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2021-08-24 08:2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瘤体宽度造影

黄 燚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通 226001)

颅内小动脉瘤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颅内动脉管壁异常瘤样扩张而形成,但若动脉瘤发生破裂后出血,将会增加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尽早明确诊断对提高颅内小动脉瘤检出率意义重大。既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在筛查及诊断颅内动脉瘤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因其属有创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严重者增加术后脏器功能衰竭、出血等并发症概率,患者接受率较低[2-3]。近年来,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势,为早期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提供可能[4]。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患者86例(瘤数92个),采用CTA与DSA诊断颅内小动脉瘤,旨在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以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患者86例(瘤数92个),本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2018-A0702)。其中男40例,女46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7.59±3.61)岁;颅内出血2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1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2例,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病情;由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其他脑血管疾病者;患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者;凝血功能异常者;病例资料缺乏者;精神异常,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1.2.1 CTA检查 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排CT机于患者入院后2 h内开始检查,扫描范围自第一颈椎下缘至颅顶,于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碘佛醇(320 mgI/mL),注射速率为5 mL/s,延迟时间为20~24 s。扫面参数设置如下:螺距为0.93,扫描层厚为0.62 mm,管电压为120 kV,视野为25 cm,造影剂使用量为1.5~2 mL/kg。扫描结束后将获得的影像学图像上传至工作站中处理,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角度旋转图像等方法行图像分析。

1.2.2 DSA检查 采用数字减影机(日本岛津Digitex a plus),检查前于股动脉穿刺处行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5F单弯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择性的于双侧插入,经两侧颈内动脉、椎动脉行颅内段造影,获得蒙片及相关造影数据。对比剂与CTA检查一致,颈内动脉共注射6 mL对比剂,注射速率为4 mL/s;椎动脉共注射5 mL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 mL/s。依据患者病情采用超选择或斜位造影检查,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情况。

1.3 观察指标

分析CTA及DSA检查诊断颅内小动脉瘤数目,另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下瘤体宽度及瘤体直径。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CTA及DSA检查诊断颅内小动脉瘤数目

CTA及DSA在颅内小动脉检出率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CTA及DSA在检出颅内小动脉瘤数目的比较[n(%)]

2.2 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比较

CTA与DSA在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CTA与DSA检查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比较(,mm)

表2 CTA与DSA检查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比较(,mm)

检查方法 瘤数 瘤体直径 瘤颈宽度CTA 90 4.14±0.61 1.92±0.45 DSA 88 3.98±0.57 1.87±0.51 t 1.807 0.694 P 0.072 0.489

3 讨论

颅内小动脉瘤是因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病变,临床依据其发生类型可分为单发及多发两种,其中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手术难度较大,由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率较高。大量数据显示[5],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约为3%~6%,从发生至破裂出血是长期慢性过程,随着瘤体体积的增大,破裂风险越来越高,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而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可达50%。因此,早期诊断及干预对降低动脉瘤致死及致残率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CTA与DSA均可检出颅内小动脉瘤,可及时明确病变位置、大小等信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DSA检查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被视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通过该项检查能够更加清楚显示病灶位置、大小等具体情况,通过旋转采集图像,与影像工作站行计算机三维图像后处理等技术获得血管造影图像,并将其上传至影像工作站,有助于行VR及MIP操作。但因DSA属有创性检查,患者接受度较低,无法作为广泛筛查颅内动脉瘤的手段,加之DSA检查无法显示三维图像,在对血管关系较为复杂的病灶检查中,准确度影响较大[6]。

CTA因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风险低等优势在颅内动脉瘤检查及诊断中受到广大患者青睐。检查后在三维重建图像辅助下从多角度对病变特点进行观察,如颅内动脉瘤轮廓、大小、周围组织间关系等信息,可为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另因血肿与增强后脑血管间CT值反差较大,CTA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血肿与病变的关系,适用于疑似动脉瘤破裂的颅内巨大血肿患者,有助于及时明确病因、缩短诊断时间、降低颅内出血的风险[7]。此外,CTA检查中仍存在一定的放射性,但与DSA检查相比,CTA检查照射量仅为其1/3,放射性较低。但CTA空间分辨率略差于DSA,仅可显示颅内动脉第3级分支,受到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小血管分辨率较差,对直径<0.5mm的正常血管显示不清,仅可显示脑血管病解剖等信息,无法准确提供循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信息。本研究中CTA检查漏诊2例,后经手术明确诊断为微小动脉瘤[8]。由此可见,CTA在显示血管间关系中存在局限性,加之CTA图像质量受检查者专业技术及参数等影响较大,在临床诊断中易出现误诊或漏诊。

综上所述,CTA及DSA均可诊断颅内小动脉瘤,且各具优势及不足。但CTA在未破裂动脉瘤筛查中应用价值更高,可将其视为筛查颅内小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且联合DSA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情,为治疗干预提供可靠依据。故两种方法互补能够提高颅内小动脉瘤检出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瘤体宽度造影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栓的关系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
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