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良 姚瑶
“百年奋斗,百年画卷;而今迈步,跃马扬鞭……”7月9日上午,桃源县剪市镇中学内响起了阵阵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学校“沅水童声”朗读团的暑期训练如期进行。小学部多媒体教室内,语文教师郭云兵正带领12名学生逐字逐句反复练习,他们即将代表全县去市里进行文艺表演。
剪市镇中学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400多名学生中70%为留守儿童,不少学生胆小自卑、孤僻内向。”2014年,郭云兵成立“沅水童声”朗读团,义务开展朗读教学,鼓励他们自信自强,让缕缕阳光照进了孩子们的心门。
从5到100+,“一根筋”老师全力付出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陪伴,缺乏有效沟通,很多孩子不敢开口说话,不愿与人交流。”郭云兵今年50岁,有着31年教龄,长期扎根农村教育一线,十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学生胆子小,上课不敢举手答问,很多课都是老师唱独角戏,教学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2014年,语文课上一次偶然的尝试让郭云兵找到了新的思路。
“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我播放了课文的朗读音频,没想到很多孩子听着听着就流泪了。”学生的真情流露,让郭云兵看到了朗读的力量。他想,可以通过以声带情,带动课堂气氛,让教学变得更活泼。
学生不主动,他便点名让人领读,“很紧张放不开,声音很小,读着读着就变成了方言。”郭云兵决心开展朗读教学,“不如组建一个朗读团,培养一批喜欢朗读的学生,用少数去带动多数。”
最初,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理解。“读课文谁不会,还需要专门练习吗?有这个时间不如多布置点作业。”几番动员后,报名的学生只有5名。
人数虽少,也不能马虎。郭云兵为朗读团命名“沅水童声”,每天放学前发放提前备好的范读音频和朗读材料,学生回家自主“夜读”,晚上8点前发送朗读语音给郭云兵,由他远程点评。周末或假期,师生则相聚教室,面对面教学指导,咬字、发音、情感表达……他事无巨细一一讲解纠正。
“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郭云兵告诉记者,最初没有专业朗读材料,就从教材中选取合适的文章段落练习。“一有空就各处搜罗资源,童话故事符合年龄特征,名著经典塑造个性,诗歌陶冶情操。”每天放学后,郭云兵一直守在电脑前,找资料、做指导,直到深夜。
虽为语文教师,郭云兵深感自己朗读并不专业。他买来专业教材自学,收听模仿名家范读,总结朗读技巧和经验。“有人推荐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导师创建的公益教学平台,上面很多朗读音频特别好,成为我们学习的主要范本。”他边学边教,7年从不间断。
“所幸训练效果不错,学员进步飞速。参加各大朗读活动,朗读团都取得了好成绩。看到改变,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了过来。”2017年,“曹灿杯”全国青少年朗诵大赛走进桃源县,“沅水童声”10余名孩子崭露头角,杀进省赛,捧回了3块金牌,朗读团在学校“火”了。
“从2017年开始,每年有40名左右的固定学员。”郭云兵透露,7年来累计有100多名学生在“沅水童声”突破自我,收获成长。
从“抖腿”到“领读”,小小少年逆风生长
今年暑假,朗读队伍里来了一名特殊学员。因为热爱朗读、不舍得离开“沅水童声”,小学毕业一年的学员涂诗涵趁着假期重新回到这个大家庭。作为领读,站在第一排的她意气昂扬,眼中有光。很难想象这个散发自信的女生曾经会因当众朗读紧张发抖。
“个子瘦小,低着头走路,见到老师就羞涩地一笑,也不说话。”郭云兵对涂诗涵初入队时的形象记忆犹新。如何让孤僻的学生开口?于郭云兵而言早已不是难事。
学生声音小、放不开,郭云兵一改平日严肃的风格,声情并茂地示范,用丰富有趣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伴读”,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师生距离近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越来越活泼开朗了。
“最初朗读时,我真的害怕,别人一看我我就会害羞脸红。上舞台就更紧张了,腿会抖。”面对记者,曾经的“胆小鬼”落落大方。通过朗读,涂诗涵成为了学校的金牌主持人和朗读小明星。几年训练,她不仅找到了自信,也养成了自律认真的好习惯,学习成绩飞速提升,成了大家口中的“学霸”。
在“沅水童声”的100多名学员中,像涂诗涵这样变化巨大的学生还有很多。
“第一届学员向思睿,由总爱迟到、行为懒散变得规矩懂事,考试成绩常年第一;从一年级就加入朗读团的伍佳倩,由害怕舞台的小姑娘成为了主动报名比赛的老学员;刚加入一年的刘慕涵不仅自己读,还发动爷爷奶奶一起学习……”郭云兵对每个孩子的成长如数家珍。
看似简单的朗读,为何有着如此大的魔力?郭云兵为记者释疑:“朗读就是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帮助他们建立充分的自信;读准每个词每句话,需要耐心细致、高度集中注意力;要读得情感充沛,必须要充分理解材料。”孩子们内向的性格改变了,潜移默化中也塑造了好的习惯,全面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从“夜读”到“午读”,童声奔涌校园内外
在参观校园时,抬头即可见朗读元素。走廊里“朗读小明星”展板上,学生清澈的脸庞闪耀着自豪的光芒;每天中午,校园广播站准点响起读书声,全校学生齐读共思……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朗读队伍。
“近年来,桃源县把打造特色学校、树立学校品牌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突破口,学校以‘沅水童声朗读团作为创办特色校园的切入点和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剪市镇中学校长李建华介绍,学校陆续新添了录音话筒、音响和电脑等设备,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开展多元化的朗读活动。从2019年10月开始,学校将广播室改造成“沅水童声”播音室,开辟每天半小时的“午读”时间。
“老师从前一天‘夜读中选出表现最好的学生,由他们在‘午读时带读、领读,激发全校师生的朗读积极性。”从“夜读”到“午读”,历经选材、范读、点评、筛选等流程,曾经全部由郭云兵一人包办。如今,同为语文教师的万雅婷和文青青也加入了“夜读”点评队伍。
“一对一点评结束需要两个小时,看起来很容易,但坚持这么多年,每一天都做到,很难。”万雅婷说自己也很喜欢朗读,得知郭云兵创办了朗读团后,便主动帮忙分担工作。
为了让孩子们的声音被更多人知晓,2019年9月,朗读团创立了“沅水童声”公众号,对外推送学生的优秀朗读作品。每个周末,学校教师刘猛有了一项固定工作:为公众号剪辑视频和音频。
“一开始软件工具都认不全,一不小心就要从头再来。”刘猛没有抱怨,边学习边尝试,由一个剪辑“小白”成为了学校的“最强后期”。目前,该公众号已累计推出近60个作品,粉丝增长到了2000余人。为了提高作品的质量,郭云兵还拿出了近两个月的工资升级电脑、录音话筒等设备。
“依托公众号,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朗读教育,朗读团的声音走出校园,越飘越远。”李建华表示,短短几年,“沅水童声”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的亮眼招牌,这些稚嫩却坚定的童声,获得了社会广泛关注:没有专业的摄像设备,有家长拿来了新款智能手机,本地摄影师无偿服务;桃源县朗读者协会不定期安排专业老师来校指导;线上各大学习平台上,不少热心的专业人士悉心指导,制作范读音频,分享朗读心得。
“不要甘做沉寂的死水,而要敢做奔涌的浪花。”沅水河畔,校園内外,琅琅书声不绝于耳,农村孩子在朗读的世界里找到快乐、学到知识、获得能量,有了追梦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