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多模态MRI在非典型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021-08-24 08:20:30冷银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非典型脑膜瘤敏感度

冷银萍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湖南 衡阳 421001)

非典型脑膜瘤占成人脑膜瘤的5%~8%,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好发于大脑凸面、蝶骨嵴口桥小脑角等,生长速度快、复发率高、病死率高均是该疾病的常见特点。颅内压增高、局部神经定位体征等均是该疾病常见表现[1]。因此,该疾病发现后,需要在最短时间内,选择最佳检查方法,明确疾病,予以针对性治疗,才可降低患者死亡率。目前为止,影像技术不断发展,诊断该疾病方式包括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为CT、MRI,不同检查方式准确率均不同[2]。近年来,病理学可明确区分该疾病与恶性脑膜瘤的不同,但影像学仍缺乏一定依据[3]。鉴于此,本文对非典型脑膜瘤患者,分别行CT、MRI检查,观察并分析两项检查准确率,为临床诊断该疾病提供一定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收治的23例非典型脑膜瘤疑似患者组织参与此次研究。患者资料: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72.14±6.92)岁,病程0.9~4年,平均病程(2.31±0.21)年。比较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临床均经患者症状、体征等确立为疑似非典型脑膜瘤患者;患者、家属均了解此次研究内容,自愿参与,主动签署协议。

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者;有严重脏器、血管疾病者;带有心脏起搏器患者;带有人工金属瓣膜患者;体内铁磁性异物患者;妊娠期妇女;眼内或耳内置入金属异物者;关节内置入金属患者。

1.2 方法

首先对患者选择CT检查,具体操作:选择本院CT扫描机(GE公司,Lightspeed Plus CT/4i)对患者实施检查,扫描电压为120 kV,电流为220 mAs,选择基线为OM线,调整层厚为10 mm、层距为10 mm。指导患者予以适宜体位,谨遵医嘱配合检查。所用造影剂是60~80 mL非离子含碘造影剂,通过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将造影剂注入,速度控制为2.5~3.0 mL/s。检查期间对病灶部位及不确定组织予以5 mm薄层扫描,严格观察细微病变处,包括骨质破坏区等,行薄层骨窗进一步观察。

其次对患者实施多模态MRI检查,具体操作:收取患者检查单,同时需要询问患者各项体征等是否满足检查指征,出现禁忌证需要及时处理,或告知患者进入检查室内的禁忌。检查期间,指导患者取适宜体位,选择本院MRI扫描仪(Philips Ingenia 3.0T)予以检查,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及疾病性质等,选择冠状位、轴位及矢状位等方式予以平扫。进行基础检查之后,对患者注射造影剂(复方泛影葡胺76%),按照0.1 mmol/kg进行静脉注射,药物显效后,对患者增强扫描。检查期间,对于病变部位需要采集图案,完成检查后,打印报告,选择经验方法的临床医师进一步诊断。

1.3 观察指标

根据检查结果,综合CT检查、多模态MRI检查,以手术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及敏感度进行计算,并做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CT与多模态MRI诊断结果比较

经CT检查、多模态MRI综合诊断,发现23例疑似非典型脑膜瘤患者中,确诊为非典型脑膜瘤患者共15例,非该疾病患者共8例。

非典型脑膜瘤在CT平扫时,部分为混合密度,部分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其中3例肿瘤中出血表现为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时,大部分患者表现出不均匀增强,肿瘤坏死区域未见强化。多模态MRI检查中,T1上脑膜瘤表现出等信号、略高信号或略低信号,而T2上,少量患者脑膜瘤表现为略高信号、等信号或略低信号,部分表现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中,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均匀增强。23例患者经CT检查诊断后,非典型脑膜瘤诊断敏感度为9/15×100%=60.00%,特异度为5/8×100%=62.50%,准确率为(9+5)/23×100%≈60.87%。

23例患者经多模态MRI诊断后,非典型脑膜瘤诊断敏感度为13/15×100%≈86.67%,特异性为7/8×100%=87.50%,准确率为(13+7)/23×100%≈86.96%。CT检查、多模态MRI诊断结果中阳性及阴性例数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CT与多模态MRI诊断结果(例)

2.2 CT与多模态MRI准确率、特异度及敏感度比较

检查并明确诊断后,两项检查准确率、特异度及敏感度比较,较CT检查,多模态MRI检查准确率、特异度及敏感度均较高(P<0.05),见表2。

表2 CT与多模态MRI准确率、特异度及敏感度比较(%)

3 讨论

非典型脑膜瘤是脑瘤中常见一种疾病,且被临床认为属于潜在恶性肿瘤。该疾病发病后,肿瘤受生长方式影响后,影像学表现常呈多样化,可增加误诊率,增加临床诊疗难度[4]。临床治疗该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手术、择期手术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限,但在术前,均需通过各项检查明确疾病性质、分级,才可确定手术治疗时机、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因此选择最佳检查方式成为临床治疗该疾病的重要举措[5]。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非典型脑膜瘤的常用方法,其中常用的手段包括CT检查、MRI检查。CT检查脑膜瘤,着重观察肿瘤内低密度区、瘤内高密度病灶等,明确肿瘤性质等,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定依据,但此项检查在非典型脑膜瘤患者中具有一定局限性,无法快速区分、明确良性与恶性,易增加误诊率[6]。MRI检查主要可显示脑膜瘤多只的颅骨骨质性改变,且可快速鉴别瘤内血管、边缘等。MRI具有很强的组织分辨能力,可以多方位成像,医师通过MRI图像,可以清晰了解肿瘤特征、肿瘤周边结构的解剖关系。较常规CT检查,MRI可定位脑膜瘤、予以定性诊断,同时亦可显示与周围邻近组织、结构等关系,确切显示脑内病变处灰白介质受压情况、移位情况等,以确定肿瘤是否位于脑外,准确率较高。

多模态MRI检查非典型脑膜瘤图像:其一,检查期间脑膜瘤在T1WI上,可呈现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混杂信号等,信号多不均匀,T2WI可有效区分血管是否为留空效应等,亦可显示病变中心血管情况,行增强扫描,主要通过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可根据明显不均匀强化表现,观察颅骨、硬膜及静脉窦的具体侵犯情况,在制定治疗方案中提供有效依据,亦可评估治疗预后,另外DWI币肿瘤可呈现明显较高的信号[7]。其二主要通过图像观察肿瘤的形态、边缘等,形态包括分叶状、哑铃形、圆形等,边缘主要区分是否清晰或毛糙。其三主要根据图像分析肿瘤钙化及水肿等情况,根据其特点对疾病严重程度进一步明确。其四,可根据图像表现中,粗、短不规则等表现对脑膜尾征进行确定[8]。因此,在非典型脑膜瘤诊断中,多模态MRI主要以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等特点,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区分肿瘤特性,同时进一步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检查并明确诊断后,两项检查准确率、特异度及敏感度比较,较CT检查,多模态MRI检查准确率、特异度及敏感度均较高。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在非典型脑膜瘤检查中,多模态MRI能够发挥更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非典型脑膜瘤诊断中,多模态MRI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及敏感度均较高,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非典型脑膜瘤敏感度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非典型肺炎的前世今生
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梁动力特性对于接缝的敏感度研究
工程与建设(2019年5期)2020-01-19 06:22:36
电视台记者新闻敏感度培养策略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10:16
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2015年8期)2015-12-23 08:53:14
Diodes高性能汽车霍尔效应闭锁提供多种敏感度选择
非典型纤维黄瘤一例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观察