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颖
摘 要:言语形式是个体语言的组织结构与表现形式,其外在表现形式包括语言形式、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和言语表现形式等。言语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把握主旨,总结提炼学习技巧,提升语用体验,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对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而言,从言语形式入手,关注特殊语序、词句浓缩、特殊称谓等“与众不同”的言语形式,往往能够帮助学生破解诗歌密码,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关键词:言语形式;语文教学;诗歌密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3-0045-02
一、言语形式的定义与内涵
“言语形式”最早源于西方文艺理论,是西方文艺理论中用来阐释文学作品的一个名词。由于言语形式与文学作品紧密关联,国内的文艺理论家便翻译和引进了这个名词,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提出:“由于风格最终是以言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风格差异确实与它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结构、修辞技巧等有关。”[1]余应源在《立足言语形式——老问题》中对言语形式的定义给出了更具体的解释,即“言语形式指语言形式(字、词、句)、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言语表现形式(言语行为方式、言语表达方式、语用规则、修辞逻辑、话语结构形式、语体文体形式)。”[2]综合上述概念,本文借鉴了余应源教授对言语形式的定义,将其内涵概括为个体语言的组织结构与表现形式,而其外在表现形式则包括了语言形式、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和言语表现形式等。
二、言语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言语形式来源于对文学作品的阐述,但由于文学作品与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关联,所以国内有很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开始研究言语形式,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关注言语形式,并将其作为改善教学的切入点。比如,陈苑老师在《语用起点:关注言语形式》中提出,文本都是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课文的言语形式上,不同題材的课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要更好地传导和体会这种魅力,则需要从言语形式入手[3]。周小涛老师在《语文教学要关注“言语形式”》中提出,语文教学要从言语形式入手,这样能够直达教学的灵魂,因为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不知道这篇课文表达了什么意思,而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文章[4]。综合来看,言语形式对于语文教学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言语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把握主旨
言语形式差异的背后往往是思维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差异,即“怎么说”往往反映着“怎么想”和“怎么看”。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从作者“怎么说”的角度去换位思考,进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怎么想”“怎么看”以及使用这种言语形式的原因,就能够更加精准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而且从单纯理解作者说了什么,到理解作者怎么说,进而延伸到作者为什么说,本身也是思维层次递进和深化的过程。
(二)言语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学习技巧
言语形式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的积淀,相比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更加固定,更加有规律。形式是抽象的,内容是具体的;形式是共项,内容是个项;形式是规律,是普遍性,内容是个别,是个体性;内容接近感性,形式接近理性[5]。这种规律性的特征,是可以总结提炼为学习技巧的,这种学习技巧就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三)言语形式有助于提升语用体验,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就语文教学的学习阶段而言,小学生已经掌握了日常生活话语的表达能力,到了中学阶段,这种能力应该有所提高,要提升学生的语用体验,关注点要放在作者是“怎么写”的,当学生真正了解这种言语形式为什么能够震撼读者的心灵,为什么能给读者留下历久弥新的感受,就会有一种全新的语用体验,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关注言语形式,破解诗歌秘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一种很特殊的文体,也是教学的难点,以诗性言语,用于富有节奏韵律的声音,再以特殊的排列形式来抒发情感和反映生活,是诗歌的典型特征。这种特殊处理让学生很难读懂诗歌的秘密,对于学生而言,这篇诗歌说了什么,普遍是基于老师灌输和自己的机械记忆,难以深入理解。从言语形式的研究过程可以发现,诗歌语言的变形处理绝大多数是对言语形式的变形处理,特殊的语序、句式、称谓等“不同寻常”的言语形式,可以成为我们破解诗歌秘密的钥匙。
(一)关注特殊语序,抓主体看限制,重组关键结构
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由于受到字数和格律的限制,常常采取特殊的语序,最常见的是倒装和互文见义。所谓倒装,是指为了强调、突出等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等。例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将“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实际上它们却是被陈述的对象,这是主谓倒装结构。所谓互文见义,是指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有意拆开,分别放在本句或多个句子中,解释时必须前后结合,才能理解语意,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如果按照诗句语序翻译出来就是“将军经历上百次战斗都死了,战士从军十年都胜利归来”,很显然这样理解与实际不符,需要结合上下句才能准确解读。
针对诗歌中的特殊语序,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将其还原为正常语序,使其成为与现代汉语语序相类似,便于理解的言语形式。我们可以采取重组关键结构的方法,在重组的过程中,要抓住主体,关注限制性的词语及上下文,即“抓主体看限制”。这个主体可以是被陈述的对象,也可以是诗人着重强调的内容。仍以上述诗句为例,我们理解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时,可以先抓住被陈述的对象“汉阳树”和“鹦鹉洲”,再联系上下文找陈述的语言,会发现其正常语序应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这样就可以译为“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同样,在互文见义的问题上,也可以采取“抓主体看限制”的方法,只不过在互文见义的手法中,被陈述的对象往往是两个或以上,例如,上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被陈述的对象分别为“将军、壮士”,抓住被陈述的对象再结合生活实际,就很容易把整句诗准确地翻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