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胜
(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西 南宁 530003)
周围型肺癌主要指肺段以下支气管至细小支气管发生的肺部恶性肿瘤,患者以局限性胸痛、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发热症状通过与癌肿发生坏死相关,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故临床需及时对周围型肺癌实施准确诊断,便于医师早期开展治疗。X线属于肺部疾病诊断的常用检查方法,但周围型小肺癌患者早期病灶部位肿块体积偏小且密度较低,其X线图像中肿瘤阴影与正常血管、肺组织相近,容易发生混淆,因此需要探索灵敏度更高的影像学方法实施诊断。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实现对人体某个部位的容积扫描,还能够对整个器官的容积进行扫描,通过三维立体观测以防止病灶遗漏。本研究将X线与CT检查方式分别实施于我院157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疾病诊断中,深入探讨其诊断价值,内容如下。
本文将我院2016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57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男女比例为86:71,患者年龄38~91岁,均值(64.52±5.71)岁。
纳入标准[2]:(1)患者症状均与周围型小肺癌临床表现相符;(2)入组前均未接受化疗或放疗;(3)均符合手术指征;(4)患者均知情同意加入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存在精神疾患或认知障碍者;(3)存在躁动、配合度较差者;(4)碘对比剂过敏者。
本组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片与CT检查,首先开展胸部X线平片:仪器选用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机(型号:PLD3000,珠海普利德),参数设置:焦距180 cm,正位电流35~40 mAs,电压115~120 kV;侧位电流35~40 mAs,电压120~125 kV。患者取站位,依次开展胸部正、侧位X线摄片。
随后再为患者实施CT检查,仪器选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型号:SOMATOM Emotion16,上海西门子),指导患者摆放仰卧位,检查前操作医师告知患者平静呼吸与正确屏气动作,随后在患者处于平静呼吸、屏气状态下开展全肺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最深一侧肋膈角的底部,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电流250 mA,层厚:5.00 mm;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肺内结节实施薄层重建,重建间隔:1.25 mm,重建厚度:1.25 mm。其肺窗设置:窗宽1 500 HU,窗位500 HU;纵隔窗:窗宽350 HU,窗位40 HU。再使用常规剂量对比机对可疑病灶实施动态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沿患者肘前静脉输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80~100 mL,输注速度未3.0~3.5 mL/s,在开始注药后15~20 s进行扫描。两种检查方式扫描所得图像均由2名影像学医师进行观察分析并给出诊断结果,若诊断结果存在差异则由影像科主任明确最终诊断。
(1)将两种扫描方式所得结果与金标准(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扫描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灵敏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特异度;(真阳性+真阴性)/(真阳性+假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诊断准确率[3]。(2)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各征象(胸膜凹陷征、分叶征、厚壁空洞、毛刺征、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空泡征与支气管气象征)检出率。
将X线片扫描、多层螺旋CT扫描两种检查方式与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见表1、表2。
表1 X线片扫描与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对比结果(例)
表2 多层螺旋CT扫描与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对比结果(例)
X线片检查灵敏度为80.21%、特异度55.74%、诊断准确率70.70%,与多层螺旋CT扫描的92.71%、86.89%、90.45%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准确率对比(%)
多层螺旋CT扫描各征象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片扫描(P<0.05),如表4所示。
表4 两种检查方式各征象检出率比较[n(%)]
近年来,社会生活环境逐渐恶化导致临床肺癌患病率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我国居民身心健康。周围型肺癌患者早期阶段不具有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容易出现漏诊情况,造成其早期诊断准确率偏低,待明确诊断时,患者癌症往往已发展至中晚期,导致其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不利于预后[4]。既往临床多采用X线片胸部检查方法具有多种优势(如动态显影、多体位摄片等),能够对肺部体积较大的病灶进行准确定位。但由于其空间分辨率偏低,且存在与肋骨、纵隔、膈肌重叠的盲角,导致其对于肺部微小病灶的检出情况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直径不超过2 cm的肿块或结节无法有效检出,从而降低癌肿检出率[5]。
曹鸿[6]等学者研究提出,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中诊断价值高于胸部X线检查,与本文结果相似。CT扫描优势诸多(空间、密度分辨率高且扫描时间短),能够对患者肺部各中病变情况的影像特点进行清晰显示,从而显著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率。CT扫描能够有效弥补X线片检查的不足之处,可以检出各种微小病灶(包括直径2 cm以下的结节),清晰显示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是否发生肿大,并明确肺癌患者肿块的大小以及密度等特点[7]。此外,多层螺旋CT扫描所自带后处理重建软件,能够通过对肺癌病灶部位开展多层薄层扫描获取原始图像,再借助后处理重建软件处理原始图像,可实现对病灶部位图像的三维立体重建,便于医师对病灶情况开展全方位观察,从而有效避免遗漏检查过程中忽略的微小病灶。多层螺旋CT采用滑环技术,能够使扫描效率大幅度提高,加快扫描速度,且能够有效去除伪影,提升图像质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扫描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均显著优于X线片扫描(P<0.05),进一步证实CT扫描在临床周围型小肺癌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该检查方式及时应用可促使周围型小肺癌早期诊断准确率提高。本文结果还指出,多层螺旋CT扫描各征象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片扫描(P<0.05),充分说明CT检查能够更加明确病变部位与周围组织存在的关系,及时发现患者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从而有助于医生及早制定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针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选择CT扫描检查方式实施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能够显著提高临床诊断率,且其对于肺癌各征象的检出率与X线片相比更佳,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