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华
(南京市高淳中医院放射科 江苏 南京 2113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病症[1]。据悉,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因素较多,抽烟、环境差、遗传、并发症等因素均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准确掌握患者的病灶部位,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建立全面、细致的影像学资料有利于医生分析患者病情,并采用有效的治疗方式。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螺旋CT诊断在临床被广泛应用,螺旋CT可收集患者整个胸肺部情况,降低因疏漏病情所致的误诊风险,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将螺旋CT应用于支气管、肺部及各类呼吸系统器官的诊断,其影像学图像成像清晰、便于医生掌握患者病灶情况,并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2]。故为进一步探讨螺旋CT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特以2019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82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对象,开展了专项研究工作,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在我院行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样本对象。基于电脑病历随机抽取规则(单双号),均分为常规组和CT组,每组41例。常规组中21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为60~70岁,平均年龄为(51.54±5.34)岁;CT组中22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为60~70岁,平均年龄为(51.23±5.45)岁。纳入标准:①遵从医嘱者,临床病历完整;②患者自主自愿参加研究。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器官严重损伤者;②具有精神障碍,丧失意识、感知模糊者;③无法随访者。所有对象均于研究起始前,对所涉及内容获得了充分了解,且对应签署知情同意书。对象个体基本资料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常规组采用临床常规诊断措施,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患者的主观诉求和医生的临床观察,总结分析患者的病情状况。CT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施螺旋CT检查措施,具体方法如下:要求患者举高双手,采用抱头动作,身体呈仰卧位或侧卧位。采用飞利浦64排Ingenuity CTC进行CT检查,扫描患者病灶部位并通过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分析患者的影像学图像。
观察并统计两组对象的诊断效果情况,其效果具体细分为三个等级,包括:有效(对象临床症状改善且未复发)、缓解(对象各项临床症状改善,偶有复发现象)、无变化(独享临床症状未改善,有疾病复发情况)。诊断有效率=(有效+缓解)例数/总例数×100%。同时采用发放填写诊断满意度调查表的形式,统计两组对象就诊断的满意度情况,调查表具体包括诊断效果、诊断水平、诊断态度、诊断环境4个维度,单个维度25分,总分100分,满意度分为3个级别:满意(85分及以上)、一般满意(60~84分)、不满意(60分以下)。诊断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该次研究中所包含统计、分析、运算过程均采用统计学专业软件SPSS 21.0处理。统计运算过程中组间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对比差异分别采用t及χ2检验。所得结果值则采用P表示,当P<0.05时,提示结果具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对象诊断总有效率(97.56%)显著高于对照组(82.93%),比对结果数据呈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诊断有效率对比表
观察组对象诊断满意度(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70.73%),比对结果数据呈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2 两组对象诊断满意度对比表
CT检查是目前医院中非常普及的影像学检测手段,其属于体层摄影方面,其分辨率较高,未有组织结构,可清晰、明确地呈现患者的病灶形态、位置、状况及内部结构,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临床诊断依据,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此外,CT影像图像清晰,能较好地呈现患者肺部结构、病变及病变周围血管组织纹路等具体情况,从而便于医生判断具体情况。同时,CT诊断具有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因患者呼吸和运动引起的诊断误差的特点,尽可能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3]。而螺旋CT(spiral CT,SCT)则具有更高效、便捷、成像清晰等优势,后期处理技术更为成熟,可用来较为清晰、准确地判断病灶轮廓。该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工作中。螺旋CT可在短时间扫描,快速采集患者的数据,在患者屏息过程中即可完成整个肺部情况的扫描,进一步降低了因患者呼吸活动造成的层面遗漏问题,减轻患者呼吸运动导致的异常造影问题。且螺旋CT无需重复扫描就可获得高清晰度、高质量的图像,完成任意层面的重建图像[4]。据悉,螺旋CT能连续搜集患者的肺部资料,通过采集准确的影像学信息,掌握其呼吸系统病灶状况,减少扩张诱发的呼吸不均问题,从而达到减少扫描遗漏,提高诊疗准确性的效果。依据可靠研究显示,螺旋CT就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已取得了显著的运用价值,其能为医生的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螺旋CT扫描在诊断良恶性肿瘤、支气管疾病、先天器官形态异常、支气管狭窄等疾病时的诊断效果优秀。螺旋CT可清晰呈现横断面影响,采集薄层容积,依照支气管的长轴方面,实现全方位扫描范围,涵盖整个支气管病变状况。在支气管扩张中应用螺旋CT的诊断效果较为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气管支气管的3D成像原理参照SCT原始容积的动态变化实现3D立体重建,其主要重建内容包括最小密度投影,CT阈值构成状况等。在扫描并诊断肺移植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时,扫描次序由上突2 cm和下突7 cm处,厚度可控制在2 mm、3 mm,间隔1 mm或2 mm。相较于传统检查方式,螺旋CT检查能够全面掌握患者呼吸系统中狭窄段的长度情况,实现开通远端气管,定位分支的作用[5]。
尹枭孟[6]学者就其研究中,将72例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予红蓝球法随机均分为两组,对两组诊断效果及诊断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提示,CT组诊断总有效率(97.22%)总体情况高于常规组(75.00%);且CT组诊断满意度(94.44%)也明显高于常规组(72.22%)。而依据本次研究结果提示,经螺旋CT诊断的CT组对象诊断总有效率(97.56%)显著高于常规组(82.93%),比对结果数据差异显著(χ2=4.986,P=0.026);充分证实了螺旋CT诊断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效果,此技术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便于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病情,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而由结果表2可知,CT组对象诊断满意度(95.12%)显著高于常规组(70.73%),比对结果数据差异显著(χ2=8.613,P=0.003)。该项结果则进一步表明,螺旋CT检查时对患者损伤较小,患者依从性较高,不会出现明显不适,进而提高了诊断满意度。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诊疗方式,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螺旋CT诊断患者病情的作用显著,通过螺旋CT可连续性、全面性的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症变化情况,减少误诊率,及时掌握患者病灶状况,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