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
食品安全是当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作为食品安全管控的一个重要环节,食品检验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食品检验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此外还有一些非标准方法和自制方法。《RT/214-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中规定,采用法定标准未收载的检验方法前都要进行方法验证和确认。
一、方法验证和确认前的准备
在进行方法验证和确认前,实验室应对所对应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对实验室设备、材料、人员和检验环境等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评估,查看本实验室是否具备能够准确执行检验检测标准方法的能力、是否符合检验检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方法验证和确认中的三个重要参数
实验时,检验人员通过核查一个或多个技术参数是否能达到检测标准要求来验证该方法是否适用于本实验室,具体参数包括方法的选择性、方法的适用范围、精密度、正确度、检出限和/或定量限、标准曲线、稳健度、灵敏度、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等。下面就其中几个参数进行阐述。
1.精密度。精密度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或者再现性的方法来取得。重复性的测定通常对一个样品测定7次;或对2个样品,每个样品测定4次;或对3个样品,每个样品测定3次。一般用计算测量所得数据的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也可用变异系数表示,计算得到标准偏差后除以平均值后的百分率即為变异系数。检测过程中要注意被测组分含量不同,其变异系数的要求也不同。再现性可通过计算测量一系列的多个样品的数据标准偏差,或计算多个系列测定结果数据的合成标准偏差来表示。
2.正确度。根据检验方法进行测量时,存在系统误差意味着正确度差,一般通过回收率的测定来评估。100%的回收率并不一定意味着好的正确度,但差的回收率则一定意味着正确度差。测定回收率时,应尽可能覆盖整个浓度测试范围,用与样品的基质匹配且浓度相近的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测试。可用已知纯度的标准物质做加标回收测定,在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样品中再精密加入一定量的已知纯度的被测成分标准物质,依据检测方法测定。用测定值与被测物质中含被测成分量之差,除以加入标准物质量来计算回收率。注意被测物质浓度水平不同,回收率偏差范围也不同。
3.标准曲线。标准曲线内容应包括标准曲线数学方程式以及标准曲线的工作范围、浓度范围等。标准曲线一般作6个校准点(包括零浓度),一般以检出限的5-10倍为第一个点,以后根据1倍递增,最高浓度是最低浓度的10-20倍之间为宜,具体实验可根据仪器的灵敏度来调整。每个校准点测量时重复测量3次或更多,并计算平均值。实验室检测一般是用定量的方法,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9,实际应用中线性大于0.999才是比较理想的,这样在整个线性范围内都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
方法验证和确认结束后,要出具验证或确认报告。一份完整的方法验证报告要给出验证内容,要有验证人员、使用仪器、使用试剂的详细内容,分析步骤要简略描述,此外还要包括样品重复测定次数、计算公式、标准曲线,包含原始数据的色谱图、光谱图以及这几次测定数据的标准偏差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标准曲线线性是否符合要求、回收率是否在合理范围内等等内容。通过对某一项或几项参数的实验,来证明此检检验方法是否适用于本实验室。
一般实验室对国标方法缺少方法验证,都是按照标准直接进行检验。方法的验证和确认加强了对检测结果的质量、可靠性和一致性的分析和判断,实验室人员一定要对方法验证和确认重视起来,更准确、科学地把好食品安全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