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教育是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等多个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更是关系着学生“三观”的树立及日后个人的发展。在初中阶段,语文科目既是和德育教育联系最为紧密的科目,又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文化科目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加强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文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及可行的实践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希望能给初中语文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詞: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2-0087-02
引 言
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德育包含内容众多,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应承担德育教育责任,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能够修身养德,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德育内容丰富、繁杂,而初中语文知识更是丰富多样。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对这一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部门重点强调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面对严峻的教育形势,初中语文教师在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寻找可行方案,力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德育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1]。
(一)德育教育内容取舍不当
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片面、功利化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初中教育一直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应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内容。但是,一些语文教师未能认识到德育的多层化特点,在选取德育内容时取舍不当、过分功利,把德育的片面性内容作为整体德育内容,未能准确理解德育的含义和内容,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过于注重形式,未取得较大的实质进展
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时比较片面,过于追求形式,没有尊重德育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一些语文教师将自己对德育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注重学生的反馈,忽视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吸收情况,不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并不平等,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也没有发挥良好的引导辅助作用,而是在主导着学生的思想,体现为一种“独裁式”教育。一些语文教师在围绕课文内容对学生展开教育时尺度把握不当,课文中某段内容与某一德育思想没有直接联系,但教师在教学时会强行向某一德育思想贴近,只是为了完成德育教学任务而开展德育教学,这样根本不会起到实质作用。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只有在进行课堂展示时,才会在教材中挖掘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未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将德育当成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整体来看,这样的德育教育华而不实,只是为了给听课领导进行展示而完成德育教育任务,对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启发[2]。
(三)未能结合自身言行开展德育教育
教育的关键在于言传身教。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结合自身言行开展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在遇到和德育相关的知识时,语文教师会安排学生将其誊写在黑板上,以供学生阅读、背诵,但并未对相关知识进行具体展开式教学,也没有在言行上感染学生。学生只是背诵了相关的德育知识,对其含义理解得并不深刻。对此,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时,还应注重自身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并结合自身言行展开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四)未能结合阅读材料开展德育教育
相较于数学、物理等科目,语文学科和德育教育的联系更为紧密。初中阶段,诸多语文阅读材料中都存在与德育相关的内容。这些都是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语文阅读材料的主题或多或少都会与德育思想有所联系。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并未关注到这些阅读材料中的德育元素,不能充分结合阅读材料的内容和主题对学生展开高效的德育教育。在围绕教材课文展开阅读讲解时,教师未能关注到单元内各篇课文中德育内容的衔接,以及不同单元课文在德育内容上的联系。在进行德育渗透时,部分语文教师会直接指出德育知识,而未以阅读材料为载体,寻找与德育教育相契合的文章,对学生展开丰富的德育教学[3]。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义
作为一门工具型应用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不容忽视。它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及综合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爱国主义思想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意义。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更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其民族荣誉感及科学文化素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具备民族荣誉感的人才。由此来看,初中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为学生讲解人文知识的同时,将先进的德育思想传授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教育,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注重言传身教,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初中阶段,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展示在学生面前,会对学生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待人谦和,诚实守信,遵守规章制度,通过言行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格示范。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在举手投足间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教育,进而感化学生,提高其思想品德素质。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应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言行举止中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一味地主导学生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育;此外,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对其进行引导教育,提高其德育素养[4]。
(二)注重挖掘阅读素材中的德育元素,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含许多名篇佳作,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学内涵。这些课文反映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人们的勤恳劳动、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等,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德育的重要素材。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感知优秀的德育思想,教师还应注重开展引导式教学,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德育思想的内涵,提高德育素养。因此,教师应当挖掘课内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也应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书写阅读感悟,领会其中的德育思想,将课内教材内容和课外文本进行有效的思想衔接。
例如,在对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展开教学时,教师应关注文章的亲情主题与德育教育之间的重要联系。在《背景》一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父亲和儿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因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此文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德育教育。在学生对文章展开细致分析后,教师可以予以点拨,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面对父母无私的爱,应怎样做才能回报父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和亲情有关的文学著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与班主任一起举办德育阅读感悟主题班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文本阅读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在写作教学与训练中落实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塊,也是学生思想和语言表达的重要体现。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学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题材,加强写作题材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写作的同时思考生活现象,加强对生活现象、社会发展、民族荣誉、伦理道德的思考,在写作中学会讴歌自然、歌颂美德,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 语
德育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相较于其他科目来说,语文科目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更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过于追求形式化教育,未能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等。对此,教师应通过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加强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的联系,寻找课内文本和课外文本中德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在阅读和写作教学模块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阿依古丽·斯肯德.初中语文教学和德育的再讨论[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97.
黄燕飞,唐敏,李论,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性策略研究[A].《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C].北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110-114.
汪进东.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38-39.
颜志礼.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126-127.
作者简介:王学玉(1991.2—),女,甘肃白银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