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品,思辨融合,发展思维

2021-08-26 05:12钟娜
求知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度广度效度

钟娜

摘 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目前学生亟须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呢?文章作者认为,将阅读与品析、思考与理辨有机融合,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广泛的探究,在细节处涵泳,在重点处质疑,在矛盾处叩问、想象、对比,从不同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效度;高度;深度;厚度;广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3-0017-02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所提倡的这种学习思想,与现在所提倡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极其相似。对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唯有将二者结合,才不会沙上建塔,一无所得。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我认为,将阅读与品析、思考与理辨有机融合,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一、在细节处涵咏,保障思维的效度

细节就是指文章中的细小环节或情节。对于阅读教学来说,细节就是作者笔下极具表现力的词、句、段,甚至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它可以是一个动作,可以是一个神情,可以是只有一个字的语言。虽然在文章中显得微不足道,但正因为有如此精细入微的细节描写,文章才精彩纷呈,情怀满溢。

《珍珠鸟》是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充满诗情画意,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得原本怕人的珍珠鸟逐渐亲近“我”,信任“我”,与“我”和睦相处,创造出人鸟合一的美好境界。文章语言清新明快,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由情入境,从珍珠鸟对人的“怕”与“不怕”入手,抓住对鸟细致入微的描写,让学生去感受作者对它们的情意和鸟儿对作者的信任。文中有几处对珍珠鸟的描写特别生动,学生抓住鸟儿不怕“我”的一系列动作、神态等,一边有滋有味地品析朗读,一边想象这美丽的画面,“挨近”“蹦”“俯下”“喝茶”“偏过脸”“瞧瞧”“趴”“咂咂嘴”,恍惚间,这就是作者用语言给可爱的小珍珠鸟拍下的感人瞬间!一字一句间,渗透着作者对小珍珠鸟无限的喜爱之情。由此,学生也和作者一样产生了这样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些感悟和想象,学生只有对细节处不断咀嚼,不断揣摩品析,才能产生出来。

阅读,其实就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沉浸在优秀篇章中,细细品味文章,在品析细节的过程中真正读懂语言,从而参透作品,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与思维的提升,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效果。

二、在重点处质疑,提升思维的高度

一篇好的文章,其情感的喷薄往往会聚集在某一个点,一旦用智慧和热情去牵引,就会如火山般爆发。教师若能抓住文本的核心点引导学生质疑,深入探究,思维的火花就会瞬间点燃。

《梅兰芳》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虽然与学生距离遥远,但爱国热情仍在课文中的字里行间流淌。如何打开一个切口,引导学生去感知、领悟,真正读懂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须抓准一个点去触发学生的思考,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课文第四段著名画家丰子恺的慨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无疑是最佳的思辨点。它一方面紧承前面所述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播音和唱戏两件事,借用丰子恺的慨叹进行点评,赞美梅兰芳是难得的“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另一方面又顺势转入下文,接着写梅兰芳的事情。这一段话也是课文所叙事件的点评,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因此,切入课题后,我直接将学生引向了丰子恺的这句话。首先抓住“青史、饭碗、优伶、欤”等几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将之改为陈述句。其次设置问题“为什么梅兰芳如此热爱京剧艺术,却又自甘失去他一生热爱的事业?”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并将此句子作为思维发散的中心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默读的方式对文本咀嚼回味。最后,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寻找最能体现梅兰芳爱国热忱的语句,学生抓住了好几处打动人心的地方:“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手可得。……不屑一顾……他不愿……他宁愿……宁愿……也不愿……”“他一方面坚持蓄须,一方面甚至不惜自伤身体……差点失去性命。”并深深地体会到了梅兰芳高尚的人格气质。

但是,课堂中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梅兰芳为什么不表面答应日本人去登台演出,暗中支持抗日?这样不就可以繼续在舞台表演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向学生解释?直接告知?这样虽然能暂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从真正理解梅兰芳的内心和为祖国献身的高尚情感。思虑再三,我决定带着学生一起去探究: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感受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亿万同胞同仇敌忾,誓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决心。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身为一个中国人,当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梅兰芳作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他爱戏曲,更爱中华民族,绝不可能为了个人的利益置国家危难于不顾。

