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锋,周宝玉
(东莞市大朗医院放射科 广东 东莞 523770)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率较高[1],病变涉及的器官、组织、系统范围广,疾病种类比较多,不同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也不相同[2-3],因此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以及诊断仪器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检查已成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4]。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64排螺旋CT相较于常规CT而言具有图像质量更高、结果更加准确等优势。本文为进一步对64排螺旋CT诊断该病的效果进行分析,特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进行检查治疗的90例疑似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开展研究,旨在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数据支持。
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疑似神经系统疾病患者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40~78岁,年龄平均值(59.85±4.64)岁。纳入标准:(1)因存在呕吐头痛、视力减退、暂时性意识障碍、迟缓性瘫痪、精神症状等临床表现而就诊者;(2)自愿接受64排螺旋CT者;(3)临床一般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心动过缓、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存在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的患者;(3)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亢的患者;(4)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64排螺旋CT检查方法:仪器选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检查前12 h叮嘱患者禁食咖啡等影响心率的饮食,扫描前禁食4 h,可适当饮水,并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闭气训练。检查前将金属饰品、假牙等去除。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40 mA,层厚、螺距、矩阵分别为0.625 mm、0.969 mm、512×512,扫描速度为r/s。先进行常规CT平扫,患者取仰卧位,将头部固定好,叮嘱患者保持放松以及屏气状态,从听眉线扫描至听眦线,重点对颅骨窝是否存在伪影、相邻脑干及小脑情况进行观察。完成平扫后,使用高压注射器针筒抽吸碘佛醇注射液100 mL,以3.5 mL/s的速率经肘静脉注射,延迟30 s后开始增强扫描。重建层厚、准直宽度、螺距分别为0.625 mm、65×0.625 mm、0.561。同时进行横断面螺旋容积扫描,实施头颈部血管造影以及脊柱血管造影,主动脉层面触发阈值为150~200 HU,全面显示血管情况。将所获得的图像上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重建(VR)、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阴影遮盖(SSD)等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冠状位、矢状位的重建图像。
(1)由两名经验丰富的专业资深影像学医师进行独立阅片,针对诊断结果不一致的情况,通过上级会诊确定最终诊断结果,以金标准为参照。(2)观察神经系统疾病的CT影像学特征。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率(%)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体现。
90例疑似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经DSA检查或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87例(96.67%),其中脑血管病62例(71.26%),颅内感染6例(6.90%),颅内占位性病变9例(10.34%),先天发育畸形3例(3.45%),脱髓鞘疾病3例(3.45%),其他4例(4.60%)。
同金标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64排螺旋CT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总符合率为94.25%,其中颅内占位性病变、先天发育畸形、脱髓鞘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最高,为100%,其次为脑血管病、病毒性脑炎,最后为其他病变。见表1。
表1 64排螺旋CT与金标准检查结果的比较[n(%)]
64排螺旋CT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灵敏度为94.25%,特异度为66.67%,准确率为93.33%,阳性预测值为98.80%,阴性预测值为28.57%,见表2。
表2 64排螺旋CT的诊断效能(例)
经64排螺旋CT平扫显示87例确诊患者的图像上极少存在颅后窝伪影,可清晰显示脑干以及小脑病变结构。经CT增强扫描检查的图像质量均就较高,未出现异物伪影、运动伪影,图像成像角度及强化图像效果均比较理想。进行头颈部和脊柱血管造影能够筛查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腔内硬化斑块、脊髓或脊柱血管畸形等情况,可准确显示供血动脉位置,对椎体骨结构的关系进行明确。
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在人体神经系统部位出现的病症总称[5],多种因素会导致该病的发生,且不同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存在区别,以感知觉、意识、运动等多方面的异常或障碍为主要特征[6]。若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不及时,则致残风险较高,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尽早发现、诊断、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DSA或手术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其中DSA检查能够更好地显示病变相关情况,但存在一定的创伤性[7],且部分患者对造影剂过敏,检查禁忌多,价格比较昂贵,因此临床推广应用存在限制,而手术病理检查属于有创诊断,等待检查结果的时间较长,患者的接受度不高,因此需要选择一种更加准确、安全的诊断方式。同X线检查进行比较,CT检查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8],可弥补X线检查的不足,能够解决X线平片影像重叠的问题,通过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以及不同密度的器官组织影像,有助于临床准确鉴别疾病。而64排螺旋CT具有操作简单、无创、图像清晰度高等特点[9],全方位、多角度直观、立体地清楚显示病变组织结构及器官,能够为临床鉴别诊断疾病类型提供参考,因此本文将此检查方式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共有神经系统疾病确诊病例87例,而64排螺旋CT共检出82例,同确诊结果相差不大,同时64排螺旋CT的诊断敏感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均在90%以上,说明了该检查方式在诊断神经系统方面的作用显著。另外通过64排螺旋CT还可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种类进行鉴别诊断,分析原因在于,64排螺旋CT能够将颅后窝伪影有效清除[10],有助于更清楚地显示颅脑内、脊柱及脊髓血管情况,通过横断面扫描可将解剖结构进行显示,利用增强扫描可使图像显示率提升,且图像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满足大部分器质性疾病的诊断需要,有助于临床医师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病变进行判断,提供疾病诊断准确率;头颈部和脊柱血管造影能够重点筛查出脑血管疾病、脊柱脊髓病变,不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均较高,证明了64排螺旋CT的疾病鉴别诊断价值高。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诊断准确性高,可作为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