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结构,运用联觉提高学生音乐感知力

2021-08-26 07:16吴婷
求知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音乐理论小学音乐

摘 要:小学音乐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聆听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带来的美,萌发表现美与创造美的激情。音乐是情感的载体,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抒发情感、启迪智慧。教师要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抒发内心情感,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音乐理论;小学音乐;音乐情感;歌词创编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2-0083-02

引    言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作品用情感联系不同的人,满足人们对情感的需求。联觉是一种感知体验,是由一种知觉体验唤起另一种知觉体验,是非自主的,没有经过大脑有意识的处理过的,是无意识的、本能的。人是感情动物,这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鲜明的特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课堂结构,运用联觉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情感充沛的素材,歌唱美好生活,引导学生崇善、向善,陶冶学生情操。教师要注意优化课堂,竭力发挥音乐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让他们的人格趋于完善。小学音乐教师该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运用联觉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通过联觉,促进学生音乐感知力的提高

每首音乐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作者内心情感的集中体现。当前的音乐教学更加强调共情、强调音乐体验。联觉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音乐审美体验,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触动,进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特征[1]。

(一)视觉肢体感觉的联动

音乐关注情感渗透,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每首音乐都有其独特的情感,有的欢快活泼,有的温柔婉转,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激情昂扬。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产生联觉效应,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情感中。例如,在教学《苗岭的早晨》这首音乐作品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视频欣赏苗岭的风光,听鸟鸣,看连绵不断的山峦,一切是那么美好;接着,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仔细聆听音乐的特点,并提问:“美丽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那里风景怎样?”“你能将听到的音乐用手势表示出来吗?”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势展示旋律,听觉与动作相结合,这是一种沉浸式的聆听,是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手舞足蹈。在第二乐章里,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介绍苗族民族乐器芦笙、木鼓,学生跟着轻松活泼的音乐不由自主地扭跨、踢腿、蹦跳,仿佛自己也来到了苗族的寨子,和苗族人民一起欢歌舞蹈。

(二)听觉中鉴赏力的提高

音乐重视听觉欣赏,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要积极创设优良的音乐环境,让学生的听觉器官更加敏锐;要巧妙运用联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观察力与鉴赏力,使他们精细、敏锐地发现音乐中的微妙变化。例如,在欣赏音乐作品《十面埋伏》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乐曲中的力度、速度和节奏旋律的变化。在欣赏“埋伏”片段时,学生先仔细聆听,感知乐曲旋律的变化,在熟悉乐曲后用模唱的方式唱出音乐旋律,用声音表现乐曲的不同变化。这样,学生的听觉敏锐力就能在不断训练中得到有效提高,其鉴赏水平也能够随之提升。

二、通过联觉,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包含的情感丰富,而联觉是感知觉达到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教师要通过音乐教学,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一)模仿动态,用音乐建立起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音乐歌唱真、善、美,摒弃假、恶、丑。音乐是传播积极思想的工具,音乐中的积极情感对人的思想具有感染性,教师要借助音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等积极情感。

例如,在教學《金孔雀轻轻跳》这首作品时,由于学生一开始就从音乐的旋律中判断出了这首音乐作品是傣族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优美的傣族风光:在西双版纳,早晨的阳光被微微的薄雾笼罩,远处层峦叠嶂。山野中泥土混着花的香味扑鼻而来,一群群漫步在山野的孔雀就像山间精灵一样,在林中嬉戏、玩闹,饮水的、吃虫子的、梳理羽毛的、开屏的;溪水里、草地上,一只只孔雀是那么可爱,那么迷人……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掌握了孔雀的不同动态,在欣赏《金孔雀轻轻跳》时,他们情不自禁地边唱边模仿孔雀做出梳理羽毛、开屏、饮水等不同动作。在模仿孔雀开屏时,有的学生站起来转圈让裙子飞舞,有的学生五指张开不断抖动表示孔雀开屏。学生在模仿孔雀的动态中,既了解了孔雀的生活习性,激发了热爱动物的情感,又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傣族音乐的活泼,激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感受文化,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其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音乐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利用音乐的传播性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在讲授《新年好》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过年时贴春联、放鞭炮和剪窗花时的场景,让学生感受我国的民俗风情,并更好地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习俗。学生用欢乐、活泼的声音演绎歌曲,抒发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之后的自由活动环节,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剪窗花、做红灯笼、写毛笔字,将教室装饰成过年的情景。学生在歌唱之余相互祝福和拜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

三、通过联觉,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注重情感抒发,音乐表现力是衡量学生掌握音乐的标准。学生自信地演唱歌曲,自觉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能获得外界的肯定,从而极大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一)联觉参与的创造性表现

联觉是个体本真的多种感官参与的知觉表现,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才能,使他们能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情感[2]。例如,通过学习《谁说女子不如男》这首歌曲,学生领略了豫剧激昂奔放的风采,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组织音乐教学时,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先模仿性学习河南方言的演唱,再纠正学生不准确的发音,让学生在聆听中模仿唱腔,在感悟中体悟豫剧表演的魅力,以欣赏、模唱、模仿为主线,一步步进入创造性表演阶段。在尝试表现豫剧动作剑指、亮相时,学生的动作很夸张,如有的模仿常香玉的舞剑,有的模仿剑侠的潇洒动作,还有的剑指长天,将音乐与动作结合起来,用夸张、想象等手法创造性地表现人物特征。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表现,但也要注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所处的教育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利用以往音乐表现的经验,对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大胆想象与创造,鼓励他们勇于用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等形式,抒发内心情感。老歌新唱、新歌比唱、创编歌词、小规模地改变旋律等,不管什么形式,只要内容积极向上,达到良好的音乐效果就是成功的。音乐为表现情感服务,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一个表现才能的舞台,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表演,尽情地手舞足蹈,通过联觉效应,满足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

(二)音乐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包括歌唱、表演及综合艺术表现等多种形式,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主要阵地,而音樂实践是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主动表现自己音乐能力的一种体现。学校会组织“庆六一艺术节”“迎元旦歌唱表演”“校园十佳歌手赛”“庆国庆歌舞表演”等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类竞赛,让学生通过比赛强化音乐体验,提高歌唱表演水平。环境造就人,竞技类比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教师要积极在班级、校园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结    语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内在音乐潜力,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全身心投入音乐学习中。同时,教师要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音乐课堂,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肢体感觉联动起来,进而促进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发展。音乐在于感受、在于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美好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黄菁菁.试析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中),2020(12):65.

李捷,杨春林.“联觉”为小学音乐课开启另一扇门[J].北方音乐,2020(18):132-133.

作者简介:吴婷(1983.6—),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教务处副主任,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及教研组管理。

猜你喜欢
音乐理论小学音乐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论大、小调体系中特性音程的调式特征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理论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