在正确与错误的认知冲突中,在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中,学生经历了一个丰实的思与辨的过程。学生的兴趣更浓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思辨能力、思维的高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在对文本不断的质疑中,思维的张力不断增加。

三、在矛盾处叩问,提升思维的深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获得知识最主要、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最大内驱力。

《虎口藏宝》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课文。它讲述了小姑娘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机敏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证明两个歹徒是间谍的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全文篇幅较长,学生在对惊险的故事情节进行快速浏览后,有些学生对课文尾声处“威廉叔叔简直惊呆了,连连摇着头,高兴地说:‘你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产生了疑惑:威廉叔叔高兴地夸奖纳塔莉,但为什么又“连连摇着头”?我趁机以疑引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重点语句处细读品析、深入思考。学生的思考欲望被激发,以文中对纳塔莉的系列描写为基点,感受她在歹徒闯入家中搜查胶卷的紧急关头,临危不乱,成功使用调包计,保护了胶卷,也保护了自己和威廉叔叔的机智勇敢,从而明白纳塔莉如此年幼,却能想出这样绝妙的办法,实在是出乎威廉叔叔的意料,所以威廉叔叔连连摇着头。

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就要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阅读成为“质疑→解疑→质疑→解疑”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我引领学生不断地去寻找、去思考、去碰撞、去品析、去解决内心的困惑,最终将学生带到了文本的核心,在深入文本的同时又不断向外延展。

四、在空白处想象,增加思维的厚度

教材中的课文,由于作者的巧妙构思或情节安排的需要,往往会在某处留下一方空白,或跳跃情节,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思维得到启发;或设置悬念,让人有进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作为想象的圆点,引导学生通过一点一滴展开想象。

《冬不拉》一文讲述了一只瞎熊经常伤害人和牲畜,冬不拉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与瞎熊展开激烈的搏斗,最后与熊同归于尽的故事。这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崇高品德的赞颂。文中对冬不拉王子和瞎熊搏斗的过程做了精彩的描述,然而在文段末尾处则使用了“……”,对故事的结局留下了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究竟王子最后是怎样牺牲的?文中没有描述。教学过程中,我牢牢抓住这一留白,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我的指引下,学生纷纷寻找文中想象的依据,并根据“人们发现了王子和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这句话,想象描述了在生死关头,冬不拉王子是怎样拼尽全力和瞎熊殊死搏斗,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百姓的安宁的。就这样,他们的思辨能力在想象中得以培养和发展。

正如高尔基所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变得丰盈有厚度。

五、在对比中探究,拓宽思维的广度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广泛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不断思考,就能对文本产生更深入的了解。这一点远比单纯地阅读思考有深度得多,且更能使学生的思维横向发展。

《酿》这篇课文记叙了东东给语文老师指出朗读中出现的错误,担心老师会生他的气,没想到第二天,老师不仅向全班同学承认了错误,而且向东东表示感谢这么一件事。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插叙,在第五、十二段之间插入使东东烦恼的相关事件。然而学生对插叙的作用不甚了解。此时,我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没有第六至十一段的内容,你们在理解课文时会有什么不一样?”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这部分内容去掉再阅读,然后对比原文。他们惊喜地发现,这部分内容是东东烦恼的原因,是对事情起因的描述,有了这部分交代,事件才更加完整,内容才丰富翔实,中心才更加突出。學生不仅对课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体会到了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领略了插叙在表达方面的重要作用。

阅读,就是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进行“有”和“无”的对比,从差别中破译作者创作的密码,不仅获取相关知识,而且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的内涵,拓宽思维的广度。

教学不能止于知识的传道,更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从不同的侧面,以训练学生思维表达为基点,将读、品、思、辨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升华认识,多维度提高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温 宁.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5).

[2]冯启佳.换一个角度,多一份思考——浅论核心素养下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20(6).

[3]刘星辛.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探讨[J]. 散文百家,2019(12).

作者简介:钟 娜(1979— ),女,广东蕉岭人,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本科,副校长。

猜你喜欢
高度广度效度
校企融合背景下,思政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效度探索
中学编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谈高效课堂下效度的提升策略
巧用模型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度
蹦床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探析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