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心理育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和谐社会建构均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制机制尚待健全、育人模式有待优化、育人效果亟待提升等问题,指出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格局中,应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以职业为导向,围绕“成长课题的主线、危机干预的副线、育人途径的明线、助人模式的暗线”四条脉络,建设“345工程”,即依托三个载体、搭建四个平台和构建五级防控体系,打造特色实践育人活动品牌,培养学生阳光心理状态(Happy)、塑造职业心理素质(Occupation)、开发积极心理品质(Positive),切实增强心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三全育人 心理育人 积极心理学 心理品质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126-03
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积极心理学尤其强调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塑造和积极社会关系的建立。以孟万金教授为首的心理学者提倡,从积极角度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开发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笔者所在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探究心理育人的路径。
一、心理育人的重要性
(一)心理育人的定义
心理育人是指教育者从教育对象的身心实际出发,遵循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缓解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以实现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心理育人的地位
“三全育人”是指把高校育人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当中,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心理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心理育人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石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而且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心理知识宣传和普及,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增强心理保健和危机防范意识。行为训练和心理体验,有助于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规划美好人生,实现个人理想。
2.心理育人是落实“三全育人”的有效措施
心理育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努力实现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专兼结合、全员参与、学科滲透、全方位服务方向的转型和发展。需要建立一支由学校党政领导、各系部、各学科教师、学工队伍、心理教师、学生干部等共同组成的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将心理育人贯穿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实现对学生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的教育和引领,贯穿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群体、心理特征和内在需求等因材施教。把心理育人融入资助、管理和服务等其他育人体系之中,并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当中,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格局。
3.心理育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通过心理育人,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挖掘个体积极力量,提升主观幸福感,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形势、人才需求等都发生了新变化,同样也对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体制机制尚待健全
当前,高校心理育人还普遍缺乏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性的系统化构建,尚未有效发挥“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作用,协同效果弱化。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形成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心理育人体制机制,无法保障工作的制度化和科学化。心理专项经费不足,心理教育场地有限,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升,未能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
(二)育人模式有待优化
部分高职院校秉承消极的心理育人理念,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和“问题学生”上。心理育人内容空泛,较少联系企业行业实际,未能凸显职业教育特点。心理育人手段单一,在育人过程中,没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未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没有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的。
(三)育人效果亟待提升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机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活动组织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欠佳,育人实效有待提升。
纵观以上分析,在当前“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职业教育背景下,如何建构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创新育人手段、提升育人实效,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345”模式建构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协同育人的观点,在“三全育人”格局下,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以职业为导向,结合岗位需求,围绕“成长课题的主线、危机干预的副线、育人途径的明线、助人模式的暗线”四条脉络,建设“345工程”,即依托“户外素质拓展基地、团体辅导室、各系心理辅导站”3个载体,搭建“教学、活动、互助、信息”4个平台,构建“学校—系部—学生组织—班级—宿舍”5级防控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阳光心理状态(Happy)、塑造职业心理素质(Occupation)和开发积极心理品质(Positive),将育心和育德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总目标。
(一)依托“三个载体”,全过程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提升学生综合心理素质
拓展训练以体验式为主要学习模式,在特定情景下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特定任务,达到提高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高职院校可以依托素质拓展基地,本着“体能消耗适中、心理挑战较大、团队熔炼为主”的原则,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开展专题式、系统化和模块化的拓展训练。建构“三位一体”心理素质拓展模式,将阳光心理、积极心理和职业心理三个主题的素质拓展训练贯穿于三年的大学生活,旨在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心理潜能。比如针对大一新生开展雷阵、梅花桩和青年障碍赛等项目组成的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阳光心理素质拓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尊重他人、珍爱生命、精彩生活。
2.依托团体辅导室,优化不同阶段心理品质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动力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的助人方式。在团体过程中,学生可以彼此支持,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因此,高职院校可以秉承全体性和发展性原则,依托团体辅导室开展主题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有效管理情绪,塑造积极人格,建立良好关系。比如,针对大一新生的迷茫设计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通过人生绘本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针对大二学生的交友和学习等心理需求设计时间管理和人际交往主题团体辅导方案,通过时间大饼、人际圈等活动引导学生珍惜时光,主动交往。针对大三学生开展职来职往和压力管理等求职心理调适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缓解就业压力。
3.打造心理辅导站,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心理辅导站是各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系可以结合专业特色,量身定制,精心打造“一系一品”。比如,水利工程系结合水文化开展发现“水之美”、宣传“水之爱”、展示“水之智”、寻找“水之源”和体现“水之勇”的水利跑团活动。自动化工程系在微博、微信等“微信息”时代,通过剧本征集、演员选拔、视频拍摄、线上播映、线下观看、老师讲评、学生说感想、事后写影评的形式开展系列心理微电影活动。信息工程系开展电子竞技比赛之水电“最强王者”争霸赛(英雄联盟),锻炼学生反应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特色品牌活动的培育,增强了心理育人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使心理品质得到优化,心理素质得到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二)搭建“四个平台”,全方位教育引导学生
