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看图列式错例分析与对策

2021-08-24 19:25梁剑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8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理解能力数学

梁剑云

【摘要】新课标更突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意、阅读已知的条件,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然后分析其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算式,从而让学生形成收集、理解、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一年级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看图列式计算。一年级的小学生,爱看五彩斑斓的图画,识字不多,看图列式计算,的确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方法,而看图列式就是应用题最原始、最基本的“骨架”。学好看图列式,可以为以后的应用题学习与提升解题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看图列式;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一年级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看图列式计算。而看图列式计算,属于解决问题的基本范畴。我们都知道一年级看图列式的重要性,但笔者总是听到同组教师的抱怨逐渐多起来,有的说学生作业做得不行;有的说课堂上强调好几遍的问题,学生依然犯错,加减法都弄反了……这一内容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们都感觉到累,连平时课堂表现非常出色的学生也会错误不断。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结合多年的低年级教学经验,对于学生的出错原因,整理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一、“病例”扫描

案例1

学生列式:5-3=2(看不懂图意)

案例2

学生列式9-5=4(求总数和部分数混淆)

案例3

学生列式7-2=5(找错减数)

案例4

学生列式9-5=4(问号下面画着5朵花)

二、原因分析及对策

1.问题一

(1)原因:图意理解容易偏差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小学,很多学生在幼儿园都没正规地学认字,有家长培养认字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学生识字量极少。一年级教材中的内容大多以图为主,伴以少量文字呈现。因为图片是静止的,学生们从图片上看到的往往是事情的结果,而不是事情的过程。从而造成部分学生对于案例1只是很直观地理解为:左边有5只小鸟,飞走了3只,还剩下2只。无法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整体感知图意。

(2)对策:动态演示,整体感知

现代化教育技术最先进的地方就是可以把静态的过程转为动态,而且可以吸引一年级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所以,笔者利用课件把这道题改成先呈现8只鸟,然后让3只鸟飞走。动态演示后,让学生结合刚才的演示编成故事,问:这道题想问什么呢?應该怎么列式?“8”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得数“5”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判断病例一的列式对错,“为什么5-3=2是错的呢?”通过化静为动的演绎,让学生对这种题目建立初步的认识,为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拐杖”,同时根据对比,更加深了对错题的印象,从而使他们能整体、准确地感知图意。

2.问题二

(1)原因:缺乏问题意识

案例2、案例4出现的主要原因是1-7的加减法出现的看图列式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可以加,也可以减,俗称“一图四式”。而学了8、9的加减法,就出现了图上有大括号,有问号,有了明确的问题指向;要求总数,可以用加法来计算;要求部分数,可以用减法计算。但学生更多地关注了情境而忽视了问题,而且之前的“一图四式”又让学生产生了负迁移。需要学生看清问号的位置,明确问题指向时,问题意识不够。还有,一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上述案例4和案例5,要解决的问题的数量在图中已经明确画出来了,对学生来说答案一目了然,所以,学生不知道问题是问哪部分,从而把他们搞糊涂了。

(2)对策:对比梳理,明确问题

①第一册教材在8、9的加减法教学时,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在分图理解和列式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对比:同样是企鹅图,为什么图一用加法算?而图二要用减法算?重点引导学生看问号的位置,图一的问号写在大括号下面,表示企鹅合起来的总数不明,求总数要用加法。图二的大括号下面写了总数,表示总数已知,而问号已经标在冰山上,表示求的是藏起来的那部分企鹅,求部分数所以要用减法。

②为了避免一图四式带来的负迁移,教学时,笔者先出一幅没有明确问题指向的图,让学生看图列式之后加上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写出一个对应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写,表示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移动问号的位置,写出对应的算式。经历这样的过程后,学生学会了看图,从而建立问题的意识。

③学会检验。检验是学生必备的学习习惯之一。在教学上,笔者让学生算出答案后,把答案写在问号的下面,然后统观全题,看看算出的答案和原来的信息是否适合,并把图意再说一次,说一说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3.问题三

(1)原因:阅读水平影响理解图意

一年级的学生平时以听故事,看电视为主。自己独立阅读并理解一幅图的意思是少之又少。在案例3中,学生因为没有理解图意,再加上两部分都显示了数字。所以造成学生不知道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从而找错了减数。

(2)对策:提高阅读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一书中指出,所谓算术的思想方法,就是用已知的数量符号进行思维表述的方式,通过用4种运算符号把已知的数量符号连接起来,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数学算式,不允许有未知的数量符号参与运算。先说题意,厘清数量关系至为重要。

例如: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简单、直观的学习方法。所以,笔者就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他们说出图意,理解这道题的数量关系。《西游记》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学生们很轻易就能说出来。首先,笔者提示他们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有什么区别,重点的数学信息写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多说几次故事,用“———”标出数学条件,“波浪线”标出数学问题。最后列出算式,说出每部分的意思。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的思维特征,他们也乐意接受。

看图列式计算,的确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小学阶段的应用题解答,需要从直观—抽象、符号—文字逐步理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本的信息入手再理解题意,逐步掌握解题方法 ,才能事半功倍。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说图意,厘清数量关系的习惯,为高年级解答应用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亚萍.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3]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能力理解能力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借力“三度开放”探究设计,点燃课堂思维之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对策探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