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屈曲体位维持时间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8-26 03:39仇珍珍
循证护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屈膝屈曲活动度

仇珍珍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226006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类风湿性关节炎、膝骨关节炎等多种关节病的发生率明显提升[1-2]。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上骨关节炎的患病率约为46.3%[3]。骨关节炎作为高致残性疾病,其不仅对病人健康造成较大威胁,并且增加了社会负担[4]。目前对此类病人主要可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其可有效矫正畸形,帮助病人改善术后关节功能,提升生活质量[5-6]。但由于术中需截骨开通股骨、胫骨的髓腔,剥离面积大,因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高。有研究结果显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屈曲体位可有效减少病人术后失血量,并能够促进提升病人术后膝关节活动度[7]。但术后屈曲体位的具体时间仍有待研究。为此,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给予术后不同屈曲体位维持时间干预,观察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0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5例。A组:男11例,女24例;年龄60~81(69.27±6.15)岁;体质指数为(25.02±1.28)kg/m2;术前血红蛋白为(132.68±8.14)g/L;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96.16±8.27)°;手术时间为(129.24±11.62)min。B组:男13例,女22例;年龄61~83(69.81±6.07)岁;体质指数为(24.96±1.33)kg/m2;术前血红蛋白为(130.57±7.96)g/L;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96.01±8.44)°;手术时间为(131.37±13.82)min。C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61~80(70.41±6.02)岁;体质指数为(24.94±1.16)kg/m2;术前血红蛋白为(132.04±7.95)g/L;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95.82±7.96)°;手术时间为(134.55±15.01)min。纳入标准:均首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意识清楚;具有一定语言交流能力;病人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前曾使用抗凝药物;存在手术禁忌证;依从性差。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所有病人均给予硬膜外麻醉,行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手术,且均为同一组医师实施。病人均选择相同假体,均不适用止血带。术后给予病人弹力绷带与棉垫加压包扎,并留置一条引流管,24 h后根据病人引流情况拔除。术后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以防止血栓形成,术后48 h给予自控镇痛泵,术后1 d由康复指导师指导病人实施肢体功能锻炼。病人在返回病房后下肢置于屈髋30°、屈膝30°的下肢垫上,A组维持6 h后移除下肢垫,B组维持24 h后移除下肢垫,C组维持48 h后移除下肢垫。所有病人在休息时患肢均保持屈曲体位,康复治疗师对病人实施康复锻炼后患肢取屈膝体位,达到时间后终止。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①血红蛋白:检测并记录3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血红蛋白水平。②膝关节活动度:采用标准手持量角器测量并记录3组术后第3天、第7天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角度。③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3组术后第3天、第7天疼痛程度,总分0~10分,评分越高则疼痛越严重[8]。④并发症:统计3组术后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3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B组、C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A组(P<0.05),且C组术后第3天、第5天高于B组(P<0.05)。见表1。

表1 3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单位:g/L

2.2 3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3组术后第7天膝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术后第3天(P<0.05),而C组术后第3天、第7天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A组、B组(P<0.05)。见表2。

表2 3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单位:°

2.3 3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C组术后第3天、第7天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B组(P<0.05)。见表3。

表3 3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单位:分

2.4 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4)

表4 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3.1 屈膝30°、屈髋30°体位维持48 h可有效改善血红蛋白水平

膝关节周围有胫前动脉、股动脉等多个血管分支,在膝部形成多个血管网,因此血液供应丰富[9-10]。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需实施广泛软组织松解、开通髓腔等操作,病人术后失血量大[11]。因此术后实施屈髋屈膝能够缓解腘静脉压力,促进术后静脉血液回流,最终起到减少术后失血的作用。但若屈曲角度过大则会造成相应部位血管受压、弯曲,对静脉血液回流造成影响[12-13]。本研究选择屈髋30°、屈膝30°。同时维持屈曲体位6 h、24 h、48 h,结果可见B组、C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A组(P<0.05),且C组术后第3天、第5天高于B组(P<0.05)。表明屈曲体位维持48 h更可减少病人术后失血量,同时3组病人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均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而C组下降幅度更小,因此认为屈曲体位48 h更可降低术后失血量。

3.2 屈膝30°、屈髋30°体位维持48 h可改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

本研究结果中,3组术后第7天膝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术后第3天(P<0.05),而C组术后第3天、第7天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A组、B组(P<0.05)。表明通过保持患肢屈曲体位可有效促进病人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改善,而维持48 h对于提升膝关节活动度的作用更明显,帮助病人逐渐恢复。分析原因主要为:病人通过屈曲体位可有效降低术后出血量,从而使其以最好状态实施康复功能锻炼,帮助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改善,最终提升膝关节活动度[14-16]。

3.3 屈膝30°、屈髋30°体位维持48 h可缓解术后疼痛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由于病人创伤较大,引发的创伤应激可释放炎性递质造成中枢、外周神经元敏感化,最终使病人术后感到剧烈疼痛。而目前快速康复理念下,病人通常早期需接受康复功能锻炼,可造成股四头肌痉挛及运动疼痛[17-18]。本研究中,C组术后第3天、第7天VAS评分均低于A组、B组(P<0.05)。表明屈曲体位维持48 h可缓解术后疼痛感。分析原因主要与屈曲体位能够有效缓解切口张力、肢体肿胀造成的疼痛感相关[19-20]。本研究中3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与维持时间不相关。

4 小结

综上所述,屈膝30°、屈髋30°体位维持48 h可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膝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程度,降低失血量,且不会提升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屈膝屈曲活动度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蜻蜓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压剪联合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壁板屈曲及后屈曲性能计算与优化方法研究
钛合金耐压壳在碰撞下的动力屈曲数值模拟
What can you do?
春拂红墙
Hard Work Is just a Tool.But Where Do You actually Want to Go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下肢体位对患肢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