1.课程平台—— 让特色化课堂教学深入学生心灵
为充分发挥课堂心理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根据行业特色,结合岗位需求,秉承积极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改革,建设一门融知识性、互动性、体验性、實践性和自主性为一体的实用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借助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开展混合式、项目化和专题式教学。围绕“阳光心理”“积极心理”“职业心理”三大模块设计“心理健康认知、积极情绪管理、良好人际互动、健全人格塑造、健康自我建构、心理危机应对、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资本开发”等教学专题。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任务驱动和体验式学习为主,通过情景模拟、拓展训练、团体辅导和微电影拍摄等方式开展教学。课后进行分组讨论、实地走访、社会调查、行为训练等拓展延伸,让学生践行所学所思,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助有机结合,打造“讲、训、辅、行”的特色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2.活动平台—— 让品牌活动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育人功能的延伸,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比如组织开展“3.25—— 善爱我”“5.25—— 我爱我”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主题活动,通过心理情景剧、手语舞大赛、心理主题班会、趣味运动会、变废为宝贺礼DIY大赛、“谁与争锋”辩论赛、“心飞扬,梦起航”演讲比赛、“心灵舍语”心理阳光进宿舍等活动向学生传递美好的信息,营造健康向上的心理文化氛围,使学生如沐春风,得到熏陶,收获成长。
3.互助平台—— 借助朋辈辅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心理骨干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层力量,是心理工作队伍的重要补充,发挥着朋辈心理互助的关键作用。由于他们与广大学生年龄相仿,阅历相似,价值观相近,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可以组织班级、社团和宿舍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倾听同学心声,为同学排忧解难。然而他们储备的心理健康方面知识较少,因此,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学生心理骨干素质能力提升活动,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和助人技巧,以实现助人自助,并为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重要作用奠定基础。
4.信息平台—— 依托网络途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时代,信息化飞速发展,涌现出各种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媒介。网络的多样性、开放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给心理育人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网络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也对其身心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高地,充分发挥网络的心理育人功能。借助校园网、易班平台、微信公众号、QQ、微博、贴吧、微视频、微电影等多元通道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
(三)构建“五级防控”,打造全员参与的危机预警干预体系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开发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同时,也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在预防,把即将发生的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降低危机的发生率,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中,要以学校领导充当“司令员”角色,心理咨询师及督导担任“参谋长”角色,辅导员和班主任担任“主战部队”角色,精神科医生及医院担任“攻坚部队”角色,学校保卫部门担任“辅助战斗部队”角色。各部门和团队成员随时待命,各司其职。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将心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或者抑制其产生,有必要构建“学校—系部—学生组织—班级—宿舍”五级防控体系。学院心理中心负责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系部成立二级工作站,系部党总支书记担任站长,主抓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选定一名辅导员担任副站长,负责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系学生会成立心理部,负责指导各班开展心理工作;各班设有心理委员,负责向辅导员汇报班级心理动态;宿舍安排一名联络员,负责留心观察宿舍同学的心理状况。建立异常情况汇报制度,每周各班心理委员填写心理晴雨表,每月各系向心理中心提交心理月报表,及时汇报学生心理动态。心理中心根据情况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及时反馈给各系,对于潜在的心理障碍患者及时转介到校外专业机构进行相关治疗,形成“信息搜集—评估—反馈—防治”的心理预警系统。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显成效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水利电力行业的岗位需求和专业特色,构建并实施的“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345工程”,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一)深化教学改革,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基于此,笔者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专业特色,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拓展教学手段,通过素质拓展、团体辅导和任务驱动等方式深化教学改革,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成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HOPE育心工程建设—— 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被评为水利院校德育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强化心理育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心理育人“345工程”能有效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升职业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吃苦耐劳、勤奋工作,赢得单位的好评和重用,他们迅速成长为岗位技术能手和骨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19年,学院杰出校友李炎荣获“广西青年五四奖章”,他曾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广西“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广西工匠”等称号和奖项。
(三)发挥示范作用,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作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学院为多所兄弟院校的心理中心建设提供经验指导和借鉴。尤其是素质拓展基地特色鲜明,既服务全院师生还辐射社会,为东盟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局、公安应急大队、甘圩初中、团结小学、保育院、珠江啤酒和统一公司等各机关、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过特色心理素质拓展培训,在自治区内高校和企业、行业、产业中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总之,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构建并实施的“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345工程”,创新了育人理念,打造了育人品牌,丰富了育人途径,形成特色实践育人体系,充分展示了“三全育人”的整体优势,切实增强心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为培养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
[2]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
[3]陈虹,潘玉腾.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5).
[4]陈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内涵、困境与应对[J].思想理論教育导刊,2019(7).
[5]吴建强.基于学生发展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以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
注: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2019KY1313);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大学生感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2019SZ058);2020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三全育人格局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0yb37)
【作者简介】班兰美(1982— ),女,广西百色人,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黄桂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