为含5%FBS 的DMEM/F12,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含有20%的子宫内膜诱导培养液,1×10-7β-雌二醇,对照组使用含有5%的FBS 的培养基。培养5 d 后,每1×106个细胞加入500 μl 的细胞裂解液,细胞裂解后提取总蛋白,BAC 法检测蛋白浓度,取等量的蛋白样本25 μg,进行5% 的SDS-PAGE,将蛋白转移至PVDF 膜,10%的脱脂奶粉封闭2 h,分别加入兔抗大鼠波形蛋白抗体、小鼠抗大鼠角蛋白抗体和β-actin 抗体,在4℃环境下孵育过夜,TBST 清洗3 次,加入ECL 荧光底物显色,在暗室使用高敏感的X 射线胶片进行曝光显影。检测波形蛋白、角蛋白条带和β-actin 蛋白条带的灰度值,目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目的蛋白条带灰度值/内参条带灰度值。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原代细胞刚接种至培养瓶时可见大量悬浮圆形细胞(见图1A),接种7 d 后倒置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贴着培养瓶的壁生长,圆形细胞开始延伸,变成梭形或不规则形,轮廓清晰,仍有部分细胞呈圆形(见图1B),培养14 d 后细胞几乎铺满瓶,细胞的形态为漩涡状排列的均一长梭形细胞,可传代(见图1C);一般传代后细胞7~8 d 即可扩增至再次传代。
图1 大鼠PMSCs的形态特点
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数量逐渐增加。见图2。
图2 细胞生长曲线图
诱导14 d 后,显维镜下观察部分细胞呈基质细胞改变,较扁平,呈梭形,核不明显,排列无规律;部分其他细胞多角形,排列成团,核比较圆而大,呈现出上皮样细胞的改变。用胰酶消化法获得较高纯度的上皮样细胞。HE 染色可见上皮样细胞均呈多角形,胞浆呈淡红色,胞核呈淡蓝色(见图3)。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角蛋白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部分细胞出现绿色荧光,即为角蛋白表达呈阳性,对照组只有胞核为蓝色荧光。说明PMSCs 不表达角蛋白,诱导后的角蛋白为阳性,即呈现上皮样细胞改变(见图4A、4B)。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出现大量绿色荧光,对照组只有胞核为蓝色荧光。说明PMSCs 不表达波形蛋白,诱导后的波形蛋白为阳性,即呈现上皮样细胞改变(见图4C、4D)。
图3 上皮样细胞改变(HE染色×50)
图4 角蛋白、波形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100)
两组CK-7、CK-18、CK-19、EMA mRNA 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CK-7、CK-18、CK-19、EMA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s)
表1 两组CK-7、CK-18、CK-19、EMA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s)
组别对照组实验组t 值P 值CK-7 mRNA 1.00±0.01 2.41±0.36 31.628 0.000 CK-18 mRNA 1.00±0.01 4.20±0.61 65.193 0.000 CK-19 mRNA 1.00±0.01 2.15±0.33 28.641 0.000 EMA mRNA 1.00±0.01 3.62±0.44 53.617 0.000
两组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见图5和表2。
图5 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比较
表2 两组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s)
表2 两组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s)
组别对照组实验组t 值P 值波形蛋白1.00±0.01 3.27±0.50 44.208 0.000角蛋白1.00±0.01 5.49±0.73 84.065 0.000
间充质干细胞属于一类多能干细胞,能够在多类组织中提取,例数胎盘、骨髓及脂肪组织中,在一定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会被诱导分化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9]。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高的免疫调节能力和较低的免疫原性,因此使用干细胞对不孕患者进行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关注[10]。PMSCs 是从胎盘中提取出来的,其具备多向分化的潜能和自我更新增殖的能力,能够通过诱导分化为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等[11-13]。子宫维持着女性的生殖能力,其中子宫内膜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是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而功能层更新、脱落和再生与月经周期有关[14]。子宫内膜受到损伤会导致闭经、不孕等疾病的发生,对女性的健康和生殖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15]。PMSCs 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培养条件相同,且胎盘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因此本文模拟子宫微环境诱导大鼠PMSCs 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样方向进行分化。
本研究提取大鼠PMSCs,并制备子宫内膜诱导培养液,进行大鼠PMSCs 体外诱导分化子宫内膜细胞实验。有研究实验发现人和大鼠的子宫内膜的微环境中,PMSCs 可有效分化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16]。另有研究表明[17],通过移植PMSCs 和雌激素对宫腔粘连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且治愈性较高,并在后续的治疗和体外受精胚胎移入中成功受孕。PMSCs 在子宫微环境中通过诱导可能会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通过对PMSCs 的移植能够治疗子宫内膜干细胞缺失类疾病,能够作为子宫外干细胞的来源,将子宫内膜组织进行重建,起到治疗的作用[18-20]。本实验中,通过制备子宫内膜条件培养液,诱导PMSCs 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进行分化,结果显示实验组PMSCs 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成功。亦有实验[21]通过不同的培养方式诱导PMSCs 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结果显示在含有20%的子宫内膜诱导培养液,1×10-7β-雌二醇培养液中的PMSCs 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成功,与本文结果一致。
细胞角蛋白是一种主要在上皮细胞的骨架上表达的蛋白,能够有效维持上皮细胞的形态完整性[22]。波形蛋白主要在非表皮细胞和间叶细胞中存在,也在骨骼肌和心肌Z 盘中的Ⅲ型中间纤丝内存在,作为一种纤丝蛋白,能够维持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的特定空间。波形蛋白和角蛋白常被应用于间充质干细胞和上皮细胞的表达[23-24]。本实验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部分细胞出现绿色荧光,即为角蛋白表达呈阳性,对照组只有胞核为蓝色荧光。说明PMSCs 不表达角蛋白,诱导后的细胞角蛋白阳性,即呈现上皮细胞改变。实验组细胞出现大量绿色荧光,对照组只有胞核为蓝色荧光。说明PMSCs 不表达波形蛋白,诱导后的细胞波形蛋白阳性,即呈现上皮细胞改变。此结果说明在诱导后PMSCs 成功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有研究[25]提取PMSCs 并制备子宫内膜条件培养液,诱导PMSCs 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进行分化,使用免疫荧光法对波形蛋白和角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后波形蛋白和角蛋白均表达,说明其模拟子宫微环境将PMSCs 诱导至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成功,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另外本文还对两组CK-7、CK-18、CK-19、EMA mRNA 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CK-7、CK-18、CK-19、EMA mRNA 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模拟子宫微环境诱导PMSCs 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成功。有研究[26-27]使用RT-PCR 对模拟子宫微环境诱导PMSCs 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和单纯PMSCs 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的CK-7、CK-18、CK-19、EMA 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模拟微环境下的PMSCs 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成功,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PMSCs 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能够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且在内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和外源性因素的作用下,诱导PMSCs 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作用更显著,为临床不孕患者使用PMSCs 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