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无偿献血护理质量的影响

2021-08-24 12:34郜萌萌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16期
关键词:血站献血者满意率

庞 倩,郜萌萌,王 蕾

(滨州市中心血站 山东滨州256600)

无偿献血血液采集是安全血液的唯一来源,其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血站献血服务过程中,应注重血液科学采集,采取有效护理,注重持续质量改进,落实操作,提高献血者满意度,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液报废率,对于巩固无偿献血队伍,保障临床用血十分重要。本研究探究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的护理优势,希望提高无偿献血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站2019年11月1日~2020年10月31日无偿献血数据资料2000例,男1228例、女772例,年龄19~48岁。按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0例。对照组男614例、女386例,年龄19~47(32.2±10.3)岁。观察组男614例、女386例,年龄20~48(33.6±9.3)岁。两组献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血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保证献血者能够得到具体引导,血液及标本妥善储存。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①成立质量持续改进小组,设置小组组长,培训小组成员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理念和护理方式。对质量监督人员和护理人员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保障其开展采血工作时能够通过实际情况找到问题的关键,并及时采取解决办法。对于血液报废率和护理质量不佳的情况,要针对性提出和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法。通过制定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细节化的护理方针,达到确认管理模式的目的。合理定岗,一岗多能。对工作人员强化教育,要求多角色担当,重视服务、咨询、宣传、教育等角色扮演[1]。②优化护理分组,提升岗位胜力[2]。委任年资高、经验丰富、职称高的护理人员作为组长。开展岗前培训、岗后培训、专科理论与基本技能培训,综合技能培训。以提升护理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导向,将临床岗位胜任力融入到护理基本技能中,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强化。更专业、优质的护理团组,增强献血者尤其是初次献血者的信任感,减少不良情况发生。③细节护理。献血者到血站后实施全面的细节护理干预,为其讲述献血注意事项,并消除献血者由于恐惧不安、陌生感导致的不良情绪,做好采血前准备和健康指导的相关工作,加强献血不良反应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3-4]。确保采血环境卫生整洁、无毒无害,增强舒适感。做到充分告知,使献血员清楚献血的具体流程和相关献血知识,增强献血者的信任感。对于细节性问题的把控,需要对策的提出、应用及持续改进,遇到实际护理问题时才能以最快速度为献血者提供专业指导。另外,保障献血者的身体状态达到最佳,以满足献血的相关标准。④心理护理干预。针对恐血、恐针的献血者用心理学知识缓解不良情绪。采集血液前根据献血者的面部表情、行为语言等评估心理状态,是否适合立即采血[5]。护理人员如果发现此类情况而致献血者无法正常献血时,应及时准确了解献血者的心理需求,开展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重视沟通交流,应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技巧、鼓励理解的眼神、全程贴心的陪护,使献血者消除紧张情绪,能够在轻松状态下顺利完成献血。⑤关爱激励特殊群体。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中,建立特殊群体关爱保留机制。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施以恰当的护理服务。在献血过程中不间断进行血液安全知识健康教育,由浅入深,消除献血者顾虑的同时强化了固定献血的血液安全意识、责任以及献血的科普知识,有利于献血者再次献血,发展成为低危固定献血者,强化每个流程之间的无缝连接,简明易懂的告知并主动提供帮助,耐心讲解,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在献血纪念品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适用性。⑥全程规范核查制度,严格落实,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采血前、中、后工作人员做好各项信息核查。一次只能对来源于同一献血者的血袋和标本管进行标识。标识过程中不应中断,确保同一献血者血袋、标本管,献血记录一一对应,标识无误。按照相关规程储存、运输血液和标本管。妥善保管献血者档案及相关记录,保护好献血者个人信息。⑦献血不良反应的损伤预防、现场处置、护理回访。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将献血反应分为4大类:以局部表现为主的不良反应(包括穿刺部位血肿、疼痛、感染等);以全身表现为主的不良反应,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单采血液成分相关不良反应;献血相关其他不良反应。局部反应造成献血者不良体验的情况相对较轻,全身反应则主要是由于献血导致总血量暂时减少从而引发的生理反应,它往往发生在采血过程中以及采血结束后,全身反应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虚弱、面色苍白、出汗、焦虑、眩晕、恶心等。少数比较严重,可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晕厥)、抽搐或大小便失禁。若发生晕厥和摔倒,可导致意外损伤。以全身表现为主的不良反应严重威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并给献血者带来较严重的不良体验,影响其再次献血[6]。a.献血者在献血现场出现献血不良反应时,献血服务人员根据献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采取以下现场处置措施:嘱献血者做慢而深的有效呼吸(深呼吸);停止采血;采取头低脚高位,头偏向一侧;松开衣领或紧身衣服;晕厥时给予穴位(如人中、合谷)按压;监测脉搏和血压;献血者意识恢复后,给予安慰和解释、饮用液体,嘱其做深呼吸。b.献血不良反应引发损伤的预防和处置:嘱献血者献血后应留在指定休息区休息并接受观察至少15 min,无不适且经献血服务人员允许后方可离开;嘱献血者离开献血现场后如果出现头昏或虚弱等不适,立即下蹲,若仍未缓解,立即采取卧位,同时做深呼吸;晕厥好转后不宜急于站起,站立后宜立即做深呼吸;献血活动开始前,指导献血组织者掌握献血者离开献血现场后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以保证献血者在离开献血现场之后能够继续得到照护;献血后注意事项告知材料中说明发生损伤时的应急处理方式、血站具体联系人和联系电话。c.做好回访工作。及时回访,消除献血者消极情绪和心理顾虑。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率、血液报废率。满意率调查采用我站设计的满意度评估表,评分至少6分表示献血过程满意度为相对合格状态。

2 结果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率、血液报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率、血液报废率比较

3 讨论

无偿献血是一种公益行为,是献血者出于社会责任心,自愿向血站或相关单位无偿提供自身血液的行为[7]。血液采集是血站工作的重要部分。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献血者中仅2.6%会转变为固定献血者,自愿无偿献血者流失非常严重,造成献血者流失的主要原因除了献血意愿和内在动机、责任感、恐慌感等主观因素外,客观上还包括献血场所交通不便利、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不高、献血过程时间太长、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总体的献血体验不愉快[8]。因此,在开展无偿献血血液采集过程中,如何通过更好的护理模式保证整个献血流程高效开展并且排除各种高危、风险状况,确保献血者不因献血过程造成焦虑、恐惧等不利因素,使献血者在接受优质护理时有较高的满意度,是护理探究的目标。

在临床医学救治当中,血液补给是重要手段。无偿献血血液采集对于临床用血数量,用血结构及特殊用血保障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血液采集和储存工作相对较复杂,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度要求比较高。只有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基础上持续改进,才能确保血液规范化采集、储存,降低血液的报废概率。本研究立足于降低血液报废率、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目的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

采取区别性的护理照料,以对比的形式得出不同护理干预形式的效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干预在提高血站采血工作专业度和效率上有明显优势。可以有效降低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献血者护理满意率,降低血液报废率,是一种良好的护理模式,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血站献血者满意率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分析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与青年献血者沟通技巧研究
信息化下血站消防安保建议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米诺环素治疗急性逆行性牙髓炎的疗效探讨
浅谈信息技术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