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T磁共振成像诊断直肠肿瘤的准确性及影像特点观察

2021-08-24 08:20:36赵云超通讯作者刘兴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肌层磁共振直肠

程 静,赵云超(通讯作者),张 衡,刘兴旺,赵 静

(1昆明市中医医院医学影像科 云南 昆明 650000)

(2昆明市中医医院肛肠科 云南 昆明 650000)

直肠癌是临床多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主要指位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肿瘤[1]。目前对于直肠癌的病因仍不清楚,疾病的发生可能和饮食习惯、社会环境以及遗传因素有关[2]。现阶段临床针对直肠癌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虽然治疗技术在不断地变化,但直肠癌生存率和复发率改善不明显,仍有较多患者因肿瘤转移和复发而死亡。研究发现,病程发展到中晚期,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是造成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直肠癌术后结局和分期晚、治疗方案不合理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愈发重视直肠癌术前分期,通过术前分期能够判断肿瘤浸润深度,明确淋巴结转移情状况,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磁共振成像临床常用于判断直肠癌术前分期的手段,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将对在直肠癌临床诊断中使用1.5T磁共振成像的准确性和影像特点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选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直肠癌患者,男性49例,女性11例,年龄42~73岁,平均(57.54±2.18)岁。

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直肠癌;②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且检查前未接受放化疗;③患者年龄在18岁及以上;④全部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参与研究并在协议书签字。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②无法耐受磁共振成像检查者;③存在不能切除的直肠癌,且直肠癌出现远处转移者;④精神异常、认知障碍,无法顺利完成检查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1.5T磁共振成像检查,设备为GE Optima MR360 1.5T。扫描前2d指导患者调整为流食,扫描前禁食24 h,并在扫描前24 h给予泻药口服清理肠胃,检查当日给予浓度0.9%的氯化钠注射溶液进行灌肠处理。患者进入检查室后将其体位调整为仰卧位,扫描范围依次对其进行横截面扫描和冠矢状面扫描,对患者的病变位置进行确定,分析其影像图片,扫描模式应用相控阵线圈,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平扫参数:Ax FS T2序列扫描,TE 128.40 ms,TR 2 000 ms,矩阵512×512,层厚4 mm,层间距1 mm。SagT2序列扫描,TE 92.2 ms,TR 3 000 ms,矩阵512×512,层厚4 mm,层间距1mm。增强扫描参数:调整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参数,选择LAVA序列,将钆贝葡胺作为增强剂,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注射剂量为0.1 mmol/kg,注射速率3 mL/s。在注射对比剂后的20 s、2 min以及5 min三个阶段进行早期、中期以及晚期的扫描,扫描时间总共在5 min左右。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1.5T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直肠癌不同分期诊断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1.5T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直肠癌不同分期诊断结果分析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全部60例患者中,16例为T1~T2期,24例为T3期,20例为T4期。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T1~T2期检出14例,准确率为87.50%(14/16),T1期表示肿瘤只存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处,在MRI图像中黏膜下层相较于附近组织具有一个明显更低的信号。T2期表示肿瘤对固有肌层进行侵犯,固有肌层存在不连续或形态参差不齐的增厚,但没有整体突破固有肌层,未浸润直肠附近组织。T3期检出20例,准确率为83.33%(20/24),T3期表示肿瘤突破了固有肌层进入直肠附近脂肪组织;或者直接侵入直肠系膜内的血管或淋巴结组织。T4期检出17例,准确率为85.00%(17/20),T4期表示肿瘤已经完全突破腹膜脏层或者侵犯粘连于其他器官和结构,总体准确率为85.00%(51/60),见表1。

表1 1.5T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直肠癌不同分期诊断结果分析(例)

2.2 1.5T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淋巴结转移诊断结果分析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35例淋巴结阳性,25例阴性,阳性率58.33%(35/60)。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灵敏度为91.43%(32/35),特异度为76.00%(19/25),准确度为85.00%(51/60),Kappa=0.6860,说明两种诊断方法一致性一般,详情如表2所示。磁共振成像表现为直肠四周淋巴结直径在5 mm以上,直肠附近脂肪间隙存在结节影,信号不均匀,边缘不规则,磁共振加权成像呈高信号。

表2 1.5T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淋巴结转移诊断结果分析(例)

3 讨论

外科手术是现阶段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方式,直肠癌术前治疗方案的确立与术前分期密切相关。准确的术前分期能够帮助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预测预后效果[3]。术前分期和直肠癌根治术质量存在密切联系,同时术前分期规范了直肠癌术前辅助治疗。有效的术前分期是放化疗、新辅助治疗方案的基础。

近年来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应用于直肠癌的术前分期中,其中磁共振成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良好显示软组织,对于空腔脏器较为敏感,扫描面积较大,图像中的伪影不多,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从本次研究结果结果看出,磁共振成像检查对T1~T2期诊断准确率为87.50%,T3期诊断准确率为83.33%,T4期诊断准确率为85.00%;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5.00%。同时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上,磁共振成像检查灵敏度为91.43%,特异度为76.00%,准确度为85.00%,可见在直肠癌临床诊断中使用1.5T磁共振成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直肠癌术前分期提供有效依据。磁共振成像是数字化模拟灰度的图像,它是利用射频电磁波对在磁场中含有自旋不为零的物质进行激发,而发生核磁共振,用感应线圈进行信号采集,将接收的信号按特殊数学方法处理后得到的一种数字化图像,图像处理后表现为不同组织不同的灰度[4]。由于各个组织的T1、T2值和质子密度不同,因此磁共振成像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尤其是对软组织,所以磁共振成像能对直肠三层结构进行准确地分辨,对于直肠癌肿瘤细胞对肠壁的侵犯深度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5]。

在直肠癌的术前T分期中,直肠肌层是确定T分期肠壁的主要结构[5]。在磁共振成像中直肠壁的肌层为清晰低信号环,该环结构信号不完整或信号中断代表肌层受侵,以此来区分直肠癌的T1期与T2期。当肌层与周围脂肪的界面消失,直肠外壁不光滑,轮廓欠规则,代表浆膜层已受累,肿瘤发展至T3期。肿瘤已侵蚀患者的脏器和周围组织,且在肠壁和其他器官间无法探查到高信号脂肪层,可在其原发灶和肌肉相连处探查到异常的高信号,此时肿瘤为T4期。对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磁共振成像影像特点主要是边界模糊或信号不均匀,淋巴结最短直径在5mm以上,可判定为淋巴结转移阳性。虽然磁共振成像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但仍然有一些限制和局限,例如病人身体内存在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或幽闭恐惧症均不能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时磁共振成像检查期间可能会生伪影,尽管部分伪影可以得到修正但不能完全消除。

综上所述,1.5T磁共振成像应用于直肠癌临床诊断中,对判断术前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广泛开展。

猜你喜欢
肌层磁共振直肠
18F-FDG PET/CT在结直肠偶发局灶性18F-FDG摄取增高灶诊断中的价值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TURBT治疗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癌症进展(2016年10期)2016-03-20 13:15:48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西南军医(2016年1期)2016-01-23 02:22:28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西南军医(2015年2期)2015-01-22 09:09:25
HX-610-135L型钛夹在经尿道2μm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应用
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