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雅琪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第一医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 江苏 盐城 224000)
淋巴瘤主要是由于单个淋巴细胞发生突变引起增殖和生存优势所致,可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但淋巴结、扁桃体等更易受到累及,其中,头颈部是临床中常见的淋巴瘤发生部位[1]。该肿瘤的最主要临床特征为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等,其他表现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有所差异[2]。目前,在临床中,主要采用CT、MRI以及病理学活检进行检测,这几种检查方式各具优缺点,只有获得准确的诊断数据才能制定出可靠的治疗方案[3]。对此,必须要研究总结出头颈部淋巴瘤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和病理特征。为研究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特征,本文特选取50例患者展开调研,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于2018年6月—2020年8月收治的50例头颈部淋巴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如下:在50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为(48.71±9.05)岁,BMI指数分布在18~29 kg/m2,平均BMI指数为(23.05±4.11)kg/m2。经确认,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署研究同意书。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活检等检查符合头颈部淋巴瘤临床诊断标准[4]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自愿参与研究且能够配合检查的患者。
排除标准: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精神疾病史患者;免疫系统障碍疾病患者;不满足CT和MRI检查条件和不配合检查的患者。
CT扫查:所有患者受检前均禁食8 h,采取仰卧位姿势对头颈部进行全方位扫查。选择西门子公司生产的CT扫描仪为本次检查仪器,设置参数为,层厚5 mm,层距5 mm,管电流100 mA,管电压为120 kV。在检查前对患者注射100 mL的碘克沙醇,之后从颅底至胸廓进行来回多次扫查,扫描生成的数据上传至后台经过处理形成的检查结果由至少2名以上的专业读片医师进行共同解读,若发生分歧需多次讨论,直至诊断分析意见一致。
MRI增强扫查:同样需在受检前禁食8 h,选择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RI 3.0磁共振仪作为本次增强扫查系统,信息采集借助颈部8通道相控阵体部线圈,对比剂为扎喷酸葡胺。在扫查开始前,先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注射生理盐水,之后进行常规扫查,完成后进行增强扫查。以T1WI和T2WI以及矢状面T2WI位为主要扫查面,参数设置如下:T1WI,TR/TE 600/6.8 ms,FOV 32 cm,矩阵 256×256,层厚 5 mm,间距 1 mm。T2WI,TR/TE 6 660/125ms,FOV、矩阵、层厚、间距与T1WI一致。矢状面T2W1,TR/TE 4 000/130 ms,FOV、矩阵、层厚、间距与T1WI和T2WI扫查面一致。
(1)观察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以主要病理类型和累及部位来总结分析。(2)观察分析CT扫查和MRI增强扫查后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包括影像学分型和病灶位置等。(3)观察患者的病理性特征,以组织病理性活检后的结果来总结其病理类型和主要累及部位。
将统计结果数据采用Excel 2007录入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经组织病理性活检后,可以发现在所有50例患者,几乎所有患者都具有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等临床表现,除此之外,更多患者还伴随其他症状,经后期总结发现,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累及部位相关。病理类型主要有NHL和HL两种,而根据累及部位来看,发热、呼吸困难、咽喉痛、鼻塞以及局部肿痛都是头颈部淋巴瘤的主要临床表现。
经过病理学分型,在50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比90%,均为结外形的淋巴瘤,5例为霍奇金淋巴瘤(HL),占比10%,均为结内型的淋巴瘤。具体累及部位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的病理性特征观察分析(例)
CT影像学表现:可见软组织肿块、平扫密度均匀、有部分融合状、无钙化灶表现、囊变情况较少等;MRI影像学表现:有部分融合状表现。在T1WI上发现等信号影的患者有39例,占比78%,稍高信号影的患者有11例,占比22%。在T2WI上则发现稍高信号影有3例,占比6%,高信号影有47例,占比94%。根据影像学分型,发现增生肿块型的淋巴瘤有27例,占比54%,发现弥漫肿胀的淋巴瘤有19例,占比38%,发现溃疡坏死的淋巴瘤有4例,占比8%,具体表现为局部溃烂坏死。见表2。
表2 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观察分析(例)
头颈部淋巴瘤是临床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发病率较高,一般情况男性发病情况更为多见,且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5]。目前,根据大量临床研究总结,虽然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确,但大致了解到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和染色体异常相关[6]。淋巴瘤属于异质性的肿瘤性疾病,对于患病者必须及早诊治,否则随着病情恶化发展,容易成为淋巴癌,增大患者的死亡风险[7]。而临床诊断和治疗都需对该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病理性特征和影像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只有总结出具体的临床症状、病理性和影像学数据信息,才能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为后期治疗方案奠定可靠的诊断依据。
根据组织病理学分型,在本次纳入研究的50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比90%,均为结外形的淋巴瘤;5例为霍奇金淋巴瘤(HL),占比10%,均为结内型的淋巴瘤,主要累及的部位有颈部、喉部、扁桃体、舌根、甲状腺和鼻腔等。根据其累及部位来分析,总结出头颈部淋巴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呼吸困难、咽喉痛、鼻塞以及局部肿痛等。并且在NHL型淋巴瘤中,主要以弥漫性B细胞和滤过性性质的淋巴瘤为主,其他黏膜相关性、套细胞、B小细胞等性质的淋巴瘤占比较少。而HL型淋巴瘤中总体较少,其中又以经典型HL为主。并且,两种类型的淋巴瘤主要的累及部位都为颈部,其次为鼻腔、舌根、甲状腺扁桃体和喉部。
根据CT和MRI增强扫查分析,两种扫查方式都是头颈部淋巴瘤的临床常见检查手段,CT影像可明显反映出组织肿块、密度、钙化灶和囊变信息,而MRI增强影像可以明确反映出信号影,获得更为准确的影像学数据,对疾病做进一步的分型,为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数据[8]。依据研究数据显示,增生肿块型的淋巴瘤有27例,占比54%,发现弥漫肿胀的淋巴瘤有19例,占比38%,发现溃疡坏死的淋巴瘤有4例,占比8%。这就证明,在头颈部淋巴瘤中,增生肿块型更为常见,溃疡坏死的情况较少。
综上,头颈部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根据其累及部位有所不同,较为复杂,临床中NHL型更为常见,要想提高诊断准确率,必须联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