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宝 王雪燕
[摘 要] 本文从情感教育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情感教育渗透于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阐述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教育目标、学生发展、心理教育、教学评价、家校共育等角度探究实践方法。
[关键词] 情感教育;班主任;渗透方法
情感,是人们以直接体验的形式表现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内驱力。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应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的情感认知发展阶段设计教学管理策略,使情感教育渗透到班级氛围中,渗透到学生的心中,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构建和谐融洽的班集体。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的重要意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在现代教育改革过程中,人本思想不断渗透,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出发,并展开情感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学生,而从情感发展的角度出发,协调班级管理措施,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动力,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发展,对于班主任工作的推进,还是对于班集体环境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来看,情感教育有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其心智的发展成熟,鼓励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其自我调控情感的能力。其次,从班主任教育管理能力发展来看,情感教育有利于其树立良好的形象,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展现师道尊严,并丰富班级管理经验,提高教育素养。最后,从班集体的构建来看,能够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规范、完善,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班级环境。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情感教育目标单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班主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课题研究,以及教育教学实践,对情感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形成了基本的认知,并且乐于通过管理实践渗透情感教育。但由于班主任对于情感教育应实现的目标缺乏系统的认知,片面强调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德育,从而影响了情感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效果。
(二)忽视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
情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在管理实践中,将自己的情感凌駕于学生情感之上,用自以为适合学生的方式展开管理,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这样的教育形式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情感教育的接受程度,甚至会让情感教育陷入形式化的误区。
(三)心理教育的实施效果不理想
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小学班主任在情感教育中也认识到了心理指导对学生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专业能力不足或者是教育环境的限制,影响了心理干预的实施效果,让一些需要心理教育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救助。
(四)管理评价机制不完善
情感教育目标呈现多元化状态。班主任在管理评价过程中也需要结合目标分析教育偏差,进而给出相应的教育改进措施。但实际上,由于情感教育评价操作困难,难以量化,许多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难以给出合理全面的评价。
(五)家校共育机制尚未形成
在情感教育中,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有些不畅,更多的交流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培育的探讨。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全面发展理解不足,影响了班主任情感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情感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的具体方法
(一)明确情感教育目标,找准情感教育的落脚点
结合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及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应从五个方面确定情感教育目标:第一,德育目标。班主任应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提升学生人格品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为学生的当前发展以及未来发展奠定做好准备。第二,智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学好各门功课,提高学习成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智力水平。第三,实践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实践的自觉性,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实践的培育,并在实践中拓展见识,锤炼意志品质,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第四,日常管理目标。公平合理有效地处理学校布置的各项日常工作及班上偶发事件,提升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丰富班级文化内涵,提升班级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五,协调共育目标。综合调动多元教育主体的力量,协调全体任课教师,以及少先队组织、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组织的力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协调一致的影响。
(二)结合学生的内在需求,营造人性化的班级管理氛围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获得爱与尊重,实现自我价值是个体发展过程中较高层次的需求。班主任应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其内在发展对外界环境产生的需要,并设计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方法,营造充满情感因素的班级氛围。例如班主任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展现个性;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管理,并制定班级民主自治方案,吸引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调动学生对管理工作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信任中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的细节,为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在班主任以及班集体的温暖、关爱、呵护中实现自我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采取科学的心理教育策略
进入小学阶段,相较于无拘无束的儿童时期,小学生的情感初步呈现出稳定性、丰富性与深刻性等特点。多数学生能够根据班级管理规范自觉调整自身行为,并形成一定的自控力;能够与同学、教师、家长进行情感沟通与交流,并在社会性的发展中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从表面现象逐渐深入内在规律,并开始了理性思考。正是由于小学生情感的如此变化,其在心理层面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例如由于学习成绩不佳,产生自卑、怯懦等消极情绪;由于沟通能力不足,与学生的关系紧张,不敢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等。对此,班主任应结合小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定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自我心理发展的认知;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疏导,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调节与控制,利用情感手段,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渗透赏识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赏识教育是认可与肯定,是尊重生命的体现,也是渗透情感的方式。在小学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赏识应该成为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欣赏与奖励中获得积极的评价,进而强化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与引导功效。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一方面,班主任要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着重强调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肯定的话语和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在外界的信任与期待中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并主动配合外界的合理期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班主任应注重赏识的界限与程度,避免将赏识与一味夸赞相混淆,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夸奖类语言的过度使用,在学生需要情感激励的时候恰当而准确地给予学生赏识。同时注重对班级管理规范的落实,在强调规范管理、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同时渗透赏识教育。这样才能营造宽严并举的班级管理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赏识的效用。
(五)完善家校沟通机制,营造和谐统一的情感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小学班主任在情感教育渗透中,应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并通过与家长的有效互动和沟通,实现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环境。班主任可以利用QQ、微信等从情感层面与家长进行互动,利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家长建立情感联系,获得家长的信任,并将这种信任传递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对班主任的认可,进而打破师生之间的沟通隔阂。这样做可以使班主任和家长都对学生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共同制定情感教育管理策略。
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进情感教育的不断渗透,将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学生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来,促进小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并以此体现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提高班级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静.情感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12):30-31.
[2]于朝霞.探讨情感教育渗透于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6(5):24.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